文/唯晨
古人講孝道,并沒有說孝順。孔孟都說為人子要孝,但卻不一定要順。該順的時候則順,不該順的時候是萬萬不能順。
孝是報答養育之恩,而不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在封建社會里,有個長期至高的生存法則“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此長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信奉直至如今還有少數人以此為家訓。這讓下一代扛著極大的壓力生活,根本沒有幸福可言。
社會在發展,每個人都應該不停地學習新事物適應新環境,接受現實的改變,允許別人生活上與自己的不同。若做不到還喜歡發火管制,那便是胡鬧。
說起來胡鬧這個詞,大家腦海里第一影像是未成年的孩童,畢竟小孩子最愛胡鬧。可現實生活中胡鬧起來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孩子會改,成年人往往不僅不愿意改變甚至還死不承認自己在胡鬧。
我身邊就有這么一個例子,同事菲菲說她的婆婆生活習慣特別不好,但她并不自知,還想要求菲菲按照她的生活習慣去改變,菲菲剛開始委婉拒絕,后來充耳不聞,鬧到最后已經劍拔弩張。
菲菲和老公都是農村出來的孩子,兩個人努力拼搏了四五年才得以在工作的二線城市按揭了套房子。婚后第一大喜事就是喬遷之喜,沒想到這不是美好生活的開端,而是崩潰絕望的邊緣。
搬家時老公說:“咱老家的風俗,新房子要讓老人先住,這樣才能鎮住邪氣,往后生活美滿幸福。”菲菲在老家的時候也聽說過這個風俗,所以沒有異議。
兩個人把新家的一切布置好后就回老家接公婆來住。公公并不怎么愿意,他戀著和幾個老哥哥下象棋,在老家行動也自由。婆婆卻很積極,收拾打扮一番不急著走,而是去鄰居挨家去告別,說自己兒子有出息了,兒子媳婦專程回來請她去住新房子。
老兩口一個憂心忡忡一個眉飛色舞跟著菲菲兩口子進了城。生活習慣的不同讓整個家的風格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菲菲說剛開始她抱著包容忍耐的態度想著公婆又住不了多久,等他們回去后自己再重新收拾一番就行。
可她沒想到請神容易送神難,公公提過兩次回老家的話都被婆婆打斷,婆婆一點回去的意思都沒有,用她的話說“出來的時候鄰里們都知道跟著兒子享福去了,半路回去不是找著叫人戳脊梁骨”。菲菲漸漸看明白了婆婆是不打算回去的,畢竟婆家除了一個早就遠嫁的大姑姐,就剩老公一個孩子。
如此一來,婆媳勢必要長期相處,想到這里菲菲便不再一味地包容,而是試圖找平衡,她想來想去覺得直接指出婆婆生活習慣上的問題不太合適,最終決定行為暗示。
就拿洗衣服來說,婆婆不愿意用洗衣機,習慣性拿洗衣粉長時間泡衣服,泡完一涮就晾起來。這樣的生活習慣讓菲菲幾度崩潰,剛開始她受不了婆婆把衣服在衛生間泡一夜第二天上午才“洗”,好幾次她都不吭聲把衣服撈出來塞進洗衣機。婆婆看見了也不說話,后來次數多了她便跟婆婆說:“媽,衣服泡時間久了不好,咱家新買的全自動洗衣機,衣服放進去自動洗好甩干,晾完衣服也不用再拖一遍地了。”
她不說還好,一說才發現婆婆也忍了她很久。婆婆說:“不是我說你,你看你有一點過日子的樣嗎?洗衣服用洗衣機,做飯用智能鍋,這才結婚幾天還想著買洗碗機。我一輩子都這么洗衣服,老家你嬸子大娘也都這么洗,怎么到你這就成了問題?”
婆婆說話的時候明顯憋了一肚子火,她怕再說多了給老人氣著,便不吭聲扭頭走了。心想著婆婆剛來也沒多久,適應適應說不定生活習慣就改了,誰還不喜歡干凈整潔的環境呢。
菲菲想著以后慢慢改變吧,暫時只管好自己的臥室拉倒,至于客廳廚房實在不行半個月請一次家政給亂糟糟的家收拾收拾就成。
菲菲和老公本就因為沒房子在將婚期延后幾年,結婚時已經都是大齡晚婚青年,除了搬家這件大事就剩懷孕生子了。公婆搬進來之前他們就在備孕,一轉眼一家四口已經相處了小半年,菲菲的肚子也有了動靜。他們老家還有個風俗,說孕婦坐胎不到三個月的時候不能聲張,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于是這件事只有菲菲和老公知道,連老兩口都被蒙在鼓里。
本想三個月后給公婆一個驚喜,卻沒想到才一個月她就被婆婆給了“驚喜”。那天周六老公加班,菲菲只上了上午班覺得又累又乏,回到家看見客廳沙發上亂糟糟的連個下屁股的地兒都沒有,公公在廚房門口抽煙,婆婆又泡了一盆衣服在衛生間。她瞬間覺得頭皮發麻,公公看見她回來問了句:“回來啦?”她“嗯”了一聲,沒跟婆婆打招呼徑直回了臥室,然后掏出手機聯系了家政。
半個小時后,門響了。婆婆以為是兒子回來沒帶鑰匙,連忙去開門,門口站著的是家政公司的阿姨,報了菲菲的名字說自己是小時工。這時候菲菲才從臥室出來,簡單的安排了一下就又回了臥室。
本想著公公婆婆都在家,家政干活也不用自己盯著,小瞇了一會聽見有微弱的敲門聲,她以為是婆婆有事叫她,開門一看是家政阿姨,她說:“我剛擦窗戶的時候,你爸媽下樓去了,似乎有點不高興。”
菲菲也沒多想,就說:“阿姨,您繼續收拾吧,老人可能覺得在家無聊下去轉轉。”家政看了她一眼想說什么沒有說又接著拖地了。阿姨收拾了兩多個鐘頭也不見公婆回來,送走家政她就跟老公打了電話,原來他們一家三口都在樓下。
家政干活的時候婆婆算著兒子該回來了,就拉著公公去樓下小區門口截著兒子“告狀”。晚上七點多老公和公婆才上樓。婆婆進門就陰陽怪氣地說:“花了錢的家里就是不一樣呵,你看那窗戶跟明鏡一樣,沙發拾掇的跟展覽品似的。過去都是地主家的少奶奶才請老媽子拾掇家,現在真是啥人都愿意窮講究嘍。”
菲菲聽著婆婆這指桑罵槐的諷刺,特別想跟她吵一架,考慮到老公的難處,她還是忍住了,轉身又回了臥室。老公瞪了婆婆一眼趕忙跟進去哄她。
外面婆婆和公公卻吵了起來,婆婆說:“你看看,這就是咱不成器的兒,跟沒見過女人似的,作成啥了還慣著。”公公壓低聲音說:“在樓下說的夠多了,你是忘了上來前咋說的?小孩的事咱不管,你讓兒子替你出氣,兒子跟你解釋得很清楚,別胡鬧了。”“我咋就胡鬧了,你看看她像個過日子的人?”婆婆的聲音越來越高。
臥室里菲菲蒙著頭哭,老公勸也不是不勸也不是,拉開門又出去了。“媽,別胡鬧了。都跟你解釋過菲菲懷孕了容易累,請個家政又不讓你出錢還替你干活,這不是體諒你嗎。”
聽了這句話婆婆氣急了:“她懷孕咋了,哪個女人不懷孩子?有這么目無尊長的兒媳婦嗎,進門一聲不吭轉臉就叫個什么政給家里消毒,我和你爸是臟著她眼了啊?這樣的兒媳婦我不稀罕。我是你媽,你不聽我的就是不孝!”
老公半天沒說話,嘆了口氣:“媽,在樓下我都跟您解釋清楚也安排好了,您當時答應的好好的,現在又來這一出,我要是聽您的下半輩子就只剩哭了。正好爸說想家了,一直在這也沒意思,明天周末不加班我送你們回去吧。”
菲菲雖然心里憋屈,但聽著外面老公和婆婆的爭吵聲突然心軟,她想出去跟婆婆道歉不讓老公作難,又想到這大半年來相處過程中種種不和諧,便沒動身。
后來公婆回了老家,菲菲和老公正常上班,每個月請一次家政打掃下衛生,她現在只愁孩子出生后該怎么辦,照婆婆的生活習慣跟執拗勁肯定帶不了孩子,實在不行只能把娘家媽接過來幫忙,但這做的話,不知道會不會遇到別的矛盾。菲菲說,生活真難呀。
相信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家庭,兩個人上班賺錢,請老人幫忙照顧家。可兩代人有著不同的三觀和生活習慣。生活中細枝末節的問題并不起眼,但像鞋里的砂子,背上的芒刺,它們雖然不明顯,卻令人內心抓狂。
大部分60后過了一輩子的邋遢日子,他們根本干凈不起來,因為50多年前沒有明鏡幾許有的只是塵土飛揚。很長一段時間的生活經歷讓他們在腦海里形成了一種“邋遢”的固有模式,這世上有學習力的人實在太少,改變于誰來說都不容易。
唯晨能理解菲菲婆婆的邋遢,但不贊同她的自以為是,當然菲菲其實也有做的不妥的地方,雖然偶爾情緒化但整體來說她已經是個很不錯的兒媳。相比之下公公和老公兩個人拎得比較清。
家和方能萬事興,婆媳矛盾不能不管也不能硬管。憤怒的人唯一的訴求就是拉攏身邊所有能拉攏的人,這個時候千萬不能靠明確戰隊去息事寧人,因為在家庭中,“戰隊”意味著分裂。
家庭中,孝不是順,愛也不是聽從。
今日話題:聽話就是孝順嗎?期待你的留言點評。
唯晨說:愿你的生活 在遇到我的文字后 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