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7日,江蘇南通15歲少年盛天逸遭遇校園霸凌,被同學伙同社會人員毆打致死。
5月11日,該案由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兩名兇手蔡某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判無期徒刑,范某被判故意傷害罪,因案發時未成年判處有期徒刑14年。
因制止校園欺凌而被同學伙同社會人員給活活打死!看到這樣的消息,怎么能夠不令人心疼?
家長可能都不知道,孩子在校園中正在經歷什么?
焦慮、自卑、恐懼、抑郁,成為很多中小學生最主要的情緒表現,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尼采的《善惡的彼岸》中有一句:“與怪物戰斗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
“校園欺凌”對被欺凌的學生來說,是身心的雙重創傷,是難以平復的長期陰影。這也使得部分學生人格惡逆化,由受害者轉化為施暴者或其幫兇。
2017年《教育藍皮書》對北京市的12所高中、初中和小學的校園欺凌現象展開調查。書中指出了欺凌經歷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具體如下:
影響學生人格發展,誘發心理問題
有過或者有更多受欺凌經歷的學生,其未來人格的發展中宜人性人格(即信任、直率、利他、溫順、謙遜、慈悲等)、穩定性人格(焦慮、生氣、敵意、沮喪、敏感害羞、沖動、脆弱等)、盡責性人格(即自信、秩序、責任感、為成果努力、自律等)的表現比沒有或更少受欺凌經歷的學生更差。
也就是說有過欺凌經歷的學生,在往后的人格發展中更易怒、沖動、敵意、沮喪和脆弱,會存在著更高的焦慮、抑郁和自殺的風險。他們缺少社會責任感,不愿為成果努力,且自制力偏差。這樣的情況,遭遇欺凌程度越深,表現越明顯。
圖片來源:《教育藍皮書(2017)》
影響學生自尊和意志力水平,認知力下降
部分被欺凌的學生,會遭受孤立,不被同學喜歡,從而有較低的自尊感。報告分析表明,遭遇校園欺凌的學生自尊水平普遍偏低,即更不認同自己的價值,并且隨著受欺凌程度水平的提高,自尊水平逐漸下降。
意志力水平通常被認為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及其未來經濟生活的一種重要的非認知能力。而遭遇過欺凌的學生意志力水平更低,更偏向外控型,表示更難以保持對長期目標的堅持和熱情,并且更相信是運氣和命運主宰了他們的生活,有可能更無助和被動地悲觀面對生活。
影響行為情感投入,學業受損
受過欺凌的學生的學校情感投入和行為投入都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外在表現一般為更少擁有學校歸屬感,對學習興趣更少,投入學校生活更少,且學業成績表現出較弱的負相關,主要在關系欺凌(聯合孤立)這一維度體現。
圖片來源:《教育藍皮書(2017)》
不得不說,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欺凌不但對“受傷者”造成傷害外,而且對“欺凌者”和“旁觀者”同樣造成傷害。
但是,校園欺凌卻愈演愈烈,如何讓你的孩子遠離校園欺凌呢?面對校園欺凌,我們又應該怎么做呢?
遇到校園欺凌該怎么做
學生篇
1、欺凌發生時。
一個人遇到突發欺凌狀況,要盡快走開。
通常施暴者只是借機發泄不快,如果你沒有反應,對方往往不會再糾纏。
如果對方突然出手或者追逐,要保持沉著冷靜,用平靜清晰的語言告訴對方停止這樣做(沉著會更顯實力,哭泣害怕會更容易被欺負),以談判為由,拖延時間,想辦法來到人多的地方,趁對方放松警惕趁機逃離。
如果實在不能避開,氣勢上不能軟弱,施暴者總選那些看上去比自己弱的人下手,目光要堅定,保持沉著冷靜,腰桿也要挺得筆直,傳遞出“我也不好惹”的信息。
2、欺凌發生后
欺凌者在初期欺凌的時候往往喜歡挑軟柿子捏。所以當第一次被欺凌的時候,絕不能忍氣吞聲,要嚴肅制止;
要勇敢地向老師、學?;驒嗤块T反映,告訴他們施暴者是誰?
他們具體做了什么?
在哪里?
什么時候?
持續多久了?
對自己造成了怎樣的困擾?
讓大人出面制止,讓欺凌者知道后果,為自己討回公道。第一次效應會影響欺凌者今后的行為方式,令其有所忌憚。
當你覺得霸凌已經威脅到你的人身安全,那你必須說出來!面對困難和困擾積極向父母和老師傾訴,他們依舊是最愿意幫助你的人和可以依靠的港灣。
3、心理調節方面。
盡量嘗試著表現的和平常一樣,自嘲或幽默地調侃會減弱不安的情緒,或者跟自己信任的人積極交流。
要把注意力放在個人和情緒管理身上,羅列出積極的目標,并且努力實現它們。
這樣帶來的成就感會增加你的底氣??梢酝ㄟ^運動、找朋友和老師傾訴釋放壓力,也通過個人愛好轉移不良情緒,比如,畫畫、聽音樂、下棋等,有必要時要主動尋求專業心理輔導。
家長篇
(1)要留心觀察自己的孩子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應該多留心觀察自己的孩子,一旦發現不對的情況,務必引起足夠的重視。特別留意孩子生活中的突發的異常變化(如突然不想上學)。及時了解情況,避免出現因孩子不敢說,獨自面對恐懼的情形。
(2)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許多孩子被“校園欺凌”以后,不太愿意對父母說出真相,他們覺得這是不太光彩的事情,誤認為自己之所以被“欺凌”,責任全在自己。作為父母,此時千萬不要責備孩子沒有用,讓自己擔心,以免雪上加霜。
父母正確的做法,是應該給予自己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比如在孩子想不通時、難受時,首先要接納孩子的受傷情緒,同時,父母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幫孩子緩解受傷的情緒,且要給孩子情感上的鼓勵和支持,起碼讓孩子體會到來自父母的包容與接納。
(3)幫助孩子學習建立人際關系。
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際關系的能力。
如果孩子遭受欺凌,而仍然能和班里的一些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那么就會對校園霸凌的影響產生很大的緩沖作用。
家長也需要和孩子解釋,某個同學的孤立和排擠可能是出于嫉妒或其他動機,但并不意味著不能和其他同學建立好的關系,讓孩子對同伴關系抱有合理的預期和期望。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對孩子的心智成熟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4)教孩子自我保護措施。
做好自我保護措施。比如,可以帶孩子學幾套自我防身術,以備急用;可以購買或自制一些自衛用品,如防狼噴霧、辣椒水、風油精等等,以方便孩子在被欺凌時及時脫身。
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這里的專業機構,主要是包括心理機構、學校、警察局等專業機構。把暴行放在陽光之下執行,暴行的陰影就會越縮越小,甚至消失不見。
學校篇
(1)預防欺凌的發生。
不論我們的應對措施是有多么地到位、多么地成功,都不如將校園霸凌事件預防在萌芽狀態。
加強法制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定期在校園開展關于講座,普及法制和心理健康的知識,使學生對自己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 增強學生自我價值認知,使學生心理平衡等。
主動發起校園欺凌的人,也都有被暴力的言行欺凌的經歷,有的是來自家庭,有的是來自社會。有研究發現,這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必不可少的。
(2)積極引導,公正處理。
教師應當關愛每一位學生,在與學生交流中避免“貼標簽”,唯分數論,以條件區別對待等,讓學生之間感受到尊重和平等。
要辨清“玩笑”與“欺凌”言語羞辱、身體攻擊、流言蜚語,教育學生恃強凌弱、以暴制暴、橫行霸道是不正義的。
如果矛盾雙方不能有效溝通,老師應當用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公正處理;對家長的介入要積極引導,幫助化解矛盾避免激化矛盾。
面對一些比較復雜或者惡性的事件,老師和學校應當堅決介入,配合司法機關調查取證,讓欺凌者負起應付的責任。
參考文獻:王黎敏, 王珊, 陳群, & 潘登. (2018). 淺談校園暴力與心理健康的研究. 科教文匯(下旬刊), 000(021), 156-157. 孫時進, & 施澤藝. (2017). 校園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學的視角.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