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4 12:24:18| 分類: 東北風 | 標簽: |字號大中小 訂閱
火炕就火炕唄,咋還冠以“大”呢?這“大”不是隨意說的,因為它名副其實。火炕不能武斷地說是東北獨有,但這“大火炕”確是東北獨有。現在的我,只有回到老家才有機會睡一下大火炕咯。
東北鄉下的火炕,一般都是有多大房間,就有多長的火炕,用東北話說,就是“通長”;而且是對面炕,長長的兩大鋪炕,中間一條地面。那么,鄉下人家的人口,再多,也睡不滿兩大鋪炕,那不睡人的炕做什么用?習慣是陽面的火炕睡人,而陰面的火炕隨意放些雜物,甚至秋收時存放些糧食,也時常攏點火,讓炕面微熱。而睡人的炕,則是白天晚上熱得燙屁股,因為一墻之隔的外間(東北習慣叫‘外屋地下’,就是廚房),鍋灶連著炕,那屋里的炕就不用特意燒了。
火炕一般鋪炕席,就是用秫秸皮刮光處理軟了編織成的,一橫一豎一條壓一條那樣編織,成為自成體系的花紋,以至有“炕席紋”之說。炕沿很重要,家人沒有一天不坐炕沿的,來竄門的也都坐炕沿,鄉下人家一般不預備椅子,有預備木凳的,長條的,可坐兩三個人,短的,只坐一個人。但大家習慣坐炕沿,腿一擰,還可以上炕盤腿。炕沿的木頭是家里磨得最光滑細膩的家庭構件,一般用樺木,也有用硬雜木的。炕沿又是家里用得最久的東西,一代接一代地用,實在是目睹了家族的歷史。
東北天氣寒冷,家里取暖,全靠火炕。大冷天兒,一家人就都在這炕上,暖洋洋、熱融融,所謂“老婆孩子熱炕頭”,說的既是火炕,又是火炕上的天倫之樂。
吃飯也在炕上,那長方形的木桌,因此就叫了“炕桌”。盤腿團團坐,坐炕沿的人耷拉著腿,就承擔盛飯添菜的活兒了。那個香!那個熱火!那個痛快!那個瀟灑!也怪,屁股底下熱,鍋里熱,碗里熱,渾身熱,卻舒服得不得了!
全在大火炕。大火炕讓人難忘。
火炕的功能當然是可供睡覺。東北大火炕,由于大,也就是長,一家人睡,很寬敞。如果需要中間隔開一下,那就與炕沿垂直掛一布簾,就算一堵墻了。夫妻一般在頭頂、也就是炕沿外側,掛一幔帳,一來擋出一個相對私密的世界,二來起到遮風擋灰的作用。新媳婦剛結婚,不能與老人同睡一鋪炕,多長也不行,那就到對面炕一頭,掛一付幔帳,就是新房。東北有些事,就這么簡單。那幔帳,是人家重要的物件。一根長木桿,橫在炕沿上方接近房梁的高度,搭著厚布,一般是有里有面,垂下來,挺嚴實的,撩上去,有的一邊一個掛鉤,,分兩片兒掛上去,有的索性推到一邊,幕布也似,一下子就敞亮了。
如此說來,東北火炕的功能:睡覺,吃飯,休閑,會客,做活,取暖,烘干,打盹,發呆------實在是陪伴著主人好些個歲月呀。你要是讓火炕上的東北人睡到城里的床上,他立馬腰疼、腰酸,像水土不服一樣,要跑回自己的火炕去!沒法子,那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火炕的使用,在我們東北至少在2000年前就開始了。從今天的考古資料看,火炕應 該是龍江先民“沃沮族”人的偉大發明。
在東寧縣團結村挖掘的“沃沮族”遺址中,被考古學家稱作“低火墻”或“煙道大 墻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 只是那時的火炕是單洞的,很窄的。還沒有完善進步到現在火炕的程度。想必當時 也只有老人和孩子住在上面。享受著那份珍貴的溫暖,度過漫長的嚴冬。 后來,人們發現把這東西放在屋子中央占地方,就把他們移到某一側靠一邊。后來 發現煙道可以加寬,加多。這樣,冬天享受這一溫暖的人就多了。這就逐漸形成了今天 的火炕。
火炕的出現,使北方各民族有了大體“共同的生活方式”。現在,據我知道好像黃河以北以及黃土高原等廣大地區都睡火炕。火炕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室溫,所謂:“炕 熱屋子暖”。 在東北,除了住樓房以外的住平房的居民家里,絕大多數還是住火炕。住火炕 有很多好處,除了暖和,住著舒服,還預防風濕腿。 火炕現在都是用磚搭的。在以前,是用土坯搭的。
東北百姓把草(一般專用麥秸鍘碎)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塊 塊一尺長短的土磚,叫“坯”。在陽光下晾干,然后用來壘屋子,蓋倉房,壘豬圈。當然,也壘火炕。上面棚炕面子的坯,叫炕面子坯。要特意精加工點結實的。防止住著住 著炕就燒塌了。做坯也叫脫坯,這活很累,是俗稱“四大累”之一。
搭炕這是要有專門手藝的人才成,會搭炕的人搭的抗,熱的均勻,熱的時間長,冬 天尤其三九天,煙筒有霜時,還一樣好燒,屋里不冒煙。這是人們夢想都追求的好炕。 要是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搭炕的好手藝人,幾乎家家請他來搭炕。
炕有很多種,萬字炕。古書中說遼金時期住在這里的女真族(滿族先世)“環室穿 木為床,煴火其下,飲食起居其上”。所謂“環室”就說明室內不僅一個方向有炕。發展到后來,就是滿族民居中所筑南、西、北三面相連的“轉圈炕”、“拐彎炕”民間俗 稱為“萬字炕”或“彎子炕”。這種炕現在比較少見到了,在內蒙古東北部的莫力達瓦旗,阿榮旗等地的達吾爾族的少數人家還見到。 在黑龍江農村還可以見到“連二炕”,一般農家都是三間房,東面開門。這樣的屋子比中間開門的要保暖一些。因為中間開門燒的火分散到左右兩間房,不利取暖。
這樣,東面開門的房子,西兩間就連在一起。搭的抗就是兩鋪炕連在一起。就叫做“連二炕”,這兩鋪炕中間用木板等東西隔起來,這兩鋪炕不通著。要是娶兒媳婦,就叫兒媳婦住最西側里屋。因為在東北的文化中,東側為尊為大。 現在都用磚搭炕,搭的抗都是“花洞炕”,這樣的炕,煙火在炕洞子里面均勻散開,所以這樣的炕熱的均勻。但無論炕熱得如何均勻,也有炕頭炕稍的區分。炕頭還是比炕 稍熱許多。所以,在東北有句俗話說:你這人不知炕頭熱炕稍熱。----意思是說,你這人好壞不分,不知輕重,不懂人情冷暖。
在東北,現在也是把炕頭讓給老年人睡。所謂:睡熱炕頭。這在滴水成冰的東北的 冬天,是很享受的事。兒子媳婦孝不孝敬老人,在這也能體現出來。
在東北很冷,室內全靠火炕來取暖。據《北盟會編》載:關東民眾“其俗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棚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樺樹皮或以草綢繆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南向......”這里的人們,把“土炕”視為戰勝嚴寒,度過隆冬的重要設備。冬天,婦女們坐在熱炕上,手里拿著針線活。小孩子們在炕上做著各種游戲。陽光 照在每個人的臉上。一家人幸福團圓,其樂融融。
要是冬天里,有客人來串門,主人家迎客進屋后的第一句話就是:快快,脫鞋上炕, 坐炕頭上,熱乎熱乎……一句話,既體現了主人的熱情,又讓客人一身的寒氣一掃而光, 馬上感覺到了主家的溫暖。 炕上必有這幾樣東西。一是女人做活的針線笸籮。還有一個裝著關東煙的煙笸籮。 還有一個泥做的炭火盆。火盆里戳著一把烙鐵。小孩子餓了,就可以在火盆里烤粘豆包 燒土豆,燒雞蛋吃。 過去,住房緊張,還有南北炕。一般住的都是一家人。但也有住兩家的情況出現。那 時就叫住“對面炕”。比如張家和李家住過對面炕,兩家處得真好,像是一家人家似的,
從未紅過臉。 住南北炕,兩家晚上都掛上幔帳。用這一層布暫時,把這兩家的各自的空間分開。 等白天,都疊起來掛好。也有公婆和兒媳婦住南北炕的。 炕上還有一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那就是炕沿。一般用一寸厚以上的十公分寬的 一根長條形木頭做成。最好用樺木,因為樺木特有硬度還光滑。那時生活水平低,誰家有個好炕沿都成為別人羨慕的好東西。
炕上一般都鋪炕席,手工編制的,每年過年的時候會換一次,一年用下來,因為熱 氣烘烤加上人踩人臥,都會變成一種深紅黃色。很小的時候,冬天里貪圖炕的熱乎勁兒, 晚上睡覺的時候有時會要求媽媽不給我鋪褥子,而是直接睡光炕,早上起來,身上一片 炕席花兒的印子,摸上去鼓鼓楞楞的。 東北人睡大炕,一般不像南方人那樣有很嚴格的居室化劃分,全家人擠一鋪炕,甚 至客人來了也是擠一鋪炕,這種習俗,在南方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但東北人看來是很 正常的事。從炕頭排下來,老人、父母、兒孫,有著年齡輩份與主次之分。
現在城市里已經見不著炕的影子了,農村也因為生活都富裕起來了,也不再像過去
那樣全家擠一鋪炕了。
但東北的大炕,其實是寒冷氣候下一種極富聰明才智的創造,它還能存在多少年不 得而知,至少它曾養育了許許多多豪放、粗獷而心地純樸正直的無數東北人。 這就是東北大火炕,溫暖了一輩又一輩的東北人。叫人無法不留戀那往日的時光。
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房屋結構的創新,火炕的傳統格局也發生了變化。一般來說,可分為全面炕、萬字炕、對面炕、拐子炕、連二炕、順山炕等。對面炕是室內南北兩面都是炕,中間是過道。拐子炕是一個居室里搭一鋪炕,在炕稍順山墻再接出一段炕,形成拐角型炕。這種炕是為延長煙火在炕洞里的流程,以增加室溫。連二炕是一炕連串堂的兩個臥室,炕身長度增加一倍,怕熱量達不到,就在第二屋炕頭的炕墻下,掏一個小洞,冬天加柴火補充熱量。
火炕的搭建技術不可小視。若想搭好一鋪火炕,還真有一定學問。別看火炕小,它涉及到建筑結構、通風換氣、灶膛燃燒等方面的技術。它的外形與內涵都是有機聯系的。先說搭鍋臺吧!鍋臺高低,灶膛大小都要適宜。鍋臺低了,鍋底壓火,空氣不足,燃燒不好;鍋臺高了,火苗不能直接燎到鍋底,影響鍋的受熱量。灶膛喉嚨眼留得大小,關系到煙火流量和燃燒。再說搭炕,如果炕搭不好,鍋灶不好燒,不是“遠截柴火”就是“進燎煙”,倒風、冒煙是常犯的毛病。再不就是炕腳跟熱,炕沿邊不熱,炕頭熱,炕稍不熱,炕不能均勻受熱。據有經驗的搭炕師傅說,搭炕有兩個關鍵部位:一是炕頭分煙處,煙從灶膛喉嚨眼進到炕里時,在炕頭砌上擋煙墻,把煙分好,才能使炕面均勻受熱,是搭炕的關鍵技術所在;二是煙的出口處要處理好,要達到外來風不進入炕洞里,炕里的煙又能順暢地出去,不倒風、不燎煙,特別注意要在煙囪根中將擋風坑和擋風石修整好。過去,農村的煙囪設置是在室外,后由室外改為室內,在炕稍山墻角處順墻砌個通風孔,將房蓋掏個窟窿,安上陶瓷管,煙囪就成了。
如今,農村的住房條件大有改善,磚瓦房、玻璃窗,屋內亮堂堂。但是對傳統取暖火炕,還都保留著。但愿今后人們都住上暖氣樓,睡上席夢思床、鋼絲床時,不要忘記我們的祖先曾經是在地穴里和火炕上度過北方漫長歲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