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來源于吉臨
(圖一) (圖二)
4、疏密
疏密是構圖中的一個重要手段,指畫面上“凝聚”與“疏曠”的對立結合。密就是凝聚,是畫面物象和線條的集中處;疏則反之。一幅畫的構圖,所畫各種物象及線條的安排應該有疏有密。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平、齊、均等造成畫面刻板、呆滯的不利因素,從而產生有節奏、有彈性的藝術效果。“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清人鄧石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畫面中“疏”與“密”的關系。如徐悲鴻的《泰戈爾》(見圖一),人物衣紋線條疏松,謂之“疏”;而背景則以較密集的枝葉加以襯托處理,謂之“密”。在同一畫面上單純地達到“疏”或“密”的效果是容易的,難的是疏密結合而有致。“疏”得不當,會使畫面凌亂、松弛、沒有精神;“密”得不當,會使畫面板結、沉悶、滯重無光。
點”和“面”是畫面中非常重要的形式因素。一般而言,“疏”和“密”與這兩點關系是比較密切的。要么以點為密,以面為疏,如高劍父的《悲秋》,形象、線條集中在人物這一點上形成“密”,大面積的背景上星飛幾片黃葉形成“疏”;要么以面為密,以點為疏,如費丹旭的《羅浮夢景圖》(見圖二),疏密關系正好與前圖相反,大面積的背景上密布著花蕾枝葉,反托出人物的“疏”。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關鍵的是要敢于和善于“疏”和“密”。“疏”有賴于“密”的安排,“密”有賴于“疏”的襯托,應該強調兩者的差距,形成疏密的強烈對比,這樣畫面才會有生氣。
(圖一)
④輕者為虛,重者為實。
⑤次者為虛,主者為實。
⑥白者為虛,黑者為實。
潘天壽說:“吾國繪畫,向以黑白二色為主色,有畫處,黑也,無畫處,白也。白即虛也,黑即實也。虛實之關聯,即以空白顯實有也。”
⑦遠者為虛,近者為實。如樊暉的《溪山遠眺圖》(見圖二),近處的山石、樹木、人物為實,遠處的山、水、船為虛。
⑧少者為虛,多者為實。
(圖二)
7、空白
在畫面上留出空白,是中國畫構圖非常重要的形式美之一。中國畫的觀察方法素有遺貌取神的特點,不追求客觀物象自然屬性的完整,而致力于主觀精神的傳達,因此,往往只是將物象最本質的特征、最能表達主題思想的形體做精心的取舍安排,而將可有可無的、與主題無直接關聯的內容完全刪除,這樣就產生了空白。但是,空白在這里并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同形體、線條、色彩—樣,構成畫面特殊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不僅襯托了畫面的主體,同時也加深了畫面的意境,形成可視形象的外延聯想,把不盡如人意的部分代之以可以和主題相聯系的、自由但卻是虛擬的聯想空間,所以它既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一種“藏境”的手法,正所謂“筆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傳統中國畫差不多都留有空白。清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黃賓虹認為:“看畫不但要看畫之實處,并且要看畫之空白處。”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畫對空白的認識及重視程度。
中國畫的空白具有兩種基本性質——形象性與非形象性。首先,空白的形象性,是指這時的空白是可以根據與空白相聯系的物象進行直接聯想的形象空缺。如錢杜的(人物山水圖)冊頁(見下兩圖)中,小船周圍的空白代表水??瞻椎男蜗笮杂挚煞譃樾蜗髥巍院托蜗蠖嘀匦?。有些空白所處的環境和位置,決定了它只能是某—特定的物象,稱為空白的形象單—性。如下兩圖中的“空白”只能被聯想為“水”,而不可能引起水以外的任何其他的形象聯想。有些空白可以因觀賞者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形象聯想,而這種不相雷同的聯想在藝術欣賞中又都具有合理性,這稱為空白的形象多重性。如諸升的(蘭竹圖冊),畫面中的空白可以聯想為蘭花栽植在花盆里,放在家室內;也可以聯想為蘭花生長在野外水塘邊、草叢中……其次,空白的非形象性,是指這時的空白并不具有任何形象聯想性,僅僅是為了突出主體或形式美方面的需要。如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畫中的主體人物并非處在某—特定的環境中,可以不必也不可能對“空白”做具體的形象聯想。了解空白的這兩種基本性質,可以使我們更加合理地、有目的地使用“空白”這—手段去進行畫面的構圖設計。
中國畫對空白的認識是十分豐富的。基于上述規律,如果空白是作為物象之外的虛化處理手段,那么,白也可以是黑,其作用與“白”的使用規律是—致的。“夠不夠,云彩湊”——永樂宮壁畫上神仙之間的空隙處就用了許多云彩來聯系。這也可以看做是民間畫工對空白手法的另—種運用。
總之,空白是構圖中需要重點思考的構成因素。“白”是計戈眨白、策略之白。它的大小、位置、多少、聚散、呼應等等都關系著畫面的韻律美和形式美的成立與否,因而怎樣進行布白也就成為—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根據主體和形式美的需要,空白—般有如下幾種存在方式:
①表示天、地的地方.如唐寅的(秋風紈扇圖)。
②有云霧和水流的地方,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③過于繁密的地方。如原濟的(游華陽山圖),松石叢林茂密之處留有若隱若現的空白,使畫面虛實相生、透氣靈動。
④主體周圍。如郎世寧的(松鶴圖),作為畫面主體的白鶴以及上部的松針的周圍留出空白,以突出主體。
⑤不畫背景.如(太白行吟圖)。
⑥形式美的需要。如董其昌的(秋興八景圖),作者有意識地用空白擠出線狀形體,構成豎構圖中的橫向趨勢,層層推開,形成蒼秀雅逸的高遠意境。
8、對比
對比就是利用各種 矛盾達到相互襯托、突 出主體的目的。應用對比的地方很多,如形象、色彩、線條、位置、空間等等。畫面上幾乎所有構成因素都和對比有關,都要注意它們的大小、長短、遠近、高低、剛柔、動靜、明暗、曲直的變化。對比使用得當,能產生一種力量和活力,給欣賞者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它是構圖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清代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說:“將欲作結密郁塞,必先之以疏落點綴;將作平遠舒徐,必先之以顯拔陡絕;將欲之虛滅,必先之以充實;將欲幽邃,必先之以顯爽。”這充分說明了對比手法的重要性。
下面結合具體例子來分析一下對比在構圖中的表現:
①疏密對比,如任熊的《花卉圖冊》,大片花葉居于左上角,鎮住畫面,一枝“牽出”小鳥,疏密安排有致。
②虛實對比,如樊暉的《溪山遠眺圖》。
③聚散對比,如齊白石的《絲瓜青蛙》,畫面上方的絲瓜、藤、葉聚在一起,下面的青蛙散處開來,使畫面構成豐富而富有變化。
④大小對比,如郭詡的《牛背橫笛圖》,一牛一童,一大一小,形成鮮明的形象對比。
③高低對比,如齊白石的《三千年之果》,兩個大仙桃,一高一低,錯落有致。如果把仙桃平放,畫面就失去節奏了。
⑥色彩對比,如于非闇的《白玉蘭》(見下圖),泛紫的深藍底色上是乳白色的玉蘭花,再配上兩只橘黃的鶯鳥,強烈的色彩對比使畫面艷麗明快,充滿生機。
⑦動靜對比,如李迪的《雞雛待飼圖》,兩只雞雛正等待喂食,一只靜候,一只舉身扭頭,稍顯不寧,動靜結合,妙趣橫生。
⑧曲直對比,如齊白石的《松鳥》,粗壯的松樹干為直,小松枝彎曲過來,打破了樹干的挺直,使畫面生動自然。
⑨形象對比,如李方膺的《風竹圖》,竹葉為點,竹竿為線,石為面,點、線、面相結合,增加了畫面形象的多樣性
(三)
9、均衡
均衡是畫面構成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也稱為平衡。在造型藝術中,它是比對稱更具審美性、也更活潑的一種表達形式。
均衡的原則是在多樣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就像一個天平的兩端,小而重的金屬砝碼可以與大而輕的同等重量的物體平衡。造型藝術中的均衡,就是要利用不同分量的形體、色彩、結構等造型因素,在畫面上達到力的平衡,以求得莊重、嚴謹、平和、完美的藝術效果。畫面中求得均衡的方式很多,如:
①利用物象的屬性。有生命體與無生命體相比,前者重,后者輕。在構圖中,可以利用這種屬性來取得畫面均衡。如高劍父的《蝙蝠迎風圖》,畫面中的景物——樹枝、月影以及畫家的題跋全部集中在右方,左上角僅有一只蝙蝠,但畫面依然取得了平衡效果。
②利用色彩的比重。畫面的一方色彩濃艷集中時,在相應的反方向要有所呼應。如齊白石的《荷花蜻蜓圖》(見右圖),右下角印章的一點碎紅與左上角的荷花形成呼應。
③利用力的走勢。當畫面主要的力的走勢偏向一方時,可以用輔助力的走勢拉回,以求得均衡。
④利用運動和視覺方向。如徐悲鴻的《奔馬》,馬向左前方奔馳,由于運動方向的慣性,視覺上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間,才能使畫面保持均衡。
⑤利用物體的大小、繁簡。如張大千的《花鳥》,畫面中大而繁的物象都布置在左邊,右邊“壓秤”的是一只小鳥和幾片艷紅的樹葉,大小有別,繁簡有致,使構圖富有變化。
(圖一) (圖二)
11、背景
背景是指畫面所描寫的主體之外、用來襯托主體的那部分空間或景物。明代沈顥曾就畫面構成論道:“先察君臣呼應之位,或山為君樹為輔,或樹為君而山為佐,然后奏管傅墨。”構圖中,一方面,背景無論是在表現主題思想方面,還是形式美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補充說明主題內容、規定事物發生環境、豐富畫面內涵、強化主題思想的作用,也是組成畫面框架結構,形成畫面動勢、走向、旋律的一個重要環節。另一方面,繪畫的主體總是在最醒目的地方。醒目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在畫面的中心,但它應該是在凝聚視線的集合點上,比如形式線的交叉點、力的集合處、各種對比因素的集合點等。如高奇峰的《花鳥》(見圖一)中,小鳥與背景的關系,正是處于這樣一個集合點上。畫面主體往往是作者借以表現主題思想、抒發內心情感的中心部分,整個畫面構成都圍繞這個中心服務,所以對于起突出烘托主體作用的背景應該給予特別的研究。
背景處理得好,能使主體更為突出、主題更為明晰。如拙作《香蕉園》(見圖二),描寫的是西雙版納傣族地區的—個場景:郁郁蔥蔥的蕉樹林、身著傣族裝的婦女、右下角的火雞,都具有傣族地區的典型特征。畫面中的背景規定了主體人物身處的特定環境:選取折斷后倒垂的香蕉葉作為背景的主導造型,構成許多豎向流線,豐富拗口強了構圖的總體趨勢。向上揚起的小香蕉樹與之呼應,形成視覺節奏上的反補。
背景在處理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①選取素材要符合主題思想的需要。背景是主題內容的補充部分,必須是有助于創造具有典型意義、典型環境、最能說明和延伸畫面主題思想的內容。素材選取不當,會削弱主題的思想性。
②背景素材在使用量上要精練、純化,并非多多益善,不要把與主題有關的素材都搬到畫面中。
③布局要合理。背景一般是布置在畫面主體的后面。在具體使用中,所選景物與主體銜接時也會延伸至其左右,甚至相互交織滲透,這時—定要注意畫面結構上的主次關系。如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蝌蚪雖小,但在周邊環境的擠襯中卻顯得十分搶眼。
④注意背景與主體在繪畫諸因素上的對比關系,如色彩對比、黑白對比、強弱對比、虛實對比、繁簡對比等等。注意背景在畫面中的非主體的從屬地位,要以襯托主體為目的。如徐悲鴻的《四喜圖》(見右圖)中,背景是在風中搖曳斜拂的柳枝,很好地襯托出喜鵲嬉戲的場景。
⑤用色彩襯托。俗話說:“紅花還得綠葉配。”有了綠葉的襯托,才更顯出花兒的美麗、紅艷。但這里的綠葉畢竟是紅花的背景,因為烘托了主體才具有了價值和審美性。
背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象背景,一類是無象背景。所謂有象背景,是指主體以外的畫面空間都由具體的物象組成。作為背景的物象可以是人、動植物,也可以是風景,它們在畫面中與主體一起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象背景與有象背景正好相反,主體形象之外的畫面空間沒有具體的形象,或用顏色平涂,或全白全黑,或用筆觸及其他抽象效果作為襯托。
上述兩種方法在創作實踐中是可以靈活運用的。在一幅作品中,部分用有象背景、部分用無象背景來襯托主體形象,同樣可以達到非常好的藝術效果。如潘天壽的《蘭花圖》,以山石、苔點襯托蘭花,這是有象背景;而山石、蘭花之外大面積的空白則是無象背景。
中國畫 技法教案(上)
中國畫的技法,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中國畫家運用毛筆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筆而產生的用筆、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在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到了元以后(文人畫家的介入),中國畫的抒情意味越來越濃。中國畫的筆墨的含義,已不是簡單的技法問題,而是中國畫的代名詞。在中國畫的筆墨觀中,滲透了中國畫的精神。簡單說來,中國畫的筆法,是由點、線、面組成,而線條的運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產生了濃、淡、干、濕、深、淺不同的變化。中國畫的書寫線條的方法被稱為“用筆”,中國畫用水墨的方法,被稱為“用墨”。
第一節 筆 法
筆法是由行筆而形成的。行筆包括起筆、運筆、收筆三個部分,起筆和收筆逆入藏鋒、自然含蓄,行筆要有力度。用筆要意在筆先,以意使筆才能因意成象,筆自動人之處在于有意趣。筆要有力度,古人稱筆 “力透紙背”、“骨法用筆”、“力能扛鼎”,就是強調用筆的功力,所以用筆要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氣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筆端紙上,于是使產生了具有節奏和韻律、奇趣橫生的用筆。
運筆有中鋒、側鋒、逆鋒、拖筆、散鋒等區別,以中鋒用筆最重要,它是筆法的骨。
筆鋒可分中鋒、側鋒、逆鋒、拖鋒、散鋒數種。
1、中鋒用筆
握筆較直,使筆頭中間有力,筆鋒基本上在筆痕的中央,筆痕呈圓柱形。
2、側鋒用筆
筆鋒略向左右傾斜,使筆尖、筆腰同時一側著力,筆痕變化較多,有時出現一面光一面成鋸齒形的效果,能同時表現線與面。
3、逆鋒用筆
將筆頭倒逆而行。順筆作畫時,筆根在前,筆尖尾隨;逆鋒用筆則相反,筆尖在前,筆根尾隨,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蒼勁、古拙的效果。
4、拖鋒用筆
拖鋒也叫拖筆、露鋒。筆頭側臥于畫面,順毛而行,筆痕舒展流暢,自然松動。
5、散鋒用筆
筆毛散開而筆痕豐富虛靈、輕松飄逸、面積較大,皴擦點簇常用散鋒。
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凡筆有四勢,謂筋、骨、肉、氣。筆絕而不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改謂之氣。”
古人總結了用筆的幾種特點:
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只有控制住筆,線才能平實有力。
2.圓,如“折釵股”,豐腴,光滑圓潤,圓轉有力,富于彈性,轉折自如,剛柔相濟,富于彈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不漂不浮,象刻進墻皮,沉穩有力。線條是高度控制,行處皆留,意到筆隨。宋郭熙說:“一種使筆,不可反為筆使;一種用墨,不可反為墨用。筆與墨,人之淺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縱,又焉得成絕妙也哉?”
4.重,如“高山墜石”,下筆就有力量,筆的壓力要大,要壓得住紙,充滿力量,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5.變,如“百川歸海”、“驚蛇入草”。
第二節 墨 法
中國畫又稱為水墨畫,墨在中國畫中就是黑色。中國畫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說,即黑、白、濃、淡、干、濕六種效果。墨的方法是為了體現繪畫的豐富變化,“筆為骨,墨為肉”。所以墨法可以說是一種用水的方法。根據水的多少,我們分為焦、濃、重、淡、清五個變化階梯。因為墨有新、舊、陳、變,又把墨質分為新、焦、宿、退、埃五種質。由于墨色的不同處理,產生了不同的墨的變化形象,可分為枯、干、潤、濕、漓五種感覺。在筆墨中,筆法更強調內力,而墨講求“活”和“變”。
古人把用墨的種種變化歸納為如下的方法稱為墨法。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經驗,總結起來,主要有七法:濃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積墨法、潑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離不開水的運用。
1、濃墨法:運用濃墨,要濃而滋潤、活脫。用筆頭飽蘸濃墨后速畫。
2、淡墨法:有濕淡、干淡兩種,濕淡是筆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濃墨,略加調和后速畫。
3、焦墨法:焦墨用法關鍵在于筆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運筆擠壓中,使水分從焦墨中滲出,達到焦中蘊含滋潤的效果。
4、宿墨法:分濃宿、淡宿兩種。由于宿墨脫膠而含渣,墨跡顯露。故用筆時要注意虛靈、松動,更不得拖涂。
5、破墨法:分濃破淡、淡破濃、干破濕、濕破干,還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種變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將干未干時進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滲化。用筆的方向也要注意變化,直筆以橫筆滲破之,橫筆以直筆滲破之。
6、積墨法:用濃淡不同的墨,層層積染,稱積墨。積墨法的特點是必須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畫第二遍,才能使畫面墨色層次分明、渾厚華滋。
7、潑墨法:有二種潑法,一種是墨水直接潑灑在紙上,根據自然滲暈的墨跡,用筆再加適當點畫。另一種是用筆潑墨法。這種潑法,便于控制。
8、沖墨法:是用墨畫后,乘濕速以清水沖淋,使墨自然滲發。
9、漬墨法:常用松煙墨、漬墨入畫,往往墨色濃黑而四邊淡開,得自然之暈。
第三節 色 彩
物體由于內部質的不同,受光線照射后,產生光的分解現象。一部分光線被吸收,其余的被反射或透視出來,成為我們所見的物體色彩。
太陽的標準色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其中藍介于青、紫之間,所以又稱為六個標準色,其中紅、黃、藍被稱為三原色。
色彩的色相:物質色彩有紅、橙、黃、綠、青、紫的差別稱為色相的差別,如同人的相貌的差別。
色素:指構成物體色彩的物質
純度:指色彩的純粹程度,也指色彩的飽和度,又叫色度。
明度:指色彩明暗、深淺的程度,也稱色階。
色調:畫面各部分的色彩有某種共同的因素,可以組成一個統一的色調。一幅畫如果沒有統一的色調、色彩,雜亂無章,就難以表現出畫面的統一的情調和主題。
色彩的傾向性:在十二色中,由紅紫到黃綠都是熱色,又稱為暖色,以橙為最暖。由青綠到青紫都是冷色,以青為最冷。紫色和綠色都有冷暖的成分,又稱為“溫色”。黑、白、灰、金、銀色沒有色彩的傾向性,為中性色。
中國畫多注重水墨的效果,用色一般比較少,有“色不礙墨,墨不礙色”的要求。用色方法有以水墨為主,不著色或少著色的水墨法;有稱為輕著色,多以花青、 藤黃、赭石為主的淺絳色,前二種方法多用于寫意畫,再就是稱為大著色的重彩法,多用在工筆畫上。多以石青、石綠、朱砂、金銀等礦物色,一般要多次涂染,厚重而又鮮艷。
中國畫顏料的種類和性能
(1)國畫顏料有膏體、塊狀、粉狀三種顏色。按原料的性質可分三類:
1、礦物性顏料:膏狀有朱砂 、赭石。粉狀(用少牛膠、桃膠或瓶裝膠水調合,再加水使用)有石青(分頭、二、三、四青)、石綠(分頭、二、三、四綠)、真銀朱、朱砂、石黃、石藍、泥金、泥銀,都是不透明色,覆蓋力強,不易變色。朱砂色彩鮮麗,宜單獨使用。
2、植物性顏料:膏狀有花青,塊狀有藤黃,都是透明色。藤黃只能用冷水研磨,忌用水泡。藤黃有毒,不能入口。用后包紙,露風過久易變質。植物性顏料較易變色。
3、動物性顏料:膏狀有胭脂,粉狀有牡丹紅、鮮明血膘、漂凈蛤粉。胭脂畫時要用熱水調。牡丹紅在陽光下褪色很快,胭脂也易變色。蛤粉為不透明顏料,其他為透明顏料。
4、化學顏料:粉狀有漂凈鉛粉、鋅白、鈦白,膏狀有大紅、深紅、鉻黃,都是不透明顏料。鉛粉易變黃,變黑,可用“雙氧水”洗凈,再用清水反復多次洗去雙氧水。現在多以鋅白或鋅鈦白顏料代替。
(2)現在使用的顏料多為顏料廠出品的錫袋裝漿狀國畫顏料,用礦物和耐光化學顏材制成,色彩鮮明正確,性能穩定,粘著力大,抗水性強,裝裱不會滲化或褪色。出外寫生攜帶方便。
色彩調法:
藤黃+花青=綠、胭脂+花青=紫、藤黃+朱 膘=橙色
一般中國畫多以純色為主,如用復色,則中有調一點墨的習慣,是為了色彩更協調一些。
第四節 中國畫的構圖
構圖,在古代又稱為“經營位置”、“章法”、“布局”等,構圖過程又是一個繪畫的諸技法因素構成的過程,因為藝術家只能通過構圖才能把自己的創作意圖通過一定的技法展現出來,所以構圖是決定一幅畫成敗的關鍵,也是藝術作品的最后完成階段。
在中畫繪畫中、構圖的法則是多種的,中西的構圖的規律,沒有區別、又有聯系,因為繪畫的總的規律是一致的,我們對繪畫的總的規律作一下介紹。
第一、形象是構圖的根本與基礎。
在美術各門類中,無論是雕塑、工藝美術和建筑藝術都面臨著一個造型,塑造形象的問題,形象是繪畫的生命。創造生動傳神,具有個性的藝術形象是一個畫家一生的不懈追求,藝術形象的獲得往往選于構圖的形成,只有形象產生了才能去“經營”它的“位置”,形象的個性的差異,又是區分畫家風格的手段之一。
第二、對比的規律是構圖的首先法則。
對比是繪畫藝術表現的主要技巧手段,也是一切藝術的表現技巧。對比即是矛盾,在繪畫上它表現為形式的對比,因為繪畫是通過形式而體現內容的,比如黑與白、動與靜、強與弱,疏與密、虛與實等等的對比,通過對比使畫面產生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出現了形式的美。
第三、在構圖中,多樣統一與均衡是其最基本的法則。
均衡,是指視覺的形象的一種平衡,它不是對稱和質量的平衡。多樣統一是指塑造的物象有多樣變化,但又統一在一個整體的效果之中。
第四、畫面完整的統一性。
繪畫完成了,并不意味著成功了。因為畫家在繪畫的過程中,在不斷地尋求形象的個性、形式的對比、變化、在制造矛盾,達到了一個復雜多樣變化的藝術創造過程。但一件完美的藝術品,整體性是最主要的,在繪畫過程中,畫面形象的完整并不意味著畫面的完整,即便是完整的形象,只要它能夠統一在整個畫面中,達到一個視覺的完整性,那么這幅作品就是成功的。
第五、形式美是構圖中的重要方法。
繪畫構圖中需要運用各種的方式方法,以體現作品的獨有的形式感和感染力。形式美在構圖中極為重要,它有力的形式感,會給人以新鮮的美感,畫家用線條的對比,如線的方、圓、長、短、曲、直等等變化,產生構圖的造型,有時利用視點的透視變化,光線的變化,形體的對比等手段,以達到構成的效果,完成作品的創作。
在構圖的原理和法則上,中國畫除了具有一般繪畫的特點外,還具有獨特的構圖方法,就是中國畫特別注重矛盾。表現為賓主的對比、黑白的對比、疏密的對比、動靜的對比、虛實的對比、方圓的對比等等,不論怎樣的變化,構圖最終還是要復歸于統一。
中國畫常見的一些構圖規律:
(一)賓主朝揖的關系
在中國畫中,主體只有一個,其它的是陪襯的次要的賓體,起著輔助、從屬于主體的作用。主和賓是相互依存、渾然一體的,只有構圖中“賓主分明,畫面才能主體分明,才能不至于“喧賓奪主”。
(二)起、承、轉、合的關系
“起”、“承”、“轉”、“合”是一幅中國畫的幾個關鍵的相關聯的環節。所謂“起”,是主體展開氣勢和方向,“承“是按主勢和起勢,增加變化,充實、豐富層次,因勢利導的運動過程。“轉”是借勢逆轉,以增加變化和趣味,是指打破主勢,增加矛盾改變方向的部分。“合”,是復歸于主勢,總結全局,氣勢的復歸,以達到相接相承、相呼應的統一完善的結局。一幅繪畫中有多個的開合、承接、轉折。
(三)虛實關系
在中國畫中有“陰陽相生”、“虛實相生”之論法。它是一對矛盾,有虛則實存,有實則虛生,這樣才能達到“生動自然”。“實”可以指在畫面上的突出的實實在在的主體,“虛”往往指處于次要的、遠的、淡的、襯托的物象。古人有“知白守黑”、“以虛襯實”的說法。在中國畫中尤其重視“虛白”的地方,“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它往往是畫中的關鍵地方。觀者往往從實處著眼,虛處留意,它能使人產生聯想和想象,達到意外之意,畫外之畫的“虛境”。
(四)疏密、聚散的關系
中國畫有“疏可跑馬,密不通風”的說法,要求有大疏大密的對比關系。這里包括有疏與密、聚與散、動與靜、明與暗種種對比。要求通過對比產生一種運動感、節奏感和韻律感,在布局中使畫面更加富有變化。
(五)蓄勢與寫勢
古人將構圖稱為:“置陣布勢”。一幅中國畫作品必須有一種氣勢和力量,具有一種生機勃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的氣勢。運用虛實、抑揚頓挫、曲折往復等方法,以達到“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欲行先蓄”變化,最終完成“蓄勢”。
第五節 題款與印章
中國畫的題款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漢代出土的壁畫及帛畫上就已有明確的題字,但畫家真正有目的地在畫上題款,據記載是從唐代開始的。唐人題款多藏于樹根石罅之中,到了宋代以蘇軾等文人為代表的文人畫家開始大量地在畫面上題字,元代以后題款藝術已經成熟,元以后,幾乎每幅畫都有題款。
題款,又稱落款、款題、題畫、題字,或稱為款識,是指古代鐘鼎彝器鑄刻的文字。畫的題款,包含“題”與“款”兩方面的內容,在畫上題寫詩文,叫做“題”。題畫的文字,從體裁分有題畫贊、題畫詩(詞)、題畫記、題畫跋、畫題等。在畫上記寫年月、簽署姓名、別號和鈐蓋印章等,稱為“款”。有的款文還記寫籍貫、年齡以及作畫處所等等。如系贈人之作,又須寫上受贈者的姓名、字號、稱謂以及應酬語和謙詞等等,內容與格式變化紛繁。在實際應用之中,人們對題與款的區分并不嚴格,有時籠統稱為題款。題款不僅要求詩文精美,同時也要求書法精妙,因此,題款必須在文學和書法上同時具備較高的修養。
題畫詩或文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它是中國畫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詩文、書法和繪畫完美結合在一起,稱為“三絕”。古人云“功夫在詩外”,這種畫外功,有時對畫的品位有著重要的作用。好的詩文,對于豐富畫面,深化作者的情感,增加畫面的表現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詩文的優劣可以說是作者文化修養的具體展現,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畫上題款,是靠書法具體實現的,如果書法欠佳反破壞了畫面。中國畫講“書畫同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滲透,另一方面表現在題字、題款上,要求款式風格要和畫風相和諧,筆法相統一。一般說來,工筆宜用篆書、隸書和楷書,寫意宜選擇草篆、草隸和行書。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正常情況下,均以濃墨題款。文字的排列,以與畫面協調為宜。
印章有隨款印即姓名印、字號印、引首印、布局印,或謂之閑章,多以格言、吉語等為內容,還有壓角章與欄邊印等。圖章的使用一般寧小勿大。圖章的作用可以豐富畫面,起到點睛的作用,它要求印要精良,印風格要和畫風相一致,一般寫意宜用粗放的印,工筆宜用工整的印。
中國畫是融詩文、書法、篆刻、繪畫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這是中國畫獨特的藝術傳統。中國畫上題寫的詩文與書法,不僅有助于補充和深化繪畫的意境,同時也豐富了畫面的藝術表現形式,是畫家借以表達感情、抒發個性、增強繪畫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總之,一幅優秀的中國畫,應該是“詩”、“書”、“畫”、“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作品,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