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巧對留青史
清末“洋務大臣”張之洞(1837—1909年),字香濤,又字孝達,號壺公,又號無競居士,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同治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內閣學士等,后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等,是清代著名文人之一,初預朝政時為清流派人物,攻擊洋務派,后又大辦洋務,為后起的洋務派首領,曾捐款資助強學會,發表《勸學篇》,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口號,影響很大,后任軍機大臣,掌管學部,有《張文襄公全集》傳世。
張之洞少年時即非常聰明,才華出眾,加上他能專心攻讀,用功扎實,因而獲得了廣博的知識,有“才童”之稱。幼年在學館讀書時,有一次塾師想測驗一下他近來學業的進展情況,便出了一比頗有趣味的上聯讓他對。塾師所出的聯句是:
駝背桃樹倒開花,黃蜂仰采。
塾師的聯句出得既古怪,又別致,把“駝”、“倒”、“仰”三個動作聯成一體,真不好對。張之洞聞聽,十分喜愛這比有趣的出句,小腦筋立即異常活躍地思索起來。他想呀,想呀,想了好一會,便想出一比十分俏皮、詼諧的對句來,當即念給老師聽:
瘦腳蓮蓬歪結子,白鷺斜觀。①
①此聯故事,民間另有傳說稱,為清代“神童才子”周漁璜所對。
這比對句按照出句的嚴格要求,非常巧妙地運用了“瘦”、“歪”、“斜”3 個字,加上以“白鷺”對“黃蜂”,確實對得嚴絲合縫,特別難得。
由于塾師出句巧,張之洞答對妙,塾師出句詼諧風趣,張之洞對句俏皮幽默,因而受到塾師的一再稱贊。
相傳張之洞有一天偕同一位友人同游武昌黃鶴樓,友人眼觀黃鶴樓美妙的景色,但見洛陽橋上生野蕎,風吹野蕎翻波浪,但洛陽橋卻紋絲不動,遂有感而發,口占半聯:
洛陽橋,橋上蕎,風吹蕎動橋不動。
可謂觀察之細致入微,加上“蕎”、“橋”同音,又有兩個“橋”字頂針,有動有靜,巧妙傳神。
張之洞放眼眺望江對岸之晴川閣、鸚鵡洲之妙境,看到有人在鸚鵡洲下泛扁舟,水使扁舟順江而流,但鸚鵡洲卻巋然不動,觸景生情,脫口對道:
鸚鵡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未流。②
②與此聯相近或相似的對聯,民間傳說中不少。如傳某秀才過湖南大庸雙溪橋,觸景生情,吟出句道:雙溪橋,橋下生蕎,風吹蕎動橋不動。后因無法自對,只好向別人及過路人索對,不就,苦思多日,亦無以為對,慚愧而去。后秀才至一名叫“七甲坪”的地方,方才足對為:七甲坪,坪中長萍,水漫萍流坪未流。又傳舊時有兩秀才進京趕考,一路急行,休息時斗對解困。聯作:峰上栽楓,風吹楓動峰不動;路邊宿鷺,露落鷺驚路難驚。再一說稱清代“神童才子”李調元與人斗對,遇一高手,乃某知府家廚師。廚師出上聯:橋上曬樵,風吹樵動橋不動。李調元一時語塞,未能足對。一傳此聯作:洛陽橋,橋下蕎,風吹蕎動橋不動;鸚鵡洲,洲上舟,水推舟流洲未流。一傳作:貓伏墻角,風吹毛動貓未動;鷹立樹梢,月照影斜鷹不斜。另亦傳作:貓臥峁頭,風吹毛動貓不動;狐飲湖水,水淹胡濕狐未濕。
兩個“洲”字一次頂針,“舟”與“洲”同音,以巧對巧,堪稱妙絕。
清道光年間,9歲的張之洞被地方官舉薦為“神童”,進京應試?;实垡娝。驼f:“回家過3 年再來吧!”張之洞知道圣旨不可違,可又不愿就此放棄這絕好的機會,便繞著柱子轉了3個圈后站住不動了?;实鄄恢浪呛斡靡?,驚奇地問:“為何還不走啊?”張之洞說:“我已過了3年了!”皇帝這才看出他實在機敏過人,笑著說:“那好,我出個對子你對——
南皮縣文童九歲。
張之洞應聲而答:
北京城天子萬年。
皇帝見他對得十分工穩、恰切,特意賜給他一個頂子和一領藍衫。
在形式多樣、斑斕璀璨的各式對聯中,有一種獨具一格卻又別有情趣的對聯,名叫“無情對”,亦稱“無情搭”、“羊角搭”。即上下聯僅字面相對,其內容則互不相關,但實際上是貌似“無情”,實則“有緣”。據說這種對聯始創于明代李東陽(西涯),后承者中最有名的首推張之洞。
張之洞早歲登第,名滿都門,詩酒宴會無虛日。一天,他與友人王壬秋在北京陶然亭會飲。王壬秋也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之一,與張之洞是好朋友,正當他們放懷暢飲之際,張之洞忽然說:壬秋,我出半聯你對:
陶然亭。
“陶”是姓氏,“然”是虛字,“亭”是名詞,3 個字合起來是一個地名,要找到合適的地名來對,著實不易。不料王壬秋笑道:這有何難——
張之洞。③
③無情對是上下聯僅對字面,其內容絕不相關聯者。陶然亭為北京著名名勝,取意于白居易詩“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逐字分析此聯,“陶”為姓氏,“然”是虛字,“亭”為名詞。“張之洞”3 字雖為人名,但“張”為姓氏,“之”是虛詞,“洞”是名詞。另,人名對地名,當然“無情”。關于此聯來歷,民間另有一說稱,其時為張之洞出句:“陶然亭”,命作無情對。時李文甫說:“若要無情,除非閣下姓名。”
各字相對,名詞相對,以人名對地名,真是恰到好處。張之洞遠遠看見陶然亭那邊有人在開鑿水溝,眉頭一皺,又出半聯向王壬秋索句:開臭溝。
王壬秋立即答對道:張香濤。
正好把張之洞的號作為對句,名詞轉品巧用。至此,二人相對哈哈大笑。
另一位客人以自己作的一句詩:
樹已半尋休縱斧。④
④此聯的上聯,民間又傳作:樹已半枯休縱斧。又傳為當時張之洞在陶然亭飲酒,遇一無名老者要與他同飲。張之洞以此出句求對作難老者。老者以:果然一點不相干對之。張之洞聞句大悅,邀老者同飲。正品味間,老者又對以:蕭何三策定安劉,使張之洞佩服不已。
作出句,求對對句。張之洞對以:
果然一點不相干。
李慈銘則對以:
蕭何三策定安劉。⑤
⑤“何”、“定”二字已變成虛字,“策”字從名詞轉品為動詞,“劉”又可解作名詞指古代兵器,“安”字別解作疑問詞“怎么”講。
兩比對句雖然與出句對仗工整,且能各自通順成章,但聯中每一個詞依其本意,并不能兩兩相對。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正是“無情對”的獨特之處。在這一比出句、兩比對句中,“樹”、“果”、“蕭”皆為草木類;“已”、“然”、“何”皆轉品為虛字;“半”、“一”、“三”均為數字;“尋”、“點”、“策”本為量詞,此處則可轉義為動詞;“休”、“不”、“定”為虛字;“縱”、“相”、“安”亦作虛字解;而“斧”、“干”、“劉”則全是古代兵器名。只有這樣把上下聯中相對應的每一個字作一番“別解”,才能看出其內在的貌似“無情”實則“有緣”的特殊關系。
張之洞還就出句:欲解牢愁須縱酒。
對以:興觀群怨不如詩。⑥則更是絕妙的“無情對”對例。
⑥此聯尤工。“解”、“觀”皆《周易》之卦名;“愁”、“怨”皆從心部;最妙者是“牢”下從“牛”,“群”旁從“羊”,更覺想入非非,充分體現了漢語的形式美與音樂美。
張之洞與李鴻章、劉坤一意見參差,張之洞派人送書信誚讓李鴻章。李鴻章看罷書信,告訴身邊的人說:香濤做官數十年,猶是書生之見也!
意思是說張之洞雖當了幾十年的官,但仍不諳大局,書生氣十足。
張之洞聞知此事后,勃然大怒道:少荃議和兩三次,遂以前輩自居乎?
此事傳播開去后,時人視之為“天然對句”,久傳不衰。
19世紀末,英、德、俄、美、意、奧、日等8個帝國主義國家,聯合組成“八國聯軍”,對我國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先后占領了天津和北京,火燒“萬國之園”圓明園。
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毫無抵抗能力,急忙屈膝求和。一次,清政府的一個代表團與八國聯軍“議和”會議開始之前,有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代表,自稱“中國通”,想借機進一步辱我中華,炫耀自己的才能。他起身離席,陰陽怪氣地對清政府的代表說:“聽說你們中國有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名叫對聯,要求詞語對稱,音調協調,嚴密工整。現在我出半聯,看你們能否對出!”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代表聞言,齊聲叫好,極力為他捧場。他見有人助威,洋洋得意,故弄玄虛地環顧四周,然后說:“我這出句是:琵琶琴瑟,王王在上,八大王單戈獨戰。你們對下聯吧! ”八國聯軍的代表們明白了他的意思,禁不住發出一陣狂笑,交口稱贊,并乜視著清政府的代表們。面對侵略者的挑釁,清政府的代表們有的在尷尬地苦笑,有的雖也憤憤不平,但卻無言以對。
忽然,當時任清政府代表秘書之職的張之洞霍然站起,兩眼圓睜,兩道目光猶如閃電般掃過全場,八國代表吃了一驚,會場頓時鴉雀無聲。頃刻,一個義正辭嚴的聲音震撼全場:“你們外國人能想出出句,我們中國人就能對出對句!”然后,張之洞一字一頓地對道:魑魅魍魎,鬼鬼犯邊,四小鬼合手擒拿! ⑦
⑦此聯又傳作: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獨戰;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即拿。另據《古今譚概》載,明代狀元唐皋以翰林出使某國,其國君出句難皋云: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唐皋對以: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使在場者駭服。張之洞與八國聯軍代表斗對揚國威的故事,民間又傳為中國代表團一隨員所為,惜未留下姓名。其所對之句與唐皋之對句、張之洞之對句均有異處。為: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想來是因為這種對聯極少見而有力,又從“八”字附會八國聯軍,各自據以再創造、再發揮,以致不曾在“四”字上注意照應了。到了“四人幫”猖獗時,有人巧用此聯之“四”字,抨擊諷刺“四人幫”。聯為: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心腸。另有民間傳說將此聯傳作: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獨戰;偽為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并拿。難度更大。關于此聯本事,民間另有二說。一說八國聯軍打進北京那年,日本軍隊里有一個叫什么“郎”的“中國通”,極為驕橫地揚言說中國人武的不行,文的也不行。他在城門上掛出白布,上書出句擺出擂臺,聲稱若3天之內對不出對句,全城人每過城門,都必須向它鞠躬,直到對上為止。面對這一挑戰,京城上下氣憤至極,但一連3 天居然無人對上。直到第四天早上,四面八方的人都朝城門跑去,原來夜間有人對出對句,足對了此聯。京城百姓無不拍手稱快。那個叫什么“郎”的日本人只好認輸,夾上撤下來的聯幅悄悄溜走了。聯作: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成戰;倭委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居邊,合手共拿。另一說則稱,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軍包圍了廣州城,有一個自稱“中國通”的英國軍官,出了半聯,聲言中國無人能對。他將出句寫在一匹黃絹上,綁在箭上射入廣州城中,并恐嚇說,24 小時之內無人對出,即下令血洗廣州。此絹被一位名叫張威的聰明少年拾到,當即足對了對句,全城軍民聞訊無不拍手叫好,便同樣用黃絹寫好,綁在箭上,射入英軍軍營。英軍頭目和那個“中國通”看罷對句,心驚膽寒,不敢打廣州了。聯為:琴瑟琵琶八大王,單戈督;魑魅魍魎四小鬼,合手圍拿。
面對這文字嚴密、詞鋒犀利的對句,挑釁者及其同類相顧愕然,瞠目結舌。
一聯智對,威懾群魔,使清政府代表揚眉吐氣,也為我中華爭光不少。挑釁者本來就沒有多少墨水,只好驚愕自嘆,再也不敢作聲了。
清朝同治年間,張之洞任兩江總督時,到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縣)微服私訪,遇見他的一個老同學,這個老同學見他穿著普通老百姓的衣服,有些詫異,忙問他是不是遇到什么挫折了。張之洞沒有正面回答老同學的提問,只說因事路過這里。
張之洞的這個老同學沒有當官,只在一個縉紳家里當私塾先生,他挽留張之洞在他的塾館里多住幾日,敘敘舊情。張之洞見他感情真摯,便同意了。
過了一天,松江知府辦壽,邀請地方官紳們去飲宴??N紳接到請柬,約私塾先生同去。私塾先生把這事告訴給張之洞,張之洞說他也愿去看看。于是,張之洞就以松江知府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第三層朋友的身份,前往赴宴去了。
如果張之洞以“兩江總督”的身份,去一個小小的松江知府家中做客,無疑要受到知府的特殊禮遇。可是,張之洞這次是“秘密出行”,知府既不認識他,更不知道他的到來。他去的目的是想一來考察考察這松江知府,二來給松江知府一個“突然襲擊”,借機在這里“一鳴驚人”。
前來為知府大人祝壽的賓客,既有官場上的同僚,也有地方上的幫閑文人,他們見面后互相寒暄,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整個廳堂里哄鬧聲不斷。只有張之洞和他的老同學被冷落在一旁。忽然,知府看見了張之洞和他的老同學,便問那位縉紳:“跟你來的是什么人?”縉紳也不認識張之洞,便回答說:“一個是我家的私塾先生,另一個是他的朋友。”知府一聽,很不高興,本想對縉紳發作,但見客人眾多,又想到今天是自己的“壽辰”,不便敗興,只向張之洞和私塾先生白了一眼,轉身走了。
待到華燈初上,宴會開始,知府高拱雙手,請諸位賓客入席。這時,張之洞毫不客氣,拉著老同學,搶步入堂,在首席上坐了下來。張之洞此舉,眾目睽睽,赴宴的人們,個個暗自驚訝,有的人推測說此人來頭可能不小,有的人估計他是知府的什么長輩,所以,大家都不好作聲,更不便干涉,只是看著知府,等待著事態的發展。知府這時雖然十分惱火,但當著這么多的客人,他又不好發脾氣,怕弄得不好,一來沖了自己的壽辰,二來也掃了眾人的興,鬧得個不歡而散。因而,他只好壓住心頭的火氣,走到張之洞面前,手指著桌上的一道松江名菜:鱸魚,用說話的口氣吟出半聯:
鱸魚四腮,獨占松江一府。
張之洞知道,知府的這比出句是以“鱸魚”自比,說明他是松江一帶的“土皇帝”,你又有什么資格來搶占首席?一副兇殘暴戾、弱肉強食的封建官僚自畫像躍然紙上。他把張之洞比作可食的魚蝦,不無威脅地恫嚇張之洞這個“不速之客”。只見張之洞不慌不忙地站起身來,抓起桌上的一支筷子,指了指桌上的另一道名菜——螃蟹,語帶譏刺地對道:
螃蟹八足,橫行天下九州。⑧
⑧關于此聯故事,民間另有一說,稱明代嘉靖年間一御史微服私訪松江府,妙對松江知府出句。
在場的各位賓客,聽他兩人言來語去,互不買賬,既感到巧妙有趣,卻又不大明白其中含義,便交頭接耳一齊嘀咕起來。松江知府是個機靈人,一聽對句“味道”不對,心想:“此人有些來頭”。便向張之洞說了聲“領教了!”遂迅速走到私塾先生身邊,向他打聽來人的姓名。當他得知是兩江總督到來時,不禁大驚失色,趕忙跪倒在張之洞腳邊,連稱“卑職有眼無珠,該死,該死! ”
這副妙對,除了風趣、自然、巧妙、語意雙關,還含有更深刻的自然科學特別是海洋生物學知識在其中。
松江鱸魚,別名“四腮魚”,是沿海淺水底層的肉食性魚類。我國渤海近岸以至福建廈門均產此魚。進入內陸水系者尤以上海松江縣最為著名,故名松江鱸魚。此魚個體雖不大,但肉味鮮美,尤以肝臟和頰部的肉塊最腴美。它與黃河鯉、松花江的鮭魚以及興凱湖的白魚合稱中國“四大名魚”,向來受詩人雅士的頌揚,視為宴席珍品。此魚腮膜上有兩道橙紅色的斜條,恰如四片鰓葉外露,故有“四鰓鱸”之稱。鱸魚以蝦為主要食料,這就難怪松江知府要以鱸魚自比了。螃蟹則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動物,其肉味鮮美異常,堪稱“水產之冠”。尤其是雌蟹的卵黃,是一種味美、營養價值極高、古今中外食客都喜歡的肉食品。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有“蟹螯即金渡,糟丘即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之句。而宋代詩人徐似道則將螃蟹、廬山、秋菊并稱“三絕”,且留詩云“不食螃蟹辜負腹”??梢姡怨乓詠?,螃蟹就已成為風雅之士的席上佳肴。當然,作為“橫行天下九州”的張之洞,決不會取意螃蟹席上佳肴、供人食用這一屬性,他遣用“橫行”二字,就足以說明他以螃蟹自比的全部含義。
一般動物行動起來,總是以頭部為中心向前或向后,但螃蟹卻與眾不同,它在地上移動,主要是靠它的四對步足。這四對步足的關節不能任意活動,只能向下彎曲,當螃蟹爬行時,是先用幾個步足抓住地面,再用另外幾個步足抵在地上直伸起來,推送身體沿步足生長的方向前進。顯然,這種運動方式只能向左或向右,而無法向前或向后。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光橫行怎么行呢?在很多情況下還非得改變前進方向不可,否則一旦碰上障礙物或遭遇上敵害,就束手無策了。怎么辦呢? 多虧螃蟹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它的步足生長得有長有短,只要用力不等,就可以改變方向。如果你在蟹池邊注意觀察,定能看到不少斜著爬行的螃蟹,它們正在試圖轉向呢!螃蟹“橫行天下九州”是不是一種浪漫主義的夸張說法呢?其實并非夸張。螃蟹在江河、湖泊中生長兩秋齡之后,性腺逐漸成熟。當秋末冬初之際,它們便成群結隊地向通海的河川移動,順流而下,到大海和淡水混合的河口中交配產卵,這樣就形成了螃蟹的生殖洄游。海水是螃蟹交配產卵的必要條件,性成熟的螃蟹,一經接觸海水環境,就會出現交配現象。這也是螃蟹不辭辛苦千里迢迢來河口淺海進行繁殖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淡水中,偶爾也出現交配現象,但交配之后不能產卵。螃蟹的受精卵逐漸發育成幼蟹,伴隨著多次蛻皮變態而成為蟹苗。蟹苗移動的方向是從淺海向江河、湖泊上溯,去尋找適宜生長的自然環境。就長江流域的螃蟹而言,身強力壯的可以從淡海爬到三峽,涉越數省,大有橫行萬里之慨。至于張之洞所處的時代,人們是否了解螃蟹洄游這一生活習性,則無從考察了,但他的對句卻揭示了這一科學內容。螃蟹為雜食性動物,但偏愛食魚、蝦、螺、蚌、蠕蟲、昆蟲及其幼蟲,有時也攻擊蛙和蝌蚪,并殘害同類,對動物的尸體則特別感興趣,往往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對同伴的尸體饞食起來居然也毫無愧意。倘若看到同伴受傷,它不但不救,反而殘忍地置之死地,美餐一頓。要是遇上剛剛蛻皮的軟殼蟹,它更是趁機大吃一通。在食物匱乏時,饑餓至極的抱卵蟹竟然自取腹部的卵來充饑。由此可見,螃蟹的兇殘較之松江鱸魚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張之洞自比螃蟹,較之鱸魚,可謂大矣!自然界中也有很大的蟹,一只體重可達7 公斤之多。這種蟹名叫“賊蟹”,是螃蟹中最大的一種,生長在印度洋的圣誕島附近。它不但體重大,而且力氣大,常常爬上椰子樹偷取椰子,用它那銳利有力的大螯破而食之。因此,當地人稱之為“椰蟹”。一副妙聯,描繪出螃蟹和松江鱸魚兩種“橫行霸道”的動物的生活習性及特征,也同時揭示了封建社會大魚吃小魚、人吃人和弱肉強食的社會本質。1867年, 張之洞任湖北學政時,二次游覽中國“四大名樓”之一黃鶴樓,回想早歲放懷游覽的往事,揮毫為黃鶴樓撰書一聯云:
江漢美中興,愿諸君努力匡時,莫但賞樓頭風月;
軒訪文獻 ,記早歲放懷游覽,曾飽看春暮煙花。
1889 年,張之洞52 歲,任湖廣總督,三登黃鶴樓,又題一聯:
昔賢整頓乾坤,締造皆由江漢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亞歐遙。
湖廣總督是軍政長官,比之“學政”身份,當然要顯赫多了,因而此聯口氣較前一聯也就大得多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873 年,張之洞游湖南屈原湘妃祠,寫下了一副長達406字的長聯,成為迄今所知張之洞所撰對聯中最長的一副,也是古今長聯中非常有名的一副。聯曰:
九派匯君山,剛才向漢沔蕩胸,滄浪濯足,直浪滾滾,奔騰到,星沉龕赭,潮射錢塘。亂入??陂g,把眼界洗寬,無邊空闊。只見那廟喚鷓鴣,落花滿地;洲凌鸚鵡,芳草連天。只見那峰回鴻雁,智鳥驚寒;湖泛鴛鴦,文禽戢翼。恰點染得翠靄蒼煙,絳霞綠樹。敞開著萬頃水光。有幾多奇奇幻幻,淡淡濃濃,鋪成畫景。焉知他是霧鎖吳檣,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漁。一個個頭頂竹蓑笠,浮巨艇南來。嘆當日靳尚何奸,張儀何詐,懷王何,宋玉何悲,賈生何太息!至今破百里濁浪洪濤,同讀招魂呼屈子;
三終聆帝樂,縱親覓伶倫截管,茶援敲鐘,音響,隨引出,潭作龍吟,孔雀鼉吼。靜坐波心里,將耳根灌澈,別樣清虛。試聽這仙源漁濯,歌散桃林;楚客洞簫,蘆葉含悲;試聽這岳陽鐵笛,曲折柳枝,俞伯瑤琴,絲引桐柏。又增添些帆風櫓雨,荻露葭霜。湊和了千秋韻事,偏如此淋淋漓漓,洋洋灑灑,惹動詩情。也任你說拳椎黃鶴,也任你說盤貯青螺,也任你說艷摘澧蘭,說香分沅芷。幾聲聲手撥銅琵琶,唱大江東去。憶此祠神堯阿父,傲朱阿兄,監明阿弟,宵燭阿女,顆首阿小姑。亙古望卅六灣白云日,還思鼓瑟吊湘靈。⑨
⑨張之洞題屈原湘妃祠聯,許多本子上都缺16 字,有的缺14 字。因此聯只是一篇手稿,從未刻寫懸掛過,加之傳抄人多,殘佚16 字。中國楹聯學會的專家們根據史樹青先生的北岳山房主人《對聯雜錄》及彭作禎《藎篋集》藏本予以補足及校正。
作者在聯中批奸指,呼屈子、吊湘靈。上聯吊屈原,一路寫景;下聯吊湘妃,一路寫古樂。洋洋灑灑400 余言,層次分明,描敘錯落有致,用典而不穿鑿,抒情、寫景、敘事融為一體,自然渾成。全聯以4 字句為主,多用排比,文氣磅礴,又兼用3 字或4 字的領句,使全聯文字活潑跳脫。尤其是上、下聯末兩句既歸結到題旨,又突然以長句分別收尾,更顯得意蘊渾厚,不同凡響。上聯主要是通過看和問,下聯主要是通過聽和憶,構成全聯的主要構思,又加以旁征博引的鋪敘和烘托,使全聯內容緊湊,詞語雋永,自然貼切,耐人尋味。歷代為屈原祠題聯甚多,但均不如張之洞此聯縱橫捭闔,博大精深。
不僅張之洞幼時聰慧,長成后成為我國清代著名的“神童才子”,就連他的兒子張權也是個智力開發較早的孩子,亦有“神童”之稱,故他父子二人被稱為“父子神童”。
相傳張權8歲時,有客人來其家,見張權聰穎、活潑、可愛,即以我國歷代科舉制度為題,出句命其對。出句為:鼎甲一二三。
舊時科舉,殿試所取一甲之前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亦稱“鼎甲”。張權當時雖然只有8歲,聽罷出句,猛然看見書案上放著古書《尚書》,便以此為題,脫口對以:盤庚上中下。⑩
⑩此聯絲絲入扣,渾然天成。假如其時張之洞之子正在讀《尚書》,并已讀過《盤庚》篇,而客人又有心以“鼎甲”出句討個吉祥口彩,張之洞之子信手拈來用以為對,亦未可知。另據《對聯話》載,朱保幼時遇客鄒某出句:“盤庚”,并告以書名令屬對,朱乃應聲對以:“管子”。亦極工穎,與此聯有異曲同工之妙。
《盤庚》是收入《尚書》中的一篇文章,分上、中、下3 篇,是商代國君盤庚的一份“告同胞書”,內容是動員臣下渡河南遷,去殷這個地方建都。
年僅8 歲的張權,答對如此迅速,而且字字穩切,使得客人驚呼:“8歲小兒,文思泉涌,令人稱奇!真是個了不得的孩子!”仔細品味,這副妙對除對仗非常嚴謹外,還另有一番趣味。“上中下”對“一二三”是一種機敏的變化;以食具“盤”對重器“鼎”,兩者皆為器皿;“庚”和“甲”都屬十天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