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拖拉時,當磨蹭半天卻寫了錯誤答案時,當把家里搞得一團糟時,當父母又累又著急,孩子還不聽父母的話時...
一聲吼叫之后,孩子聽話了,父母心中的憤怒也就發泄出來了。
2017年,有國內某教育機構開展了一項調查:調研查了1058296份學生問卷和59861份家長問卷,并對4000萬用戶的數據進行交叉分析后,結果顯示,89%~93%的中國家長曾不同程度地吼叫。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對孩子吼叫指數與父母的年齡和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例如:
30歲以下的父母經常對孩子大喊大叫的比例占28%,比其他年齡段的父母更頻繁。
大專及以下的家長中從不吼叫孩子的比例為10%,這一比例在本科學歷的家長是11%,研究生是17%,博士家長則高達44%。
為什么父母如此喜歡“吼叫”?
大概有三個原因
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
有了孩子以后,我們以往的經歷會影響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
科學研究發現,兒童對父母的依戀與父母對其早期經歷的認知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
通過觀察一個人如何反思他的童年,如何看待他成年后的童年經歷,可以很好地預測他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長。
例如:
許多父母在嚴厲懲罰孩子后,會試圖用這樣的言辭或想法來平衡他們因懲罰孩子而產生的內心悔恨:對待孩子就該嚴厲!我對孩子的懲罰并不過分,要知道我小的時候如果犯了這樣的錯誤,早就該挨打、挨罰(遭受比現在自己的孩子更嚴厲的懲罰)了!
因此,你會發現在孩子身上,會找到和父母相似的習慣、行為和想法。
這不僅僅是由于強大的基因遺傳,更是由于他們出自“同樣風格”的家庭。
“吼叫”的方式簡單直接,見效快
很多父母深有體會:孩子哭鬧半天,百般哄勸都無濟于事。最后一通“吼叫”之后孩子便乖乖折服了。
在父母強有力的威懾力下,使孩子很快安靜下來,這確實是解決孩子問題最簡單、快速的方法。
如果不“吼叫”,還能怎么做?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吼叫似乎是在“無助”的情況下發生的,因為在此之前,父母通常會嘗試各種方法,但都失敗了。
因此,除了吼叫,父母不知道還能怎么做。
那么,那些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被父母吼叫、打罵的孩子會怎么樣呢?
有暴力傾向
模仿是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做的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疑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對象。
因此,如果父母經常以打或罵的方式對待孩子,從長遠來看,孩子會認為世界是這樣的,人們交流的方式也是這樣的。
因此,他們自然學會以打或罵的方式對待他人,從而無形中給孩子播下了暴力的種子。
不自信
在父母的長期吼叫下,許多孩子變得消極被動,不愿意也不敢嘗試,甚至不敢充分表達自己。
如果一個人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那么他自然會離成功越來越遠。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報復
我們曾遇到過很多孩子,青春期后,當他發現自己有能力與父母抗衡時,便開始沒有任何緣由的與父母事事對著干。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兒童在幼小時沒有能力抵抗父母的打罵,但當一旦長大到一定年齡并有這種能力時,就會開始對父母進行報復。
如果孩子這樣的行為在青春期還不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指引,那么——睚眥必報、心胸狹窄便很容易成為他們人生的處世哲學。
自暴自棄
許多長期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會逐漸感到,無論他們多么努力,都做不好任何事情,也永遠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
與其辛苦卻不得回報,還不如干脆放棄努力,放棄自己去躲到角落里來的容易。
一個自暴自棄的孩子會從內心認為他不是一個好孩子,甚至不是一個好人。
如果這些孩子長大到一定年齡,有機會接觸到社會上的不良人群,會很容易走上違法亂紀的道路。
注意力渙散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
父母吵架超過兩分鐘后,母親不停地對孩子吼叫超過兩分鐘,然后讓醫生測量孩子的體溫、血壓和心跳。
結果顯示,孩子的體溫上升了約5攝氏度,心跳加快了約15倍,血壓上升了5-8毫米汞柱。
這相當于我們在被野獸追逐并瘋狂逃跑時,突然一個獵人獵殺了那只野獸,處于驚魂未定時我們的體溫,血壓和心跳的狀態。
經常被父打罵的孩子長時間處于“高壓”狀態。
當一個人處于壓力下時,體內會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這會影響他們的大腦運作和注意力水平。
如果不吼叫
父母究竟該如何做?
許多父母對他們的孩子吼叫后,其實內心都是充滿深深的自責的。
但一方面孩子的問題行為頻繁且重復,并沒有因為父母的嚴格管教,得到根本的改善;
另一方面在每一個情緒的當下,父母又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家庭教育便逐漸進入到了惡性循環模式。
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學習一些有效的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想有效溝通,父母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嘗試:
解決問題,情緒先行
無論發生什么事情,情緒都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人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它們有不同的分工:
左腦負責邏輯思維,也稱為邏輯腦
右腦負責情緒,也稱為情緒腦
當處于情緒的當下時,是情緒腦控制著我們的身體,此時,我們的行動和決定缺乏深刻的思考和邏輯。
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在激烈的情緒中容易做出過度的事情。
所以覺察自己和孩子的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接納孩子是解決所有問題和有效溝通的基礎。
當你意識到你要生氣的時候,可以深呼吸幾次,喝杯茶,翻幾頁書等等,轉移一下注意力,做一些能讓你感覺愉悅的事情,然后在你的情緒緩解后在回來解決問題。
這不僅有助于有效地解決問題,有助于營造一個和平的家庭氛圍和和諧的親子關系,更會給孩子樹立起管理情緒的好榜樣而有利于他們良好性格的塑造。
大人、孩子共同參與解決問題
使用啟發式問題來啟發孩子積極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
想象一下:
一個正在學習說話的孩子,當他想要什么東西的時候,他還沒有開口,你就把東西送到他手里,久而久之孩子還學說話做什么?
孩子遇到任何問題,你都會命令他們按照你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做,那么久而久之孩子還思考做什么?
當孩子穿衣、吃飯,你都一手包辦,那么久而久之孩子獨立做什么?
孩子長大后需要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而你在所有的問題中都扮演了解決者的角色,那么孩子還努力做什么?
.......
這么多機會你都沒讓孩子參與進來,那么為什么孩子在有問題的時候,就必須要接受你的吼叫和指責呢?
懷著對成長的好奇和敬畏,讓孩子更多地參與自己的成長中來,讓他們多思考,多去解決問題,慢慢地你會發現成長的權利終于回到了孩子身上。
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或有了不好的問題后,感到憤怒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們父母的傳統意識:即犯錯誤是不對的、不好的,甚至是不可原諒的。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世界上也沒有完美的人。
孩子從出生時的一張白紙,逐漸積累認知和成長的經驗。
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反復試錯的過程。如果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的錯誤,那孩子有什么勇氣去嘗試?
因此,父母和孩子都應該知道,錯誤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幫助我們積累經驗和教訓,獲得更深的理解。
我們應該把每一個錯誤都看作是一份禮物和學習的機會。
本質上說,吼叫的方式其實是在用人類的本能在管教孩子,沒有任何技術而言;而通過自我的覺察、管理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便是在用本事管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