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與西洋紅
摘自:齊白石“誰知未與兒童異,拾取黃泥便畫山”
在眾多顏色中,他尤喜愛洋紅。洋紅的濃艷明亮勝過朱砂。潘天壽說吳昌碩最早用洋紅,齊白石是“從吳昌碩先生的統系中分支而出”的,齊白石自己說過:“外邦顏色有西洋紅,其色奪胭脂,余最寶之。曾于友人處見吳廬所畫紅梅,古艷絕倫?!闭褂[會上,齊白石的畫經常鮮艷得“跳出來”,多與用西洋紅有關。詩人艾青有一段記述:
一天,我在倫池齋看見了一本冊頁,冊頁的第一張是白石老人畫的,一個盤子放滿了櫻桃,有5顆落在盤子下面,盤子在一個小木架子上。我想買這張畫。店主人說:“要買就整體買?!蔽铱床簧蟿e的畫,光要這一張,他把價抬得高高的,我沒有買,馬上跑到白石老人家,對他說:“我剛才看了倫池齋你畫的櫻桃,真好?!彼麊枺骸笆窃鯓拥??”我就把畫給他說了,他馬上說:“我給你畫一張?!彼谝粡垉沙叩那贄l上畫起來,但是顏色沒有倫池齋的那么鮮艷。他說:“西洋紅沒有了?!?/p>
他顯然是衰老了。我請他到曲園吃了飯,用車子送他回到跨車胡同,然后跑到倫池齋,把那張冊頁高價買來了。署名“齊白石”,印章“木人”。
后來,我把畫給吳作人看,他說某年展覽會上他見過這張畫,整個展覽會就這張畫最突出。——《回憶白石老人》
艾青記述的是1951年的事。他曾是杭州藝專的學生,曾留學法國,后成為著名詩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色彩對齊白石的畫是多么重要!
齊白石用艷色,講究把握水分,能保證色彩既透明又沉著。他不輕易把色與墨調在一起,而總是間離使用,以保證色調的單純和明亮。鮮活的色彩,有時就意味著鮮活的生命!
齊白石對鮮艷顏色的喜愛,除了吳昌碩的影響,還得助于民間藝術的陶冶。他早年畫衣冠像和工筆花鳥,都強調熱烈、鮮艷。文人畫使他把握了單純與調和,但沒有丟掉民間藝術的強烈,用齊白石的話說,就是“艷不嬌妖”。
英國、德國產的西洋紅很有名,是用一種名為胭脂介的昆蟲制成。
摘自:于非闇談中國畫的顏料全本
西洋紅
西洋紅是舊德國貨,它是“大德顏料公司”和“倍利堪廠”的制成品,前者是粉末.后者是塊狀的,塊狀的中國叫它“洋紅磚”。我們只知道它是動物質的沉淀色料。迮朗氏在他的“繪事瑣言”里已敘述了它。它的好處是畫在熟紙或絹上,絕不蝕透到背面;如果用白的羊毫筆蘸著它畫,它也不會把筆染成紅毫而仍是白色。另外的洋紅,則是蝕透背面(民間畫工稱這蝕透叫“咬”).并且染筆成紅。我們使用它時,只是兌膠研細(用手指研)即可使用。它特別怕潮濕。用后剩余的顏色。必須先行晾干,再加蓋收起。不然色就晦暗不鮮。
是同翅目一類珍貴的經濟資源昆蟲,原產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寄主為仙人掌類(OpuntiaNill)植物。成熟的蟲體內含有大量的洋紅酸,大約占干蟲體重的19%~24%。洋紅酸是一種化學物質,可以作為理想的天然染料,其優點是抗氧化,遇光也不分解。胭脂紅已廣泛地用于食品、化妝品、藥品等多種行業。目前世界上天然胭脂紅色素需求激增,價格日高,促使胭脂蟲業再度興起。
2006年的“蘇丹紅”事件,使人們對于食品中的紅色膽戰心驚,甚至有人不再食用紅顏色的食品。人工合成色素“蘇丹紅”等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世界各國紛紛禁止蘇丹紅等人工合成色素在食品、化妝品等領域的使用,并希望用天然色素來取代。實際上,在150多年前,即在人工合成第一種苯胺染料之前,人們所用的顏料均取于自然,而胭脂紅是最為重要的一種。
作為血液、火和太陽的顏色,紅色在顏色有著至高無上的文化標志,胭脂蟲作為紅色染料最主要的來源,長達300多年。胭脂蟲是介殼蟲,寄主在多刺的仙人掌上,通常形成集群,被有蠟粉和絲線狀覆蓋物,呈現出羊毛狀的外表,很容易被觀察到。從中提取的胭脂酸色素(亦稱胭脂紅或洋紅)被視作最安全的天然色素,存在于胭脂蟲的體內,當一個蟲體不小心被擠碎后,紅色就清楚顯示出來。
在西班牙人到達新大陸之前,胭脂蟲已被當地人種養,用于染料。西班牙人把這種顏料運到西班牙,并迅速成功,從而產生了一種行業。到了1600年,胭脂紅已成為墨西哥一種重要的出口產品,產值上僅次于金銀。出口的需求帶動了胭脂蟲的生產,整個17和18世紀,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僅在瓦哈卡地區,1758~1780年期間每年胭脂紅的平均產量達到100萬磅。
可以想像,西班牙人千方百計想保守飼養的秘密,從而保持在胭脂蟲生產上的壟斷地位。當局禁止活胭脂蟲的出口,甚至企圖掩蓋胭脂紅是昆蟲的事實,甚至傳播胭脂紅是從植物中提取的這樣的假信息,直到安東寧·列文虎克在他的顯微鏡下才揭開神秘的面紗。
最后法國人也設法在他們的領地建立了胭脂蟲養殖場,并于18世紀中期,成功地在阿爾及爾生產了胭脂蟲。胭脂蟲也被引入加那利群島,短期內成為這種染料的主要出口地。1831年,整個加那利群島的胭脂蟲生產量只有4公斤,到了1850年,年產量已提高到40萬公斤
目前胭脂蟲的產量不及1000噸,遠低于需求量,價格看好,國際市場每公斤干蟲可達10多美元。我國已于2000年引入胭脂蟲。我國西南地區分布著大面積的干熱河谷,如金沙江、元江、瀾滄江、怒江等流域,不適于發展農業,但卻適于仙人掌的生長。如果在這些地方種植仙人掌并飼養胭脂蟲,將對生態環境的改善、農民收入的增加產生積極的作用。大量的胭脂紅也可以改變“談紅色變”的境況。
1.胭脂蟲生長發育主要經過以下幾個蟲態:其中雌蟲包括卵、一齡若蟲、二齡若蟲、雌成蟲等4個蟲態,雄蟲包括卵、一齡若蟲、二齡若蟲、預蛹、蛹、雄成蟲等6個蟲態。蠟腺孔為圓形寬邊孔,多為五孔腺,常成群,頭部30~37群,每群多的達10孔,胸部90~130群,每群具20孔,腹部約100群,每群多達30孔。隨齡期增長,寬邊孔的數目也隨之增加。
2.在15~38℃范圍內的7個不同溫度條件下飼養觀察各蟲態的存活情況,胭脂蟲在15℃以下和38℃以上,死亡率很高,均不能完成其生活史。由于在15℃和38℃下,胭脂蟲死亡率及高,所以我們只在18~35℃范圍內研究溫度對其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在18~35℃范圍內,各蟲態的發育歷期隨溫度升高而縮短,發育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加,35℃下的歷期(36.6d)較18℃下的相應值(97.8d)縮短近2/3。胭脂蟲的單雌重及抱卵量并不與溫度成正比,18℃到25℃下,蟲體大小和抱卵量差別不大,25℃下蟲體最大,抱卵量也最大,而30℃、35℃下,胭脂蟲發育較快,但雌蟲個體相對偏小,抱卵量降低。這說明適當高溫雖然可縮短胭脂蟲的發育周期,但過高溫度并不是其生長發育的最適條件。
3.胭脂蟲的各齡期隨密度的降低而縮短,密度過高(4.5~5頭/cm2),生長發育生較慢,但是在胭脂蟲生長發育初期(一齡~二齡),密度對其發育歷期的影響不是很大。二齡以后,隨密度降低,齡期顯著縮短,2.5頭/cm2時的歷期較5頭/cm2時發育歷期(56.4d)縮短近1/3。所以我們可將飼養密度控制在2.5~3.5頭/cm2。胭脂蟲的體重及抱卵量與密度成正比,在低密度下(1.5~3.5頭/cm2),胭脂蟲單雌體重及單雌抱卵量差異不大,這說明胭脂蟲飼養密度不宜過高。
4.6~24小時梯度光照條件下,胭脂蟲各齡發育歷期隨光照時間延長而延長,24小時光照下的發育歷期較6小時光照條件下的歷期延長10天左右。但完全黑暗條件(0小時光照)下飼養胭脂蟲要比6小時光照時的發育歷期長。隨光照時間延長胭脂蟲單雌重和單雌產卵量降低,6小時光照條件下單雌重和產卵量都達到最高,分別是0.012g和478粒,而24小時光照僅為0.008g和341粒。但完全黑暗條件并不利于其生長。可以看出,6小時光照對其生長發育及其作為產品的生產最為有利。
5.寄主生長時間過短和過長均不利于胭脂蟲生長。生長時間為12~24個月的寄主對胭脂蟲生長較為有利,其發育歷期為45.94~48.9天。而采用生長期為6個月的寄主,發育歷期達到60.6天,在生長期為36個月的寄主上飼養的胭脂蟲,發育歷期為53.82天,因此這兩種生長期的寄主均不適合用于飼養胭脂蟲。胭脂蟲的體重及抱卵量幾乎與寄主生長期成正比,在生長期為6~24個月的寄主的飼喂下,蟲體大小和抱卵量隨寄主生長期延長而增大,而在生長了36個月的仙人掌莖片上生活的胭脂蟲單雌重和抱卵量較之24個月的寄主條件下稍有降低。這說明生長期稍長的仙人掌莖片比較適合用來飼養胭脂蟲,但莖片不可過老。以一到兩年生的仙人掌莖片為好。
6.胭脂蟲雌成蟲的營養成分分析表明其主要組分是:水分含量為69.94%、干物質含量為30.06%、在干物質中粗蛋白占43.98%、粗脂肪占6.4%/、粗灰分占5.38%、總糖占7.045%。人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也很豐富,含有:K、Na、Ca、Fe、Zn、Mn、Cu、P、Mg、Co等十幾種元素。胭脂蟲雌成蟲蛋白質含量占總干物質的43.98%。含有19種氨基酸。其中含有成人所需8種必需氨基酸(THR、VAL、MET、ILE、LEU、PHE、LYS、TYR)和兒童所必需的另外兩種必需氨基酸(HIS、ARG)。人體必需氨基酸量占總氨基酸量的51.34%。胭脂蟲體內含有10種微量元素,僅占體重的0.01%,其中以K、P、Mg含量較為豐富,分別為8130.01μg/g、6333.33μg/g、2589.00μg/g。
7.從胭脂蟲雌成蟲消化道內分離出4種細菌,均為革蘭氏陽性、兼性厭氧的球形細菌,在不同溫度、PH值、NaCl濃度條件下培養菌,4個菌株均在25℃,中性偏堿,低NaCl濃度下生長較好。經對4個菌株的培養性狀及其生理生化反應特性分析鑒定,可知4個菌株分別隸屬于明串球菌屬、鏈球菌屬、孿生球菌屬,及微球菌屬。
胭脂介養殖介紹
文章來源:特色農業網
胭脂蟲是一種專門寄生在仙人掌上的昆蟲,成熟的蟲體內含有大量的洋紅酸,大約占干蟲體重的19%~24%。在胭脂蟲干體中提取出來的天然紅色素,因其無毒性,成為一種替代人工合成色素的重要天然色素。
千金易得一蟲難求
“胭脂蟲非常珍貴”,參與胭脂蟲產業化項目的攀枝花市老科協副會長聶仲清昨日告訴記者,胭脂蟲非常小,只有三四毫米長,眼神不好還看不清它的輪廓。
不過,這個不起眼的小不點兒身價不菲,“有錢也買不到蟲種”。據了解,聶仲清所在協會的生態專委會從2000年開始介入胭脂蟲領域,2001年就引進胭脂蟲進行科學研究。
據攀枝花市老科協副秘書長鄒京發介紹,通過胭脂蟲提取的天然胭脂紅在制衣、食品、化妝品、
醫藥等領域被廣泛運用,比如在化妝品口紅中加入少許胭脂蟲紅色素,因其無毒、無害、色彩鮮亮,本來僅幾十元一支的普通口紅,價格便可提升至上千元。
據了解,我國還沒有進行胭脂蟲的規模飼養和胭脂紅的生產,胭脂紅一直依賴進口。國際市場上胭脂蟲天然紅色素價格曾飆升到每公斤700多美元。
胭脂蟲屬于同翅目,粉介總科,洋紅介科,洋紅介屬。目前,已人工鑒定命名的有9種,原產于墨西哥和中美洲,是一類能生產天然紅色素的珍貴資源昆蟲,其優良寄主為印榕仙人掌、胭脂仙人掌和胭脂蟲掌。用胭脂蟲干體加工生產的胭脂紅是優質的色素,色亮紅鮮艷,還可進一步加工制成洋紅。胭脂紅廣泛地用于食品、化妝品等多種行業,在生物高新技術及生物標本制作上也有重要用途。
胭脂蟲干蟲
一、胭脂蟲的生物生態習性
1、生活周期:胭脂蟲雌雄兩性分化十分明顯。雌蟲為不完全變態,具有4個發育階段:卵、1齡若蟲、2齡若蟲、成蟲。雄蟲為完全變態,具有6個發育階段:卵、1齡幼蟲、2齡幼蟲、前蛹、蛹、成蟲。
3、生態學習性:據報道,適當高溫可縮短胭脂蟲的發育周期,但高于38℃不利于胭脂蟲的生長發育。在適溫條件下,溫度低其生活周期延長。低溫是造成若蟲,特別是1齡若蟲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該蟲發育的溫度低限為15.6℃,在32℃時發育最快,20-30℃時,發育與溫度呈正比,30℃時種群增長最快。有遮蔽的地方胭脂蟲的數量比無遮蔽的地方多,降雨能極大地減少胭脂蟲的種群數量,但對其在仙人掌上的分布無明顯影響。自然條件下,胭脂蟲和其他介蟲一樣,靠高繁殖來彌補高死亡率而得以繁衍。此外,胭脂蟲主要借助風力繁殖擴散。
二、胭脂蟲的人工繁養
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昆蟲,為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繁養技術十分重要。
1、繁養方式:⑴室外放養。即大田種植仙人掌,直接接種胭脂蟲進行繁養,待蟲體成熟后進行采收。這種方法受外界影響較大,胭脂蟲產量不高,采收不便,效益較低。⑵室內繁養。即將仙人掌莖片取回,接種上胭脂蟲,在室內進行培育。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避開雨水沖刷,溫、濕度和光照可以控制,放蟲、收蟲較為方便,是胭脂蟲培育較理想的繁養方式。
三、胭脂蟲紅色素的性質及加工利用
四、胭脂蟲的發展前景
人工合成的色素盡管在種類和色澤上都很好,但因其對人體毒性的問題未能很好解決,所以開發天然無毒的食品和化妝品色素資源十分重要,而胭脂紅色素作為一種天然色素,因其穩定、安全和顏色的可調性等特點,在食品著色、染料、化妝品等行業的作用越來越大,并發展成為一種頗具規模的產業。當前,胭脂紅的國際市場價格已達到530美元/千克。據估計,其市場需求量將會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歐洲各國正對食品工業中的色素和其他添加劑制訂規范條例,合成色素有可能在大范圍內被禁止使用,因此,胭脂紅色素將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
我國亞熱帶半干旱的許多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不適于發展農業,但卻適于仙人掌生長,在這些地方推廣種植仙人掌并飼養胭脂蟲,一方面可以綠化荒山,改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能增加農民收入,還可解決農村大量閑散勞動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