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姜·蒜·辣椒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食品,是各色中式菜肴上佳的配菜和調味品,它們以其獨特的色、香、味給豐富的中國飲食文化增添了無窮無盡的魅力,成為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靚麗風景。不僅如此,蔥·姜·蒜·辣椒這一調味家族更是保健、養生、食療的新寵。它們自身富含的多種營養素和稀有藥用元素已被科學研究所證實,對生命健康的意義實在是非常重要,有待于繼續研究、開發和利用。
蔥在東亞國家以及各處華人地區中,常作為一種很普遍的香料調味品或蔬菜食用;在東方特色烹調中,占有重要的角色。華人習慣于在炒菜前將蔥和姜切碎一起下油鍋中炒至金黃(俗稱之為“爆香”),爾后再將其他蔬菜下入鍋中炒。在做湯面如清湯面或牛肉面時,在面條熟后可將切碎的蔥末(也稱蔥花)撒在面上。日本料理中,比如味噌湯,碎蔥也是不可或缺的。蔥的栽培地遍及中國,最著名的是山東章丘,某些品種可以長到兩米高,蔥白長度一米左右,味甜質厚。山東小吃“煎餅卷大蔥”使用的就是章丘蔥。臺灣地區則以宜蘭縣三星鄉所產的三星蔥為著稱。
蔥,也稱洋蔥;青綠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圓筒狀,中空,莖葉有辣味,是常用的蔬菜或調味品,兼作藥用,品種很多如大蔥、小蔥等。《齊民要術》記載:蔥有冬春二種,有胡蔥、木蔥、山蔥,二月別小蔥,六月別大蔥,夏蔥曰小,冬蔥曰大。胡蔥或稱火蔥和香蔥,是中國南方栽培的兩個蔥種。大蔥可分為普通大蔥、分蔥、胡蔥和樓蔥四個類型。普通大蔥品種多,品質佳,栽培面積大。按其蔥白的長短,又有長蔥白和短蔥白之分。長蔥白辣味濃厚,著名品種有遼寧蓋平大蔥、北京高腳白、陜西華縣谷蔥等;短蔥白蔥白短粗而肥厚,著名品種有山東章邱雞腿蔥、河北的對葉蔥等。大蔥按照生長時間的長短在北方地區又有羊角蔥、地羊角蔥、小蔥、改良蔥、水溝蔥、青蔥、老蔥等品種。
羊角蔥是由棵小的老蔥葉奇留根,屯在溫室池子里長成的,葉色金黃,莖白,味鮮嫩。地羊角蔥是頭年生長不夠成熟留到來年開春再上市的蔥。莖白,葉綠,葉厚,生吃很辣。小蔥其根白、莖青、葉綠,生吃有甜味,4月份上市。改良蔥是用秋末的小蔥秧子移栽后長成的。小蔥上市完了,改良蔥便上市,以補不足。改良蔥味較辣,莖小,葉長,葉深綠色。水溝蔥條桿粗,莖白,但葉老不能食用。青蔥是在霜降后上市的一種老蔥,這種蔥一般種植較密,生長中不上土或上土少。老蔥生長期長,棵健壯。最好的老蔥是雞腿蔥,根部粗大,向上逐漸細,形似雞腿,皮白瓷實,冬天存放不會空心,香味大,宜做調料,每年在霜降以后供應市場。
蔥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蒜素(蔥蒜辣素),又含二烯丙基硫醚、草酸鈣。此外,含有維生素B1.B2.C,煙酸、胡蘿卜素、脂肪、多糖、鈣、鎂、鐵等成分。 蔥含有揮發性硫化物,具特殊辛辣味,是重要的解腥、調味品 。蔥白甘甜脆嫩。中醫學上蔥有殺菌、通乳、利尿、發汗和安眠等藥效。凡蔥皆能殺魚肉毒,食品所不可闕也。蔥白別稱:芤、鹿胎、萊伯、四季蔥、和事草、蔥白、大蔥,其性溫,味辛平;入肺、胃二經。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解毒散凝的功能。主治風寒感冒輕癥,癰腫瘡毒,痢疾脈微,寒凝腹痛,小便不利等癥。其揮發油對白喉桿菌、結核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及鏈球菌有抑制作用;經研磨而得的濾液,以陰道滴蟲有殺滅作用。傷風感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者宜食;腹部受寒引起的腹痛腹瀉者宜食;胃寒之食欲不振,胃口不開者宜食;孕婦宜食;頭皮多屑而癢者宜食。燒魚燒肉之時可作為調味。食用禁忌:表虛多汗者忌服。《千金·食治》:食生蔥即啖蜜,變作下利。 《食療本草》:上沖人,五臟閉絕。虛人患氣者,多食發氣。《履巉巖本草》:久食令人多忘,尤發痼疾。狐臭人不可食。《綱目》:服地黃、常山入,忌食蔥。《本草經疏》:病人表虛易汗者勿食, 病已得汗勿再進。 表虛多汗自汗者忌食;患有狐臭者忌食。另,蔥與蜂蜜不可同食,會引發中毒。食蔥要折時機:農歷正月生長出來的蔥,由于氣層和土壤的關系,蔥不再只是香料而是特殊的補品。它可以幫助身體機能的恢復,貧血、低血壓、怕冷的人,應多吃正月蔥,可以充分補給熱量。眼睛容易疲勞、出血、失眠和神經衰弱不安定的人,只有正月可以吃蔥,過了正月,蔥因為刺激性強,會將體內的營養素消除,所以此類人群吃蔥的機會1年只有1次,要抓住最好的機會吃蔥。
蔥的臨床治療應用:治療感冒:取蔥白、生姜各半兩,食鹽1錢,搗成糊狀,用紗布包裹,涂擦五心(前胸、后背、腳心、手心、窩、肘窩)一遍后讓患者安臥。部分病例半小時后出汗退熱,自覺癥狀減輕,次日可完全恢復。治療蛔蟲性急腹痛:鮮蔥白1兩搗爛取汁,用麻油1兩調和,空腹1次服下(小兒酌減),每日2次。一般服 1-7次后緩解。服藥后大便可能轉為稀便,但不致腹瀉。除個別外,多數未見有蛔蟲驅出。或用青蔥(連棍須)2-3兩,搗爛取汁頓服,10分鐘后,再服菜油或麻油 1兩。約半小時即可止痛,4-6小時后,排出粘液糞便,有時夾有蛔蟲。
蔥的保健養生食譜:【注意事項】不宜與蜂蜜共同內服;表虛多汗者忌食。
1.蔥豉湯 蔥30克,淡豆豉10克,生姜3片,黃酒30毫升。將蔥、淡豆豉、生姜并水500毫升入煎,煎沸再入黃酒一、二沸即可。此湯具有發散風寒,理氣和中的功效,適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病癥。
2.蔥棗湯 大棗20枚,蔥白7根。將紅棗洗凈,用水泡發,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燒沸,約20分鐘后,再加入洗凈的蔥白,繼續用文火煎10分鐘即成。服用時吃棗喝湯,每日2次。此湯具有補益脾胃,散寒通陽的功效,可輔治心氣虛弱,胸中煩悶,失眠多夢,健忘等病癥。
3.蔥燉豬蹄 蔥50克,豬蹄4只,食鹽適量。將豬蹄拔毛洗凈,用刀劃口;蔥切段,與豬蹄一同放入,加水適量,入食鹽少許,先用武火燒沸,后用文火燉熬,直至熟爛即成。此肴具有補血消腫,通乳的功效。適用于血虛體弱,四肢疼痛,形體浮腫,瘡瘍腫痛,婦人產后乳少等病癥。
4.蔥燒海參 蔥120克,水發海參200克,清湯250毫升,油菜心2棵,料酒、濕玉米粉各適量。先將海參洗凈,用開水氽一下;用熟豬油把蔥段炸黃,制成蔥油;海參下鍋,加入清湯和醬油、味精、食鹽、料酒等調料,用濕玉米粉勾芡澆于海參、菜心上,淋上蔥油即成。此菜具有滋肺補腎,益精壯陽的功效。適用于肺陽虛所致的干咳、咯血,腎陽虛的陽痿、遺精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糖尿病等病癥。
5.蔥白粥 蔥白1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先煮粳米,待米熟時把切成段的蔥白及白糖放入即成。此粥具有解表散寒、和胃補中的功效。適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身熱無汗,面目浮腫,消化不良,癰腫等病癥。
6.大蔥紅棗湯 蔥白20根,大棗20枚。將蔥白洗凈切段,大棗洗凈切半;二者共入水中煎煮,起鍋前加白糖適量。此湯具有和胃安神的功效,可輔助治療神經衰弱所致的失眠,體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病癥。
姜,屬姜科植物,也稱“生姜”;開有黃綠色花并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莖。根莖鮮品或干品可以作為調味品。姜經過炮制作為中藥的藥材之一。姜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莖肉質,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葉子列,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平滑無毛,有抱莖的葉鞘;無柄。剛長出來的嫩姜因為尖部有微微的紫色,所以叫做紫姜,有的也叫做子姜,相對應的它的根,就叫做母姜。姜在中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來鳳、通山、陽新、鄂城、咸寧、大冶各省區廣為栽培。山東安丘、山東昌邑、山東萊蕪、山東平度大澤山出產的大姜尤為知名。
姜的營養成份:姜含有蛋白質、多種維生素、胡蘿卜素、鈣、鐵、磷等。生姜還具有解毒殺菌的作用,日常我們在吃松花蛋或魚蟹等水產時,通常會放上一些姜末、姜汁。 生姜中的姜辣素進入體內后,能產生一種抗氧化本酶,它有很強的對付氧自由基的本領,比維生素E還要強得多。青少年吃生姜可以美容,少女吃生姜可以使面色紅潤,更加充滿青春魅力!生姜的提取物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血管運動中樞及交感神經的反射性興奮,促進血液循環,振奮胃功能,達到健胃、止痛、發汗、解熱的作用。姜的揮發油能增強胃液的分泌和腸壁的蠕動,從而幫助消化;生姜中分離出來的姜烯、姜酮的混合物有明顯的止嘔吐作用。
姜的藥理作用:含有揮發油,主要為姜醇、姜烯、水芹烯、檸檬醛、芳樟醇等;又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分解生成姜酮、姜烯酮等。此外,含天門冬素、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絲氨酸、甘氨酸、蘇氨酸、丙氨酸等。生姜味辛性溫,長于發散風寒、化痰止咳,又能溫中止嘔、解毒,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及胃寒嘔逆等證,前人稱之為 “嘔家圣藥”。姜炙法就是取生姜的這些特性,用姜汁這一輔料對藥物進行炮制,來增強藥物祛痰止咳、降逆止嘔的作用,并降低其毒副作用。如竹茹生用長于清熱化痰,姜炙后可增強其降逆止嘔的功效;厚樸其味辛辣,對咽喉有刺激性,通過姜炙可消除其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并能增強寬中和胃的功效;黃連姜炙后可緩和其過于苦寒之性,并善治胃熱嘔吐。干姜雖與生姜同出一物,但由于鮮干質量不同其性能亦異。干姜性熱,辛烈之性較強,長于溫中回陽,兼能溫肺化飲,臨床上常用于治療中焦虛寒、陽衰欲脫與寒飲犯肺喘咳等證。因此,用干姜制備的姜汁與生姜汁的性能也不一樣。如用干姜制備的姜汁炮制藥物,必將影響藥物的炮制效果,達不到藥物炮制的目的,就不能增強具有降逆止嘔作用的藥物的功效。按中醫理論,生姜是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之語。傳說白娘子盜仙草救許仙,此仙草就是生姜芽。生姜還有個別名叫“還魂草”,而姜湯也叫“還魂湯”。
生姜具有解毒殺菌的作用,生姜中的姜辣素進入體內,能產生一種抗氧化本酶,它有很強的對付氧自由基的本領,比維生素E還要強得多。生姜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血管運動中樞及交感神經的反射性興奮,促進血液循環,振奮胃功能,達到健胃、止痛、發汗、解熱的作用。姜還能增強胃液的分泌和腸壁的蠕動,從而幫助消化;生姜中的姜烯、姜酮還有明顯的止嘔吐作用。生姜具有顯著抑制皮膚真菌和殺死陰道滴蟲的功效,可治療各種癰腫瘡毒。生姜有抑制癌細胞活性、降低癌的毒害作用,可以起到防癌的功效。生姜具有發汗解表,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可治外感風寒、胃寒嘔吐、風寒咳嗽、腹痛腹瀉、中魚蟹毒等病癥。應該注意的是,生姜不宜在夜間食用,其姜酚刺激腸道蠕動 白天可以增強脾胃作用,夜晚則成了影響睡眠傷及腸道的一大問題。
姜的保健食療作用:生姜味辛、性微溫,入脾、胃、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胃寒嘔吐、風寒咳嗽、腹痛腹瀉、中魚蟹毒等病癥。如果你常常失眠,可將15克左右的生姜切碎,用紗布包裹置于枕邊,聞其芳香氣味,便可安然入睡。連續使用10天至1個月后,睡眠就會明顯改善。生姜中所含的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的結構均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抑制腫瘤作用;吃姜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生姜可除“老人斑”。“冬吃蘿卜,夏吃姜”,“飯不香,吃生姜”。飯前吃幾片生姜,雖然可引起血壓升高,但能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增進食欲。在炎熱夏季如果遇有頭昏、心悸、胸悶惡心等癥狀,適當喝點姜湯大有裨益。人丹就含有生姜成分,其作用就是健胃、提神、醒腦。生姜提取液具有顯著抑制皮膚真菌和殺來頭陰道滴蟲的功效,可治療各種癰腫瘡毒。另外,可用生姜水含漱治療口臭和牙周炎。生姜還有一個特殊藥效:防止暈車。民間用吃生姜防暈車、暈船,或用生姜片附于藥用膠布貼內關穴,有明顯的效果,因此而有“嘔家圣藥”之譽。生姜干粉對運動病之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有效率達90%,且藥效可持續4小時以上。
姜可煎湯內服,更是烹飪的極佳佐料,入菜炒食,或切片炙穴位。老姜可做調料或配料;嫩姜可用于炒、拌、爆等,如“嫩姜炒牛肉絲”、“嫩姜爆鴨絲”等。烹調中因為姜的味清辣,只將食物的異味揮散,而不將食品混成辣味,宜作葷腥菜的矯味品,亦可用于糕餅糖果制作,如姜餅、姜糖等。但要注意吃姜一次不宜過多,以免吸收大量姜辣素,在經腎臟排泄過程中會刺激腎臟,并產生口干、咽痛、便秘等“上火”癥狀。爛姜、凍姜不要吃,因為姜變質后會產生致癌物,由于姜性質溫熱,有解表功效,所以只能在受寒的情況下作為食療應用。
姜的藥理食療驗方:(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適宜傷風感冒、寒性痛經、暈車暈船者食用。陰虛內熱及邪熱亢盛者忌食。)
開胃和中,止嘔:用于胃氣不和而偏寒的嘔逆少食(《食醫心鏡》)。涼拌子姜:子姜30~60克,切成細絲,加醋、鹽適量拌食;亦可再加適量白糖、芝麻油。
胃氣不和,嘔噦不安: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嘔,合用益佳(《金匱要略》)生姜半夏湯:半夏12克,煎湯取汁,加生姜汁適量,一同煎沸。分4次服用。
生姜溫肺化痰、止咳,飴糖潤肺被虛。用于虛寒性咳嗽咯痰(《本草匯言》)生姜飴糖湯:生姜30~60克,飴糖30克。加水煎成濃湯,趁溫熱徐徐飲。
發汗、解表散寒:有益胃氣、助發汗的作用。生姜可助紫蘇葉增強其作用(《本草匯言》)紫蘇生姜湯:紫蘇葉30克,生姜9克。煎湯飲。
蒜 味辛辣,古稱葫,又稱葫蒜。以其鱗莖、蒜薹、幼株供食用。蒜屬百合科,分為大蒜、小蒜兩種。蒜屬耐寒長日照植物,蒜株高60厘米以上,莖為葉鞘組成的假莖。鱗莖(蒜頭)生地下,由多數小鱗莖(蒜瓣)合生于短縮莖盤上而成。春夏間抽生肉質圓柱狀花葶(蒜薹),頂端著生傘形花序,位于總苞內。花淡紅色,一般不孕,而形成珠芽(蒜珠或氣生鱗莖)。一般依鱗莖皮色分為紫皮蒜和白皮蒜;也可依蒜瓣大小分為大瓣蒜和小瓣蒜;依蒜瓣數分為獨頭蒜、四瓣蒜、六瓣蒜、八瓣蒜等類型。中國原產有小蒜,蒜瓣較小,大蒜原產于歐洲南部和中亞,最早在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等地中海沿岸國家栽培,漢代由張騫從西域引入中國陜西關中地區后遍及全國。中國是世界上大蒜栽培面積和產量最多的國家之一。《說文解字》:“蒜,葷菜也”,《辭海》中有注為“蒚,山蒜,蒜之生于山者名蒚”,蒜有澤蒜、石蒜等稱謂,是野生于山地的大蒜之古稱。蒜除以新鮮器官供食用外,還可制成蒜油,鱗莖還可醋漬或糖漬、醬漬,也可干制成蒜粉和加工成脫水片食用。大蒜油是大蒜中的特殊物質,含有40多種活性硫醚化合物,藥用成份主要是大蒜素,被譽為“天然廣譜抗生素”。它含硫化合物具有強力抗血栓活性,能夠降低膽固醇,有效預防糖尿病。
蒜的種類很多,一般按鱗莖的皮色可分為:白皮蒜和紫皮蒜。按蒜瓣的大小分為:大瓣蒜和小瓣蒜。按是否抽薹,還可分為:有薹種和無薹種。按種植方法的不同分為:青蒜(蒜苗)和蒜黃。烹飪應用中的品種有:河北永年大蒜、河南洛瀆金蒜、上海嘉定大蒜、江蘇太倉白蒜、江西龍南大蒜、上高大蒜、廣東金山火蒜、四川獨蒜、新疆昌吉大蒜、山東蒼山大蒜等。《中國實業志》載:“蒜一身殆無不可食,而與有腥氣之肉類,共煮之,可以除腥氣”。 蒜入饌方法頗多,可做主料(如青蒜、蒜薹)、配料、調料、點綴之用。以蒜瓣配制的菜肴有:江蘇燉生敲、四川大蒜燒鯰魚、廣東蒜子瑤柱脯...蒜用做調料就更多見了,如四川的蒜泥白肉,又如山東的蒜泥黃瓜、夏季食用的涼面的菜碼中加蒜泥。
蒜的營養素和廣譜藥用功能:蒜中含硫揮發物43種,硫化亞磺酸(如大蒜素)酯類13種、氨基酸9種、肽類8種、甙類12種、酶類11種。另外,蒜氨酸是大蒜獨具的成分,當它進入血液時便成為大蒜素,這種大蒜素即使稀釋10萬倍仍能在瞬間殺死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流感病毒等。蒜素與維生素B1結合可產生蒜硫胺素,具有消除疲勞、增強體力的奇效。大蒜含有的肌酸酐是參與肌肉活動不可缺少的成分,對精液的生成也有作用,可使精子數量大增,所謂吃大蒜精力旺盛即指此而言。大蒜還能促進新陳代謝,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并有降血壓、降血糖的作用,故對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糖尿病等有一定療效。大蒜外用可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去除皮膚的老化角質層,軟化皮膚并增強其彈性,還可防日曬、防黑色素沉積,去色斑增白。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證明,大蒜可阻斷亞硝胺類致癌物在體內的合成,到目前為止,其防癌效果在40多種蔬菜、水果中,按金字塔排列,大蒜位于塔頂。在大蒜100多種成分中,其中幾十種成分都有單獨的抗癌作用。
研究發現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能促進腸產生一種酶或稱為蒜臭素的物質,通過增強機體免疫能力,阻斷脂質過氧化形成及抗突變等多條途徑,消除在腸里的物質引發腸道腫瘤的危險。大蒜中的微量元素硒也有一定抗腫瘤功效。大蒜能刺激機體產生一氧化氮合酶,而這個酶又是男性勃起所必需的酶,所以大蒜有利于血液循環 ,對治療陽痿有一定的作用。蒜中某些成分有類似維生素E與維生素C的抗氧化,防衰老特性。蛋黃和大蒜結合食用,有美容抗衰老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蛋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能抑制活性酸素,減緩血管與皮膚老化。兩者搭配優勢互補,既能發揮好的抗衰老作用(血管與皮膚),又能對恐寒癥的治療或美容產生很多的好處。制作過程:在搗碎的大蒜里拌入蛋黃,然后用文火慢慢煎成。豬肉是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之一,而維生素B1與大蒜所含有的大蒜素結合在一起,能很好的發揮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的作用。
大蒜的保健功效:大蒜是餐桌菜肴中一種最常見的食物,即可以生吃,也可以調味。大蒜的特殊功效之多使它成為《時代周刊》十大最佳營養食品之一。人體中硒的攝入減少,使得胰島素合成下降;而大蒜中含硒較多,對人體中胰島素合成下降有調節作用,所以糖尿病患者多食大蒜有助減輕病情。大蒜能保護肝臟,誘導肝細胞脫毒酶的活性,可以阻斷亞硝胺致癌物質的合成,從而預防癌癥的發生。同時大蒜中的鍺和硒等元素還有良好的抑制癌瘤或抗癌作用。大蒜有效成分具有明顯的降血脂及預防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作用,并可防止血栓的形成。常食大蒜能延緩衰老;它的抗氧化性優于人參;經常接觸鉛或有鉛中毒傾向的人食用大蒜,能有效地預防鉛中毒。大蒜能“除風濕,破冷風”,對風寒濕類關節炎有抑制作用。大蒜素及其同系物能有效地抑制癌細胞活性,使之不能正常生長代謝,最終導致癌細胞死亡,并且大蒜素還能激活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預防癌癥的發生;大蒜素能阻斷亞硝酸鹽致癌物質的合成而防治癌腫。紫皮大蒜揮發油中所含的大蒜辣素等具有明顯的抗炎滅菌作用,尤其對上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霉菌性角膜炎、隱孢子菌感染有顯著的功效。大蒜可生食、搗泥食、煨食、煎湯飲、或搗汁外敷、切片炙穴位。發了芽的大蒜食療效果甚微,腌制大蒜不宜時間過長,以免破壞有效成分。在烹調菜肴成熟起鍋前,放入一些蒜末,可增加菜肴美味。做涼拌菜時加入一些蒜泥,可使香辣味更濃。
大蒜的藥理應用: 蒜,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可健胃、殺菌、散寒。1.用于癰腫疔毒,疥癬。大蒜外用或內服,均有良好的解毒,殺蟲,消腫作用。治瘡癤初發可用獨頭蒜切片貼腫處(《外科精要》)。民間亦常用大蒜切片外擦或搗爛外敷,治療皮膚或頭癬瘙癢。2.痢疾,泄瀉,肺癆,頓咳。可單獨或配伍入復方中用。如驗方以大蒜煮粥送服白及粉治肺癆咯血。治瀉痢,或單用或以10%大蒜浸液保留灌腸。大蒜還可防治流感、流腦、乙腦等流行性傳染病。3.鉤蟲病,蟯蟲病。治蟯蟲病可將大蒜搗爛,加茶油少許,睡前涂于肛門周圍。 此外大蒜還能健脾溫胃而用治脘腹冷痛,食欲減退或飲食不消。
注意事項:外用適量,搗敷,切片擦或隔蒜灸。內服5~10克,或生食,或制成糖漿服用。禁忌:外敷可引起皮膚發紅、灼熱甚至起泡和心絞痛加重,故不可敷之過久。陰虛火旺及有目、舌、喉、口齒諸疾不宜服用。孕婦忌灌腸用。
大蒜有抗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幽門螺旋桿菌、多種致病性淺部真菌、白色念珠菌、恙蟲熱立克次體、流感病毒B、皰疹病毒,以及陰道滴蟲、阿米巴原蟲等,均有不同程度抑殺作用。抗菌作用紫皮蒜優于白皮蒜,鮮品強于干品。又可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可能與減少內源性膽固醇合成有關。大蒜油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纖維蛋白的溶解活性。本品又可抗腫瘤,抗突變和阻斷亞硝酸胺合成。另外,還有不同程度的抗炎、免疫增加、抗氧化、延緩衰老、降血壓、護肝、降血糖、殺精子、興奮子宮、驅鉛等作用。大蒜或經適當配伍可治療痢疾、小兒霉菌性腸炎、百日咳、結核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小兒真菌性肺炎、急性闌尾炎、急性乳腺炎、多各癬癥等疾病,還可用于治療高脂血癥、前列腺炎、斑禿、扁平疣、急性腎炎、晚期癌腫等多種病證,以及防治鉛中毒。
研究證實:蒜和少許的維生素B1放在一起,即可產生一種叫做“蒜胺”的物質,而蒜胺的作用,在增強維生素B1作用的同時,且比維生素B1的作用還要強。蔥里含有一種物質,若經常食用,這種物質就會起到舒張小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從而有助于防治血壓升高所致的頭暈。蔥和蒜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新近的研究又發現,常食蔥和蒜,還能降血脂、降血糖及降血壓,甚至可以補腦。蔥和蒜對提高免疫力和預防呼吸道疾病有積極的作用。大蒜是集100多種藥用和保健成分于一身的獨特食品。
辣椒 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種茄科辣椒屬植物。辣椒原產于墨西哥和中拉丁美洲熱帶地區。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把辣椒帶回歐洲,并由此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于明代傳入中國。辣椒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卵狀披針形,花白色。果實大多像毛筆的筆尖,也有燈籠形、心臟形等。果實未熟時呈綠色,成熟后變為紅色或黃色。辣椒的別名又有紅海椒、大椒、辣虎、廣椒、川椒。最辣的是印度魔鬼椒。辣椒以果實、根和莖枝可入藥。全世界有2000多種辣椒,到底哪種最辣,人們爭論不休。其實早在1912年,美國制藥師斯科維爾就發明了測定辣度的方法。辣度數值越高,辣椒就越辣。我國一些名牌辣椒的辣度如下:四川海天椒、黃金椒10.6萬,貴州七星椒6.0萬,湖南小米椒3.0萬,云南朝天椒2.25萬,陜西線椒1.5萬。主要品種有:豐滿,線椒,一都紅,八尺,朝天椒,皇冠,三鷹椒,子彈頭,大紅袍、大金條、二金條、米辣椒、牛角海椒、七星椒等。
辣椒種類很多,櫻桃類辣椒:葉中等大小,圓形、卵圓或橢圓形,果小如櫻桃,圓形或扁圓形,紅、黃或微紫色,辣味甚強,制干辣椒或供觀賞。如成都的扣子椒、五色椒等;圓錐椒類:植株矮,果實為圓錐形或圓筒形,多向上生長,味辣。如倉平的雞心椒等;簇生椒類:葉狹長,果實簇生,向上生長,果色深紅,果肉薄,辣味甚強,油分高,多作干辣椒栽培,晚熟,耐熱,抗病毒力強。如貴州七星椒等;長椒類:株型矮小至高大,分枝性強,葉片較小或中等,果實一般下垂,為長角形,先端尖,微彎曲,似牛角、羊角、線形。果肉薄或厚,肉薄、辛辣味濃,供干制、腌漬或制辣椒醬,如陜西的大角椒;肉厚,辛辣味適中的供鮮食。如長沙牛角椒等。甜柿椒類:分枝性較弱,葉片和果實均較大。
辣椒的主要營養素為辣椒堿、二氫辣椒堿;另含揮發油、蛋白質、鈣、磷,豐富的維生素C、胡蘿卜素及辣椒紅素等。辣椒可煎炒,煮食,研末服或生食。食用宜選味不甚辣、辛香而油潤多肉者。不宜多食,過食可引起頭昏、眼干,口腔、腹部或肛門灼熱,疼痛,腹瀉,唇生皰疹等。凡陰虛火旺、咳嗽、咯血、吐血、便血、目疾、瘡癤和消化道潰瘍的病人不宜食用。每百克辣椒維生素C含量高達198毫克,居蔬菜之首位。維生素B、胡蘿卜素以及鈣、鐵等礦物質含量亦較豐富。辣椒所含的維生素C相當蘋果的二十一倍;胡蘿卜素的含量為蘋果的十九倍半;維生素B2和B1、分別是蘋果的三倍和四倍;含量較一般蔬菜多五、六倍,此外還含有較為豐富的人體必需的鈣、磷、鐵等礦物質,真稱得上是營養豐富品種齊全的蔬菜類佳品。醫藥專家認為,辣椒能緩解胸腹冷痛,制止痢疾,殺抑胃腹內寄生蟲,控制心臟病及冠狀動脈硬化;還能刺激口腔粘膜,引起胃的蠕動,促進唾液分泌,增強食欲,促進消化。辣味品因其具有殺菌、防腐、調味、營養、驅寒等功能,為人類防病、治病、改良基因、促進人類進化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在你的日常菜譜中加入一點辣椒,對身體的健康大有益處。
辣椒的藥用功效:辣椒性辛、熱,辣椒果:溫中散寒,健胃消食,根:活血消腫。外用治凍瘡。辣椒對口腔及胃腸有刺激作用,能增強腸胃蠕動,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并能抑制腸內異常發酵。辣椒能刺激人體前列腺素E2的釋放,有利于促進胃黏膜的再生,維持胃腸細胞功能,防治胃潰瘍。常吃青椒能預防膽結石。青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可使體內多余的膽固醇轉變為膽汁酸,從而預防膽結石。最新研究發現紅蘋果、紅辣椒能防治乳癌,紅蘋果和紅辣椒等“紅皮”水果和蔬菜對乳腺癌等腫瘤疾病有防治作用。以辣椒為主要原料,配以大蒜、山楂的提取物及維生素E,制成“保健品”,食用后能改善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常食辣椒可降低血脂,減少血栓形成,對心血管系統疾病有一定預防作用。 牙買加的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辣椒素能顯著降低血糖水平。辣椒素能緩解諸多疾病引起的皮膚疼痛。辣椒含有一種成分,可以通過擴張血管,刺激體內生熱系統,有效地燃燒體內的脂肪,加快新陳代謝,使體內的熱量消耗速度加快,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辣味食物具有通利肺氣、通達竅表、通順血脈的“三通”作用。因而辣椒還具有預防感冒的一定作用。紅辣椒、黑胡椒、咖喱等香辛料,能夠保護細胞的DNA免受輻射破壞,尤其是伽馬射線。中醫認為辛辣食物既能促進血液循環,又能增進腦細胞活性,有助延緩衰老,紓緩多種疾病。辣椒能溫暖脾胃。如果遇寒出現嘔吐、腹瀉、肚子疼等癥狀,可以適當吃些辣椒。辣椒有一定的藥性,因此能“除風發汗,行痰,除濕。”用現代醫學解釋,就是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怕冷、凍傷、血管性頭疼。辣椒能促進體內激素分泌,改善皮膚狀況。許多人覺得吃辣會長痘,其實并不是辣椒的問題。只有本身就愛長痘的體質,吃完辣椒才會火上澆油。辣椒素能加速脂肪分解,所以被稱為減肥瘦身食品,它豐富的膳食纖維也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患有痔瘡、紅眼病、角膜炎、有慢性膽囊炎、腸胃功能不佳者、有發熱、便秘、鼻血、口干舌燥、咽喉腫痛等熱癥者,產婦、甲抗患者、腎病、消瘦者等人群不宜食用辣椒。高血壓病人、泌尿系統結石患者和風熱病患者,慢性胃腸病、 慢性氣管炎的病人也不宜食用辣椒,以免身體健康受到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