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乖巧的女兒
《以家人之名》熱播后,有一個讓我非常心疼的女孩——齊明月。
一個看著文靜又柔弱的女生,在外人眼里,她是一名乖孩子,學習好又聽父母話,中學時一直是媽媽嘴里的驕傲,后來因為考場“失利”,上了本地大學的新聞系,成了一名記者,參加工作之后的她,也一直都活在母親的要求之下。
直到和母親的一次爭吵,在悲傷與氣頭之下的齊明月,向媽媽道出了當年“高考失利”的事實: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
乖乖女化身“叛逆王”,可是,這樣的反抗真的能走出成長陰影嗎?
從心理學角度看:
被打擊否定的孩子,會過分看輕自己。每時每刻都在否定自己,對自己感到不滿意,在群體中容易自卑、封閉;常常會嫌棄自己。更嚴重者會看輕自己的生命。
這種影響是伴隨孩子一生的:遇事膽小,自卑討好,陽奉陰違,包攬錯誤,時刻準備道歉。
不過,這場戰爭最終還是以齊明月向媽媽道歉收尾。
齊明月的內心一直背負著悔恨,她哭著對媽媽說:“媽,我錯了,我對不起你,我高中的時候真的很幼稚,我現在真的很后悔:當時一直跟你置氣,沒能考出一個好成績。”
是啊,以齊明月的能力和實力,完全可以去一個更好的學校,卻因為一個糊涂犯傻的決定,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正如她媽媽所說,她最對不起的是她自己。
高考,好似千軍萬馬勇過獨木橋,許多人削尖了腦袋考高分,進名校,為的是什么?大多數家長的想法都一樣,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更有競爭力。
齊明月的這一招,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為媽媽管的緊,齊明月感覺活得壓抑,一心想逃離媽媽的掌控,拿自己的前途做籌碼,鑄成了大錯。
母女之間,能有什么深仇大恨呢?媽媽說齊明月是她的命,齊明月也對媽媽坦白:寧愿少填一張答題卡,也不愿意爭取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這是在逃避問題,她所有的叛逆都用在了錯誤的地方。
凡是喜歡和父母對著干的孩子,更容易在青春期里迷失自己,付出慘痛的代價。雖說誤會解除后,親情的溝壑可以填平,造成的不良后果卻無法逆轉。
控制欲強的媽媽
齊明月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拔尖、高中班長、長得漂亮、乖巧懂事。
這么優秀的一個小女孩,在媽媽眼里卻“一文不值”:沒有審美,不會點菜,成績千年老二,心理素質太差……
挑件衣服被媽媽嘲諷:
穿什么白色,不愛干凈還挑白色!
黑色不適合你!
當媽媽挑了一件粉色,明月同意了,她又說:
你跟你爸真是一模一樣,一點主見都沒沒有。
點個菜被媽媽打擊:
每次讓你點菜,就這老三樣,這么多人一塊吃飯呢!
考試拔尖也得不到認可:
考試永遠千年老二,下次必須超過第一!
靠自己的積蓄買了輛車,換來了無情地吐槽:
你那小車太寒酸了!
在電話里,也不能放過:
無論齊明月做什么都是錯的,從小到大,里里外外被自己的媽媽打擊得“體無完膚”。
有一種比“PUA”還過分的父母,大概就長這樣吧。
被“高控制型”父母養大的孩子,一生都在否定自己。
齊明月對自己定義過:“我真的什么也做不好,我真的很容易犯錯。”
不僅如此,還影響著孩子在群體關系中的“心理地位”,也決定著孩子對生命價值的判斷。
比如,齊明月點個冰激凌,都像在做一道大難題,皺著眉頭,遲遲不能決定。 當李尖尖兄妹都點完了,她才怯怯地問服務員哪個好吃,最后遵從了服務員的建議。
這也就理解了,為什么她給人的感覺總是低著頭,弓著身子,說話唯唯諾諾,好像犯了什么錯似的。
明明是最耀眼的星星,卻硬生生活成了埋在土里的小石子。
怯弱事業型的爸爸
齊明月媽媽雖然很強勢,但是她對父女倆絕對是真心的,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經營這個家上,雖然方式有點不太好。
換個思路來考慮,明月媽媽為什么一切事情都要管呢?我們忽略掉了一個人,就是這個家里的爸爸。
就在齊明月的媽媽一意孤行,一定要用養老錢貸款給孩子買學區房的時候,爸爸這邊終于爆了。
他說忍受不了妻子長期以來的壓迫,提出離婚。
在他眼里,妻子說一不二,他和孩子都不能有任何反對意見。
在他眼里,妻子就是家里的總指揮,不能有一個地方不如她意。
在他眼里,妻子沒事就抱怨,嫌他工作不上進。在他眼里,他們的婚姻就像監獄一樣。
自從女兒走了以后,一個獄警管一個犯人,就連放風的機會都沒有。
拖過的地不能踩,吃飯不能吧唧嘴,不洗澡不能往床上躺,吵個架還要跟雙方媽媽告狀......太壓抑,太累了。
總之,就是要離婚。
劇情發展到這里,又一大批的人共情了,仿佛齊明月的媽媽就是自己媽媽,仿佛金玉香就是自己的“強權”老婆。
太多人大呼解氣,劇情終于對“強權”發起抗爭啦!一頓散伙飯,齊明月說出了真相,道出了多少女人的心聲和悲哀,也道出了多少家庭的現狀。
1、因為我不擅長,因為我工作忙
“你跟我媽結婚二十多年,下廚房的次數屈指可數,家里的家務從來不需要你做,每天回了家都有熱騰騰的飯菜。住著整潔舒適的房子,穿著干凈的衣服。”
“兩邊的老人都是我媽在照顧,那么多親戚,人情走動,都是我媽在操辦。”“人人都夸我媽,說我媽持家、能干。”
爸爸反駁說,這些不否認,因為我不擅長,我工作忙。
“我媽也要工作。”
“我上下學,周末上輔導班都是媽媽接送。”
“我初一的時候有一次大雨,我媽出差了,給你打電話讓你來接我。你開著車,去了我的小學。”
多么真實。這就是那些為了工作忙而找借口的爸爸們的寫照。真有那么忙的工作嗎?要不要計算一下沙發躺了多長時間?游戲打了幾小時?抖音刷了多久?
2、作為丈夫和父親,你總是逃避問題,推卸問題,活生生把妻子逼得強勢,然后又嫌棄她不是賢妻良母。
“我們家不是和,是逃避問題。
“你不管我,只是怕麻煩。你不跟媽媽起爭執,不是因為她做得對,而是你怕吵架麻煩。”
爸爸反駁說自己妥協是為了家和萬事興。
我媽現在變成一個不跟別人商量的個性,不就是你縱容的嗎?”
“你為了避免和她爭執,她做什么都可以。把她變成這樣的你,最后卻要拋棄她。”
其實齊明月說得對,有一部分的責任在于她爸爸的身上,正是因為她的爸爸不作為,對家庭不管不問,缺少責任感,所以她的媽媽不得不管那么多,要操心那么多。
從《以家人之名》上和齊明月的身上,我們也應該學到更多和孩子相處的方式,尤其是在面對子女的教育上,作為父母應該多去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開拓視野和爭取更多的學習機會,擴大知識面,更應該遵從孩子自己的選擇,而在面對孩子錯誤的選擇時,可以給予正確的糾正,積極的做引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孩子按自己規劃的路線去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