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怪:鄭州商場扎堆蓋
第二怪:開封古城摞起來 第三怪:洛陽水席水做菜 第四怪:天井窯院地下開 第五怪:“中”字說的真不賴 第六怪:遍地文物腳下踩 第七怪:少林太極最叫賣 第八怪:豫劇老少都喜愛 第九怪:尋根問祖河南拜 第十怪:燴面吃出幾大派 第一怪:鄭州商場扎堆蓋 鄭州別稱"商城",3500年前的商代都城和如今的現代化商貿城,使鄭州與"商"結了緣。因"商",鄭州被評為中國第八大古都;因"商",奠定了鄭州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現代化商貿城的中心地位。"得中原者得天下",商家深諳此道,在鄭州這快風水之地,曾將商戰打得如火如荼,聞名全國。今天,二七廣場及其周圍,十余座大型商廈肩并肩比拼,眾多的中小店鋪頭碰頭叫板,巴掌大的地盤上竟蓋著如此多的商廈、店鋪,其密集程度在其它城市罕見。"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商海沉浮,幾家歡笑幾家愁,有的火了,有的焉了,有的垮了。鄭州人氣雖旺,但沒真工夫,想讓人買帳也并不容易。每次走進二七廣場,看著黑壓壓的人群從商廈、店鋪里進進出出,覺得這兒才真正能夠體現出鄭州的"商魂",二七廣場猶如跳動不息的心臟和高速運轉的發動機,每天伴隨著第一縷晨光、第一聲二七鐘鳴,源源不斷地將新鮮的血液和巨大的動力輸送到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因此,鄭州每天在人們的眼中都是一個鮮活的、動感的現代都市。 第二怪:開封古城摞起來 作為"七朝古都",開封昔日的繁華已成過眼煙云,想尋覓10世紀后期至12世紀初期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舊影,除了看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外,剩下的只有那直刺藍天的鐵塔或許能告訴我們一些繁華舊夢。戰亂、災難是中原多難的共因,撇開戰亂不說,黃河是懸在開封頭上的另一把利劍;開封段的黃河在清代就有"懸河"之說,所謂"城在釜底,仰視黃河"。如今,開封段河床比堤外地面平均高3—10米以上,歷史上,黃河水曾多次無情地沖向開封,有自然和人為兩方面的因素。"開封"本意是"開拓封疆",在黃河這里卻成了殘酷的游戲,伴隨著每一次堤"開"是開封城的被"封"(埋),黃河像頑皮的孩子一遍遍用大量的泥沙水漿涂抹開封,開封也像倔強的孩子一樣,"封"了建,建了"封","封"了再建,從不服輸,所以,今天的開封城地下疊羅漢似的摞著6座古代城池,令人魂牽夢饒的東京城便靜臥其中。"古城"實為"地下城",六座相互疊壓的"地下城"猶如六頁厚重的泥書刻印了開封曾有的輝煌和悲壯。天下名城何其多,試問哪座城市在歷史上能如開封這般大起大落卻依然傲立至今?沒有,即便是意大利的龐貝古城與之相比也黯然失色,當火山灰從天而降時,龐貝人跑了再沒回來;當黃河水一次次灌滿開封城的時候,開封人選擇留了下來。水過城平,滔滔河水沖毀的不過是泥沙磚瓦堆砌的建筑,沖不毀的是開封人對家鄉摯愛的精神堤壩,過不了多久,一座新的開封城又破土而立,猶如破繭而出的彩碟!來開封,如果沒有看到自己期望的東西,不要失望,低下頭,跺跺腳下的厚土,它會告訴你許多許多。另外,一定要游鐵塔,因為鐵塔是唯一連接地下與地上、過去和現在的遺跡,也是開封人不屈不撓的精神象征。 第三怪:洛陽水席水做菜 洛陽有"三絕",水席為其一,初為唐代宮廷菜,后傳到民間,深受百姓喜愛,一直流傳至今。如今豫西百姓舉辦紅白事依舊喜用水席,俗稱"三八桌"。自古事廚者怕湯水,而洛陽水席偏偏拿湯水大做文章,水席三八二十四道菜,除八個冷盤外,其余十六道熱菜件件帶湯、樣樣有水,做菜時,不管是燕窩海參,還是蘿卜青菜,一律和湯水混做。在這里,水是主角,菜是配角,碗大、菜少、湯水多,真可謂"水分十足",這種做法,不僅其它菜系難見,即使在豫菜中也是獨樹一幟,相當"另類",這或許應是"水席"得名的真正原因吧。水席的可愛之處還在于兼顧到了每位食客的喜好,無論高中低檔、葷素冷熱、酸辣甜咸,總有讓人喜歡的,各得其所,令人叫絕;食用時連湯帶菜,稀里嘩啦,既品了山珍美味,又吃了粗茶淡飯,吃出了生活的包容兼蓄,吃出了人生的中庸之道。如今,品水席、賞牡丹、游龍門、買三彩成了到洛陽游覽不可或缺的內容,初次去洛陽的朋友,敞開你的胸懷盡情享用吧。 第四怪:天井窯院地下開 "遠望不見村莊,近聞吵吵嚷嚷;地上樹木蔥蘢,地下院落深藏",這里描繪的是豫西陜縣一帶老百姓特有的一種民居形式——天井窯院。窯洞是黃土高原上永遠的經典畫面:弧形的門窗、質樸的剪紙、火紅的辣椒串、金黃的玉米棒、悠然覓食的雞娃娃,好一副色彩絢爛的農民畫。黃土高原上的百姓自古以來就有住窯洞的習慣,窯洞冬暖夏涼,蓋時又不費錢,只要有力氣,順坡一挖,就解決了住的問題,何樂而不為?奇怪的是像陜縣的百姓有坡挖洞,卻偏要在平地上挖一個大大的、方方的深坑后在井壁上再挖洞就讓外人有點奇怪,干嗎要多一道程序呢?其實用不著奇怪,中國百姓的智慧是經歷歲月考驗的,這種做法,夏可庇蔭隔熱,冬可避風驅寒,好著呢。進入村內,不見村舍房屋,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犬吠、馬歡,所謂"進村不見房,見樹不見村",真正的"地下四合院",當地人過的可真是另一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年輕一代的生活觀念也變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走出"地下"、來到地面蓋房另居,天井窯院大有消失的危險,而留守的是不肯搬出"享福"的父母。不是喜歡,而是留戀,沒有什么能比祖輩傳下來的東西更讓人割舍不下,父輩既希望兒孫們能走出自己的新生活,更希望他們能保存一些曾有的東西。流水斬不斷,只有學會了繼承,才能更好地發展,家庭如此,民族更需如此。 第五怪:"中"字說的真不賴 中"、"不中"是地道的河南話,猶如四川話"要得"、"沒得",外省人學的最多、學的最像的就這三個字。河南古稱"豫州",豫州居九州中心,故河南又稱"中州"、"中原",而"中國"一詞最早是對中原一帶各諸侯國的稱呼。如此看來,生于"中"、長于"中"的河南人愛說"中不中"是有歷史淵源的。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河南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黃河文明惠澤四方,那時的中原大地應是八方矚目、令人向往的地方,河南人自有一種優越感,說"中不中"的時候感覺肯定良好,說"中",是對你的認可,瞧得起你;說"不中",是對你的否定,沒拿你當回事。如今,河南風光不再,這塊歷史上曾經呼風喚雨的地方似乎被大家遺忘了,外省人對河南的陌生程度令人吃驚,對河南人的蔑視程度同樣令人吃驚,"中不中"成了外省人嘲笑河南人土氣時的模仿語,相聲笑、小品罵、影視劇里還鬧一鬧,連途經河南地盤的火車"咣當、咣當"聲也被外省人翻譯成"騙死你、騙死你",真不知河南人到底惹誰了!看看"中"字的形狀,就像"口中插了一根筷子",直來直去,這不就是河南人的性格特征嗎?不否認有一些河南人在外地給家鄉摸黑,可同某些外省人的*猾刁鉆、笑里藏刀相比,河南人無非直了點、粗了點、硬了點,至于歪曲、丑化河南人到全國"人人喊打"的地步嗎?姥姥!一個字"中",道出了俺河南人的寬容厚道,兩個字"不中",道出了俺河南人的直率坦誠,俺做人就要簡單一些,中不中? 第六怪:少林太極最叫賣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源流長;放眼天下,縱觀古今,在眾多的拳術門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莫過于"河南二拳":少林、太極。中國功夫揚天下,中國武俠片風靡全球。使中國功夫、武俠片名揚天下的是"功夫之王"李小龍,他所創立的截拳道令人生畏,可最初帶領李小龍步入武術殿堂的拳術卻是太極拳;李連杰是當今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動作巨星,使其一炮走紅的電影是至今令人回味的武俠片《少林寺》。"二李"和"二拳"有緣分,"二拳"對"二李"事業的影響也毋庸質疑。比較一下少林拳和太極拳各自的特點會讓人覺得很有意思:少林拳起源于黃河以南登封少林寺,太極拳公認起源于黃河以北溫縣陳家溝,南北二拳,隔河遙望。少林拳的創始人是外國僧人,太極拳的創始人是中國平民。少林拳陽剛十足,拳勢剛猛勇疾,如龍騰虎躍,呼呼生風;太極拳陰柔有余,拳勢意動相連,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少林拳重防身,太極拳重強身;少林拳難練,太極拳易學。如把少林、太極二拳比作拳術中的"夫妻拳",則少林拳為"夫拳",太極拳為"妻拳"。 第七怪:豫劇老少都喜愛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河南簡稱"豫",故解放后定名為豫劇。豫劇最初是由一種"汴梁腔"的鄉土小戲演化而成,論歷史,不過200多年,遠比不上諸如"昆曲"、"漢劇"、"秦腔"、"紹興高腔"等五六百年的歲數;論及受推崇程度,更無法與國粹"京劇"相比,可誰能想到,這個從河南農村里走出來的劇種、不起眼的"下里巴人",發展至今卻成了我國最大的地方戲劇種,其流布范圍及影響力令其它劇種望其項背、自嘆弗如。豫劇不僅生根開花于河南全省的城鎮鄉村、平原山區,而且流布了全國16個省區,專業劇團數量最多時達到38個,居全國360多個劇種之首?!痘咎m》、《穆桂英掛帥》、《七品芝麻官》、《抬花撟》、《朝陽溝》等劇目風靡全國,家喻戶曉。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從寶島臺灣到鴨綠江畔,所有戲曲劇種都驚呼危機,可咱的鄉音豫劇卻與時俱進,在拼搏中顯示了它特有的生命力,繼續為自己、為家鄉贏得了榮譽,其上座率、自給率,其演員人數、觀眾的人氣指數在全國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第八怪:尋根問祖河南拜
黃帝,三皇之一,生于有熊(今河南新鄭),在位期間,"修德振兵",經52戰,先后打敗、融合了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結束了遠古戰爭,在新鄭"大會諸侯",被擁立為中國第一個"天下共主",新鄭在當時也成為天下的政治中心。黃帝時期,中原文明生機勃勃,有造車、造船、紡織、服飾、文字等大量的發明創造。憑借這些發明創造,古代的中國人告別了野蠻時代,步入一個新的生活平臺。黃帝因此成為一個劃時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為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如莊子所說:"世之所高,莫若黃帝"。
第九怪:遍地文物腳下踩
因為位置的重要,從古老的新石器時代、三皇、五帝、夏、商、周而起的文化,都從河南揭開序幕。在這塊古老的黃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先后創造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贊嘆的史前文化。相傳人類始祖伏羲氏定都在河南淮陽,華夏的祖先黃帝誕生、定都在河南新鄭。從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師至清王朝覆滅的4000余年歷史中,河南處于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域長達3000年,先后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此。
中國有八大古都,河南占一半:殷商古都安陽,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商都鄭州。
第十怪:紅旗渠水引天外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這兩大奇跡都和水有關。
中國是農業古國,中華民族的主體是農耕民族,中華文明的本質是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進步同治水、用水的過程緊密相關,從大禹治水到防洪抗洪,從鄭國渠到都江堰,從坎兒井到紅旗渠,從京杭運河到南水北調,從小浪底工程到三峽大壩,幾千年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在和水拼搏的同時,馴服了水、利用了水,修建了眾多的水利工程、水利設施,為中華文明的源源流長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從古至今,中國人修建了多少水利工程和水利設施,但都沒成為人們眼中的"奇跡",惟有河南林州的紅旗渠成了"奇跡",更有國際友人稱贊它為"世界第八大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