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運河風采 徐霖 攝
花開古運河 于桂蘭 攝
金山網訊 有著3000年文明史的古城鎮江,地處長江與運河的“十”字交匯處。運河無疑是鎮江人的母親河。
大運河成功申遺,作為這條歷史悠久河流的重要一站,鎮江未能名列其中令人五味雜陳。事實上,結果在本屆世界遺產大會召開前就已注定。國家文物局2013年確定申遺范圍時,包括直轄市和地級市在內的27個市名列其中,鎮江不在其列。
江南運河的起點在鎮江,因獨特的水路地理位置,鎮江自古是南北要津,軍事江防要塞,重要的港口城市。目前,長江和運河交匯處主要有三處:一是位于諫壁街道的諫壁口,這里有抽水站和大型船閘;二是位于丹徒鎮的丹徒口;三是位于鎮江市區北邊的京口閘平政橋下的小京口。
大運河在鎮江境內全長約42.55公里,北起諫壁街道,經辛豐,至丹陽、武進交界處出境。另外市內古運河有16.69公里,由長江入口平政橋至諫壁三叉口。
擦肩而過,申遺范圍去年已確定
回顧大運河申遺之路,鎮江的身影一再閃現。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遺存運河和文化線路作為新的世界遺產種類列入其中后,再加上國外運河成功申遺的先例,著名學者鄭孝燮、羅哲文、朱炳仁以《關于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為題,聯名致信18個運河城市的市長,呼吁加快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鎮江就是18個城市之一。
2006年5月22日,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研討會在杭州召開,專家學者與京杭大運河沿線18個城市的官員聚集杭州,達成《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杭州宣言》。18個城市為北京通州(區)、天津、滄州、德州、臨清、聊城、濟寧、棗莊、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18個市(區)。這份“杭州宣言”標志著申遺保護的開端。
2009年9月,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在揚州召開。會上就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進展情況和總體安排等作了詳細說明。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2009年至2014年是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關鍵時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09年到2010年的啟動階段,第二階段是從2011年到2012年的保護、整治階段,第三階段是從2013年到2014年的申報階段。
2010年1月,“2010年中國運河年”活動啟動,包括鎮江在內的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為主要合作伙伴,在2010年度共同舉辦各類藝術文化主題活動。當年5月,大運河全線保護規劃編制工作開始啟動。大運河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工作組從北京出發,沿運河考察淮安、揚州、鎮江、嘉興、杭州等各地遺產點。
變化始于去年,“中國大運河”35個城市調整為27個城市,北徐州(彭城)南徐州(鎮江)雙雙出局。宋元糧倉事件被輿論和業界普遍認為是一個重要轉折點,最終令鎮江與世界文化遺產這塊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擦肩而過。
文化遺產,運河鎮江段遺存豐富
事實上,有關鎮江運河段文化遺產不勝枚舉。2009年11月第五屆中國大運河文化節與“申遺”高峰論壇上,市文化部門在提交《大運河鎮江段保護與申遺工作》交流文章時,透露彼時我市正在深入調查,摸清重點河段和重點文物名單。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決定,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對大運河鎮江段兩側各1000米內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實地調查,摸清家底,形成調查報告,為編制保護規劃做好基礎工作。
丹陽市和丹徒區分別負責轄區內沿線的調查,鎮江市文管辦負責市內運河沿線的調查。經初步調查,在古運河流經鎮江區域內42.55公里兩側的物質文化遺產情況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陵口段),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3處(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延陵季子碑、銅鐘),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各7項。鎮江市區內16.69公里沿線的物質文化遺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元代昭關石塔),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國家級“非遺”2項、省級“非遺”4項。
盡管沒有出現在本次運河申遺的城市中,但鎮江精心整治的古運河沿河兩側就留存不少文化遺產:大運河水利工程遺產、大運河聚落遺產和其他物質文化遺產,其中:
全國文保1處:虎踞橋,建于明代,位于南門大街與運河路交會,橋基礎以長石條砌置,橋拱圓弧度大于半圓,橋孔高敞,凈空大,利于行舟之便。
省級文保2處:江蘇省立圖書館和四腳墩遺址,其中四腳墩遺址位于京口丹徒社區西南部,年代為西周,四角墩土墩墓是西周時代吳國文化葬制的典型墓葬。
市級文保5處:丁卯橋遺址位于古運河與丁卯河交匯處,建于清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系單孔石拱橋,今尚存橋東疊石金剛墻及橋基上圈石等。僧伽塔位于寶塔山公園,建于明代,塔七級八面,磚木石結構,石質塔基,現四周砌墻保護。清軍水師標統署舊址,位于姚一灣小營盤15號,建于明清,現為民居。太平天國新城城墻,位于清軍水師標統署舊址旁,被多層居住區包圍。另有歷史地段新河街。
歷經20多年整治,古運河煥發新貌
古運河穿城而過,悠悠流淌千年,不僅讓兩岸的先民得以繁衍生息,而且成為城市的一道水上風光帶,為城市增添幾多靈動和風采,一代又一代的鎮江人對它有著揮之不去的情結。然而,古運河這條母親河,生態環境保護不力,又成為市民心中的痛。
隨著保護和改變古運河面貌的呼聲越來越高,城市建設理念的不斷發展和提高,古運河整治和河道功能的建設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也成為大家迫切的愿望。
自1992年開始至今,古運河整治建設分階段不停斷地推進和實施,經過二十多年整治建設,通過實施長效管理,這條河流從昔日的“龍須溝”變成了如今鎮江城的一條青青玉帶。古運河風光帶的建設成了城市水利建設、水環境改善的一個范例,為建設親水的生態園林城市創造了重要條件。
記者從市城市水利管理處了解到,在古運河整治進程中,建設了通江閘站,完善了城市防洪體系,改善了城市水環境,也同步建設了一批沿河的景點和廣場等,形成了古運河風光帶新時期的景觀風貌。
開端:1991年12月敲定藍圖
市整治古運河工程指揮部成立。整治目標是將城區內古運河建成一條集城市防洪、環保、休憩、游覽為一體的風光帶,確定古運河整治工程分三期施工。第一期為中山橋至解放橋,第二期為京口閘至中山橋,第三期為解放橋至鼎石山。
建設:1992-2001年河道整治
1992年1月6日,古運河整治工程開始動工。2000年開始,實施四期工程(塔山橋至周家河口)。10年整治,其間完成城區段5.6公里的河道整治。整齊劃一的石駁擋墻取代了殘垣斷壁,新拓寬疏浚的通江河道取代了狹窄閉塞的臭水溝,河道直線順直,曲線優美,過水面積擴大了50%,古運河曾經喪失的功能逐步恢復,城市防洪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深化:2009年至今綜合整治
為落實青山綠水行動和生態市建設的要求,2009年市委、市政府決定高起點、高標準實施古運河綜合整治工程。整治范圍為古運河中段(周家河口-經十二路)總長為4.24公里河道整治,中段(經十二路-丹徒閘)河道清淤。主要建設內容為沿河的水利工程、污水截流管網、景觀綠化、道路橋梁設施、自動化監控、配套商業設施等相關工程建設。
圍繞“生態之河”“文化之河”“景觀之河”的總目標,古運河中段整治以綠化造景為主線條,形成了“一場(運河廣場)兩帶(人文景觀帶和自然生態帶)四園(虹橋攬古、梅溪煙雨、倉稟臨流、夾崗嵐浮)六橋(楓林橋、千秋橋、虹橋、丁卯橋、借橋、錦波橋)六埠(千秋橋埠、借橋埠、歸客巖埠、錦波橋埠、大運門埠、夾崗嵐浮埠)”的水利景觀。
2011年啟動了古運河上段疏浚工作,完成河道清淤10.2萬立方米,為上段水質改善提供做基本保障。
2013年完成古運河如意江南段堤防整治工程,完成古運河迎江橋至老西門橋段390米的單側河道整治,完成如意廣場、林開古驛、余福廣場、運河人家等四個景觀節點建設。2013年根據市委市政府統一規劃,對古運河進行上段更新改造工程以及中下段整治工作。此外,建設京口閘、丹徒閘、丹徒南閘等一批通江閘站(水利樞紐)工程。(記者 陳志奎 干光磊 俞佳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