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已通家屬及本人同意公開
學生背景
S同學,16歲高一男生,入學扶禾心理教育4個月。
經家長入學時陳述以及入學后為期20天時間的測試與觀察,該同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 家庭關系緊張、親子關系疏遠。因父母工作忙,S同學從小在親戚家長大,寒暑假時才回到父母身邊;父母之間關系較差;因父母一直無法與S同學溝通,曾發生過沖突。
2. 情緒困擾。經常感到孤獨,中度抑郁正在服藥,情緒管理技巧不足,長時間處于低落狀態,不主動找人傾訴主動,因壓力大,經??奁?。
3. 有自殘傾向。在學校有自殘情況,拿刀劃自己。
4.生活作息不規律。疫情網課期間缺少監督,經常玩游戲,晝夜顛倒,以致身體狀況變差。
5.休學一年。讀初中時受到老師的重視和關注,學習成績優秀;上高中后,因為長時間的懶散和玩游戲,S同學的成績嚴重下滑,選擇休學來回避學業。
咨詢分析
原因分析
a.親子、父母長期分居以及生活環境變化:S同學從小老家上學,居住在親戚家,父母關系不佳,親子溝通嚴重不足,家庭缺乏情感溫暖,導致該生形成了情感淡漠的個性。環境的改變和離開父母后,其內心進一步退縮。
b.家庭溝通不足:父母、親子溝通不暢,父母對S同學缺乏了解,S同學在家庭中情感交流匱乏,表達欲望低,造成了其被動、回避的個性。
c.期待過高和學習壓力過大:S同學進入重點高中后,成績不再是名列前茅,這種落差給S同學的心理造成了沖擊;并且在重點班級中,感到學業壓力較大;S同學與班上同學缺乏交流,沒有建立良好的人際支持系統,也沒有得到像初中一樣的重視和關注。
d. 孤立、回避的性格特征:S同學在人際關系當中,不擅長情感表達和情感交流,在表達和處理情緒方面能力比較薄弱。遇到人際沖突或者挫折時壓抑自己的情緒,習慣以回避、與外界隔離的方式來應對,不擅長與外界溝通、向外界求助。
判斷依據
1、臨床觀察(新生入校后的反應、心理咨詢的動機、人際溝通中的表現)。
2、入學時父母對孩子情況的概述,電話中聽父母對孩子的描述。
矯治方法
1.心理教育、情商輔導
2.精神分析探索深層原因
3.建構學生力量感
4.抗挫折訓練
5.情緒控制訓練
6.人際關系技巧訓練
調整歷程
1、通過心理疏導,解決各種關系混亂的問題。
首先,與學生做初始訪談,確定整體咨詢目標為改善親子關系,提高壓力應對能力,改善情緒管理能力以及提升人際關系能力。
其次,幫助學生處理環境適應問題,梳理他的人際互動模式,探究學生關系建立能力不足的深層原因,同時,調整學生的認知,引導其對于未來和學業做出合理的規劃和認知。
最后,通過心理教育、情商輔導、情緒疏導結合日常行為訓練控制,指導學生增加對情緒的理解和覺察以及管理、提高自我覺察、提升行動力的技巧,并讓他運用在實際學習中,糾正學生認知,提高學生自控力,改變學生行為。
2、學習能力提升,重建學習信心。
利用最近發展理論,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
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適當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3、通過行為訓練,增強環境適應性。
行為訓練采取行為主義療法,包括陽性強化和負性懲罰等方法,強化和塑造良性行為,如對時間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還包括:
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友愛同學,相互幫助
遵守學校作息時間,養成良好遵紀習慣
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公益活動
4、興趣愛好培養
藝術類課程:音樂/美術/鋼琴/吉他/舞蹈/書法/演講等
體育類課程: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桌球/跑步/跳繩/自由搏擊/瑜伽/健身等
益智類課程:棋類/推理/閱讀/活動/手工等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態,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自信心和價值觀,使個性在融洽的氛圍中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
從培養孩子的思維上面講,興趣愛好可以讓孩子在學習新的知識過程中,形成嚴謹的思維,在遇到困難時我們會認真探索、鉆研、尋找答案直至解決問題。
健康的興趣愛好,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培養孩子頑強的毅力,沿著自己的目標堅強地走下去。
后期反饋
1.壓力方面,從現實層面來講,在校期間,情緒穩定化處理有提升,能把注意力逐步集中到學習中,S同學說自己在扶禾培養了健康的興趣愛好,通過體育鍛煉的方法合理宣泄情緒壓力,學習成績也恢復了,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了。
2. 親子關系方面,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意識到與父母交往過程中自身行為表現的心理根源,以及該行為模式對于親子關系的影響,S同學媽媽說:“孩子回到家后,有時能夠心平氣和跟自己說話,表達不滿?!?/p>
3. 人際關系方面,情緒管理尚可,能夠感知情感變化,人際關系有所改善。S同學明白自己的心理問題,回到原來的學校后,會利用在扶禾學到的人際交往技巧,主動和同學聊天,慢慢地融入新的班級群體中,還希望能夠交到非常要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