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標記批注?鳥語花香香書館歡迎您
歷代篆刻家印論節譯
印刻得深,要像蜻蜓點水那樣輕松自如;印刻得淺,要像蝴蝶穿花那樣沉著從容。刻粗壯豪放一路的印,必須有長鯨飲于大海一般的宏大氣勢,又要挺秀精純而不臃腫,要像綿里藏針一樣揉中含剛;刻細勁秀逸一路的印,則必須像仕女漫步于春景,情態動人,又須俊秀爽利而不支離破碎,以至模糊泯滅,要像初春高樹上垂下的柳絲一樣勁健柔美,飄逸多姿;刻筆畫的相承連接處,須趁勢迅速,猶如彈丸脫手飛出;刻點綴處須輕盈灑脫,猶如落花著于水面;刻轉折處須圓轉靈活,猶如順風飄蕩之鴻毛;刻斷絕處須似斷還續,猶如貫天長虹,氣勢通達;落手下刀大膽入石,猶如壯士舞劍,取勢強勁;刻收筆處須謹慎小心,猶如美女拈針,精細入微。
文彭《刀法論》
何震(雪漁)說:(治印與作戰打仗很想象)下筆要像安營扎寨一樣,考慮到形式位置;審視入印的字,要像審視敵情一樣慎重細致;篆字的調配變化,要像營壘分布一樣講究聯系呼應;面臨刻石湊刀,要像臨陣作戰一樣精神飽滿,信心百倍。然后把自己對全印的構思、意圖作為統帥全局的主將。把執刀的手指作為勇猛精進的士卒,把全身的坐落位置作為占據著的險要地勢,把學識、文才作為全軍必備的糧餉,把內容精深的印文作為護衛裝扮將士威儀的戰衣,把筆墨的功力作為弓箭,把刀法的運用作為箭戟,把布局的經營安排作為對戰局的運籌指揮,把文字的調整配合作為軍事上的靈活變動,把風神骨力作為堅固的守御,把筆端刀際的鋒芒作為攻擊和進伐,把得到篆刻藝術的精髓作為凱旋,把獲得藝術知音的欣賞理解為嘉獎和立功。
(轉譯自孔云白《篆刻入門》)
印章的佳作分神品、妙品、能品三類。下刀的輕重合于法度,筆畫的屈伸變化顯示神采,筆畫未及而能傳達出印文的精神,師法傳統不是追求形態上的相似而能再現其神情意趣,是印中的神品。用筆婉轉流暢得其情趣,疏密安排天真自然不受約束,印文筆畫增減合于文字學的規范,偏旁結構的挪位容讓相互依顧,刻印不加雕琢做作,是印中的妙品。印式的方圓、長短、大小符合印的傳統體制,印文筆畫的繁復、簡略、增省得當,沒有接替松散、局促的失誤,清雅平正而無故做作歪斜的弊病是印中的能品。
甘yang 《印章集說》(轉譯自孔云白《篆刻入門》)
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簡釋:秦漢古印最能在印文中表現書法的筆情墨趣,到到了今天,時俗之輩治印,卻不探求書法淵源,筆墨之趣全無,僅僅是以刀刻石而已。)
(轉引自趙之謙《趙之謙印譜》“鉅鹿魏氏”邊款跋語)
吳昌碩認為:學習刻印的先決條件在于精通書法,特別是篆書。因為刻印和書法是共通的,有著極密切的關系。作書運筆于刻印奏刀技法基本上相同,善于運筆的人使起刻刀來也容易得心應手;寫字講究章法,刻印亦然,故熟習了字體章法,移用到印章上去,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他從多年的藝術實踐中深切體會到這一點,遇到后輩向他請教治印的要訣時,他總是以此諄諄勖勉,希望他們多從這方面努力下工夫。
他刻印及重章法。他說:“一方印章猶如一個人體,肢體軀干必須配置得當,全身血脈精氣尤應貫通無阻,否則就易陷于畸形呆滯,甚至半身不遂。”又說“刻印猶如造屋,在奏刀之前,必然做到全屋在胸,預先打好完整的圖樣。何處開門,何處啟窗,應當一一作最恰當的布置,達到無可移易的境地,才可以動手建造,否則傾欹草率,顧此失彼,就難以結構成完美無疵的房屋。”
轉引自吳東邁《吳昌碩》
讓翁(吳熙載)書畫下筆謹嚴,風韻攜永高古,難以測度,能遵循前人的規范卻不被他們的形式所束縛,能放逸自在不超越前人的法度,說到他的篆刻也是像他的書畫一樣。讓翁平生固然欽佩鄧完白(石如),而對秦漢璽印也有極深的研究,所以刀法圓轉流暢,沒有纖弱枝蔓的習氣,卻有豪邁的氣勢,能質樸而不呆板。我曾對人說,學習鄧石如不如取法吳熙載,就是這個道理。我對篆刻有特殊的愛好已經有了不少年,不究派別,不計工拙,越略地知道這門藝術的真趣,稍稍探究其源流變化,而使堅信秦漢時代的鑄印、鑿印,渾樸古穆和深厚古雅怒容易達到,對吳熙載的印作,我的話可以相信了。
(摘自吳昌碩《〈吳讓之印存〉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