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長江口門戶崇明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中國第三大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歷史,現(xiàn)有面積126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3.5萬人。全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產(chǎn)富饒,是有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東瀕東海,南與浦東新區(qū)、寶山區(qū)和江蘇省太倉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蘇省海門、啟東兩市一水之隔。總面積1411平方千米。形如一春蠶,東西長,南北狹。在它的旁邊還有橫沙、長興兩島。崇明島的形成與長江江口的演變相聯(lián)在一起。由于長江口有著向東南伸展,且口門沙島有不斷北靠的趨勢,因此,從前的崇明島與現(xiàn)在的位置和形狀相差甚遠。
崇明縣目前轄有13個鎮(zhèn)和3個鄉(xiāng)。縣政府所在地城橋鎮(zhèn)是全縣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2006年底全縣戶籍人口為69.98萬人,比上年減少1408人,外來流動人口11.1萬人,人口出生率5.93‰,死亡率 8.33‰,自然增長率-2.4‰。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蒙古族、回族、滿族、壯族、白族、彝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數(shù)民族。
崇明島,形如一春蠶,東西長,南北狹。在它的旁邊還有橫沙、長興兩島。崇明島的形成與長江江口的演變相聯(lián)在一起。由于長江口有著向東南伸展,且口門沙島有不斷北靠的趨勢,因此,從前的崇明島與現(xiàn)在的位置和形狀相差甚遠。據(jù)考,約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長江口門在今揚州、鎮(zhèn)江一帶,那時的口門沙島只是江中的兩個小沙洲,稱為東沙和西沙,面積亦甚小,約數(shù)十平方公里。島上先民從附近江蘇丹陽、句容等地遷來,以打漁為生。到了唐神龍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鎮(zhèn)于西沙,大概這是最早“崇明”兩字的出現(xiàn)。在這以后,崇明島不斷順江下移,下漲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張出了姚劉沙、東北面堆積而成了三沙,而原來的東沙和西沙則漸漸被崩塌沖走。接下來,三沙的命運亦和東沙、西沙一樣,逐漸地被沖漲,舊去新來,在其下側(cè)堆積形成了馬家浜、平洋沙,長沙等沙洲,其中的長沙即是現(xiàn)在崇明島的前身。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沙島依次北靠或被沖坍消失了,然崇明島發(fā)展到今日,正處于其頂峰時期。崇明島亦是不穩(wěn)定的,就連其縣城亦是一再遷移。至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縣城已經(jīng)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潮光緒年間(1875~1908年),長沙南岸迅速地淤漲起來。后經(jīng)當?shù)匕傩战ㄊ潦瘔蔚龋浦沽擞贊q的勢頭,縣城才得以保持并穩(wěn)定下來。
目前的崇明島北靠的趨勢已十分明顯,北支水道最寬處僅1.5公里左右,且水深甚淺,江底已日益淤死,估計不久的將來,隨著北支的淤死,崇明島將成為啟東的一部分,而不再成為島嶼了。只是到那時候,今日的長興、橫沙兩島要取代崇明島了。
崇明島上,地勢平坦,景觀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島的人,甚至感覺不到已到了島上。一片片綠油油的莊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錯,并無一般海島的荒涼感覺。
但是,作為海島,崇明島當然有其一些獨特的資源與景觀。大致有三樣特別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島上,尤其在近海邊的泥灘上,到處是小蟹,幾乎黑壓壓的布滿灘面。游人行走灘面,小蟹們受到驚嚇,紛紛逃入灘上無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驚嘆!可以說,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難碰觸到它們半點。當然,灘面上蟹穴滿地,用“千瘡百孔”形容之,絕不為過。所以,崇明島又有“蟹島”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聽來亦頗為別致。尤其是當?shù)貪O民百姓用土產(chǎn)蟹來款待你時,且又要客氣地說:“沒啥哈(“蟹蟹”),吃點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后回顧,亦會感到此番經(jīng)歷又是何處可覓呢!
崇明島的第二大特色是海灘蘆葦成林,可稱其為“環(huán)島綠色長城”了。由于蘆葦適宜于灘地生長,且長勢甚猛,在崇明島北岸及東南岸團結(jié)沙一帶,我們曾看到寬達數(shù)公里的蘆葦帶。人行其中,似覺無邊無際,可能當年沙家浜的蘆葦蕩之規(guī)模亦不過此。蘆葦之初用,不僅可護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紙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島身形狀遷徒無常,始終處于迅速的演變過程中。不像基巖島嶼,午百年來基本上維持著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崇明島卻自始至終演變不斷。現(xiàn)在還在醞釀著堵塞北支等工程。看來我國這個第三大島演變成為長江口北岸陸地那個日子的到來要比預(yù)見的更早些。
崇明島還有一個美麗的古稱:“東海瀛洲”。相傳在遠古東海之中有一瀛洲側(cè)境,是神仙居處,但這個仙島沒有穩(wěn)固下來,一直飄忽不定。秦始皇和漢武帝先后派人到東海之上四處尋找,都沒有找到。后來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東海瀛洲”四個字賜給了崇明島。從此,崇明島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
看點:
崇明島水潔風清,到處都有未經(jīng)人工斧鑿的天然風光。早在明清兩代,島上就有“金鰲鏡影”、“吉貝連云”、“玉宇機聲”等瀛洲八景。如今。崇明島風光更加旖旎。綠樹成蔭的200多公里環(huán)島大堤,猶如一條綠色巨龍,盤伏在長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東端,欣賞東海日出,不減泰岱奇觀;傍晚,立于大堤西側(cè),飽覽長河落日,耳聽歸舟晚唱,令人心曠神怡。島上有眾多的歷史名勝和人文景觀。有面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園;千姿百態(tài)的城橋鎮(zhèn)澹園;還有金鰲山、壽安寺、孔廟、唐一岑墓、明潭、鄭成功血戰(zhàn)清兵的古戰(zhàn)場等遺址;有面積達5400多畝的華東地區(qū)最大的人造森林——東平林場。近年來,由于加強了各旅游景點的建設(shè),海內(nèi)外觀光旅游者源源不斷,僅1997年前來觀光的游客近百萬人次。最近,崇明縣政府就進一步開辟島上的旅游資源,提出了今后五年旅游業(yè)開發(fā)的總體規(guī)劃。它包括加快和完善中部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度假區(qū);中南部文化旅游區(qū);西部綠華水上游樂度假區(qū);東部東海瀛洲大樂園旅游區(qū),并逐步建設(shè)成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閑旅游勝地,最終建成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qū)屈指可數(shù)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崇明島是整個上海發(fā)展空間和發(fā)展?jié)摿ψ畲笄彝顿Y成本最低的地區(qū)。作為上海市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紀崇明將拉開大開發(fā),大開放的帷幕。規(guī)劃到2020年崇明將建成全國開放度最高的綠色食品開發(fā)園區(qū)、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和國際金融貿(mào)易區(qū)。即時,崇明島將成為遠東最繁華的島嶼。
崇明島是由長江泥沙于而成的沖積平原,總面積1041平方公里,僅次于臺灣島和海南島,為我國第三大島,島上林場已建為國家森林公園,成為上海周邊一塊美麗的綠寶石,崇明還上海的水產(chǎn),果樹和其他副食基地,已開展生態(tài)旅游服務(wù),島上的國家森林公園內(nèi)的知青墻,刻有22萬生此艱苦奮斗的知青姓名,是別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景觀,與樸質(zhì)凝重的知青墻相映,附近的水杉湖景色旖旎,氣氛優(yōu)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