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作者:Hetica
解謎:分手后能不能走朋友?
分手后能不能做朋友,也算是世界未解之謎之一了。今天我們來談和這個問題直接相關的一個概念: Boundary,邊界。希望看完今天的文章能給大家提供一個回答這個問題的思路和角度。
邊界這個概念乍一聽也許覺得陌生,但其實每個人都一定感受過。舉個例子:前幾天我坐出租車,司機問我,“你怎么這么困哪,昨天晚上干什么去了啊?”我當時就覺得不舒服。我和他是陌生人,是購買服務關系,他卻詢問了我一個更近距離的人才可以問的私人問題,這一刻他就突破了我對于他的私人邊界。
這樣的經歷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遇見過,有時你是被冒犯的一方,有時也可能是冒犯別人的一方。邊界就像是你針對每一個他人豎立在自己周圍的一道墻。對一些人,這堵墻會更厚,大老遠就已經豎立起來;而對另一些人這堵墻則會很薄,緊貼在你身邊,有時候幾乎接近不存在。
私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由個體建立,用來界定“別人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準則和限制。根據私人邊界,一個個體能夠辨別出“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才是合理、安全、被允許的”;同時,根據私人邊界,個體也能決定當別人冒犯了邊界時,自己會如何反應和處理。簡單來說,私人邊界限制了他人接近自己的方式和距離,我們和不同的人之間的私人邊界也是不同的。
關系的實質是由邊界決定的,兩個人是戀人、朋友還是別的什么關系,其實不取決于你們彼此怎么稱呼這段關系。“分手”就是一種邊界的轉換。做情侶的時候,兩個人之間的邊界是相對“近而薄”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是彼此融合的;而朋友之間的邊界就會更堅硬,把對方隔開一個更遠的距離。也就是說,分手后能不能做朋友的關鍵,在于雙方能不能把握好邊界的變化,能不能尊重對方新的邊界,不試圖去突破。
“渣男/女”有許多種,有一種就是和你分手后,卻保持著一個特別模糊的邊界,時而親密無間,時而退避三尺——這是非常傷人的。而自傷的方法千千萬,有一種就是頂著“至少我還能和你做朋友”的名義,卻懷著邊界模糊的期待,甚至試圖突破朋友的界限——這樣只會把對方越推越遠,因為他/她感受到了你的入侵,自然要加強防御,把邊界建造得更加厚實和堅硬——不要覺得對方殘忍,是因為你沒能尊重新的邊界。覺得分手之后做朋友總是顯得不清不楚,都是因為沒有真正實現界限的轉換,界限不清楚所導致的。
許多中國人會對“邊界”感到陌生,是因為一般來說,西方文化比較熟悉和強調邊界意識;傳統中國文化中的邊界意識是天然模糊的。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把西方社會的格局比作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個體在神面前人人平等,通過社群、群體的集結,形成邊界清晰的結構。而傳統中國社會的格局則被比作石頭擲在水面上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一個多圈水輪的中心,水輪距離石子的遠近比喻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這是一個由己及人的社會,親疏關系是關鍵,親的、離得近的就管得著——“你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父母,我說什么你都得聽”。邊界是不被強調的。說句與本周話題無關的,也是因此在中國親子之間的邊界是最難劃清的。有些上一代人,很難理解到他們和孩子之間存在邊界,存在不應該逾越的屏障。
我們說有的人“邊界意識好”,有的人“缺乏邊界意識”,其實就是在說,這個人對于“我和他人的邊界在哪里”是不是足夠敏感和堅定。邊界意識好的人,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夠接受哪些對待,不能夠接受哪些對待,既尊重別人,也保護自己。而缺乏邊界意識的人,既容易惹人不快,也容易被人操控(“怎么對我都可以”的包子就是一例)。
在所有的關系中豎立清晰而堅定的邊界都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沒有邊界意識的人,我們應該教育他們,并身體力行地示范給對方看。在對方沒有突破界限時,我們或許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對方,一旦突破了界限,就絕不能再退讓了——界限被無限入侵的結果,就是被操控和被蠶食。
在所有的關系中,都不妨問問自己,“我的邊界在哪兒?”這是know yourself的過程中特別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