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公,名和,是衛國國君,在傳統儒家典籍中地位極高。
《國語·楚語》記載:衛武公九十五歲時,還告誡國人,說:"從卿士到大夫、士人,只要在朝中,不要嫌棄我老邁,必須恭敬從事,早晚幫助告誡我。哪怕聽到一兩句諫言,一定得記住,轉達給我,來訓導我。"因此,衛武公在車上有勇士的規諫,在朝廷則有法典,在幾案旁有誦訓官進諫,在寢室有近侍的箴言,處理政務有瞽史的引導,日常有樂師的誦詩。衛武公還不停反省,寫下"抑"這首詩來自我警戒。衛武公去世后,人們都稱他為睿圣武公。
《左傳》記載: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訪問魯國,請求觀賞周樂。當樂工唱起"邶風"、"墉風"、"衛風"時,季札不由自主地贊嘆道:"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
在楚人眼里,衛武公堪稱"睿圣";在吳人眼里,衛武公"美哉,淵乎",可見春秋時衛武公在士人心目中有多么高大!
然而,在著名的《史記》中,衛武公的形象卻顯得極為平常:"四十二年,厘侯卒。太子共伯余立為君。共伯弟和有寵于厘侯,多予之賂;和以其賂賂士,以襲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厘侯羨(音延,指墓道)自殺。衛人因葬之厘侯旁,謚曰共伯,而立和為衛侯,是為武公。"
堪稱"睿圣"的衛武公,居然是弒君后篡位!太史公這一記載,對衛武公形象簡直就是顛覆性的!
不光是如此,《史記》接下來的記載還更加讓人生疑:"武公即位,修康叔之德,百姓合集。四十二年,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為公。五十五年,卒。"
按《史記》所說,公元前813年(周宣王十五年)衛武公篡位為君;執政四十二年時,犬戎滅西周,衛武公"佐周平戎","甚有功",被周平王封為公。犬戎人是平王政權的盟友,攻打犬戎就是與平王政權為敵,周平王怎么可能把衛武公"平戎"之舉視為功勞,還封他為"公"?
這不僅僅是猜測。
后來東周王室在提及東遷之事時,說"我之東遷,晉、鄭是依",絲毫不提及衛國,證實了衛武公所謂"佐周"之功并不確實。衛武公要真有"佐周平戎"之舉,那他也是幫周幽王,而不是周平王。
但問題是,衛武公真能夠"佐周平戎"嗎?
以地理位置而言,衛國居于洛陽平原之東。從衛國出發,經洛陽平原再穿越著名的"函谷"進入渭河平原,大約需要耗費40~60天的時間。(李豐《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犬戎滅西周,是一突發性事件。這么長的時間跋山涉水,等衛武公帶領軍隊到達渭河平原上時,黃花菜都涼了,他又怎么可能"佐周平戎"有功?
《史記》的記載,無疑在"睿圣"武公身上籠罩了一層厚厚的謎團。
說衛武公"佐周平戎",已經讓人疑竇重生。然而,史料中的另一條記載,卻是讓衛武公更加顯得神秘莫測。
《史記正義》在注解西周"共和執政"時,引《魯連子》云:"衛州共城縣本周共伯之國也。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王奔于彘,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共伯使諸侯奉王子靖為宣王,而共伯復歸國于衛也。"
按《魯連子》之說,"國人暴動"后的"共和執政",不是召、周二公聯合執政,而是諸侯推舉共伯和"行天子事"。而推翻周厲王而后又自立為王的"共伯和",竟然是衛國人,而且他的名字就叫"和"!共伯既然被諸侯奉立為王,當然不可能為異姓,應該就姓姬。衛國人名字叫姬和的,除了衛武公,還能有誰!
這太令人吃驚了--衛武公居然在"國人暴動"后篡奪了周厲王的王位?!
然而,且慢。
按現代學術界的考證,"共伯和"的身影,最早是出現在厲王元年的青銅器上(如《元年師兌簋銘文》)。這說明在周厲王剛登基時,"共伯和"就已經進入周王室為官了。即然入朝為官,那么此時"共伯和"業已成年,至少也有二十歲余歲。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爆發,"共伯和"篡位為王,這時他大約六十歲左右。"共伯和"六十余歲時篡位為王,執政十四年,年紀大約七十四歲。《史記·衛世家》記載,衛武公是在公元前813年篡位為君,公元前758年去世。也就是說,衛武公在公元前826年讓出王位后,到公元前813年又等到更加高壽的父親衛厘侯去世,殺死兄長共伯余,而最終繼承了衛國的君位;直到公元前758年,衛武公才去世,算來這時他至少已一百四十歲!如果西周滅亡時,他還"佐周平戎",那么衛武公不但長壽,而且在他百歲之后還帶兵征戰沙場--衛武公真神人也!
一百四十多歲的老壽星,有如此絢麗多彩的人生,史書中卻幾乎不見記載,這就讓人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不管如何,如果"共伯和"就是衛武公,那么眾多現代史學家們就得與兩千多年前的太史公打打擂臺了:是衛武公并非"共伯和",還是《史記·衛世家》的記載是胡編亂造?
對此,古人大多數人的選擇,是更相信太史公:"武公之立在共伯卒后,年歲又不相當,年表亦同,明《紀年》及《魯連子》非也。"(參見《史記正義》)
然而,到了現代,史學家們卻多認為是太史公錯了。
首先,公元前660年,衛國曾經被狄人滅國,連國君衛懿公都被狄人殺死,衛國史書還有多少能夠保存下來可想而知。因此,對于衛國史料,太史公能看到的是少之又少。
其次,史書中有關衛武公的記載雖少,但衛武公名號如此之響,他可不光是出現在史書中。《毛詩》對《詩經·大雅·抑》作序說:"《抑》,衛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毛詩》傳說為戰國時代魯國人毛亨、毛萇所傳,他們所作序說"衛武公刺厲王",證明衛武公在周厲王時已當上國君,他與周厲王是同一時代之人。
第三,《毛詩》為《詩經·墉風·柏舟》作序記載:"《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毛詩》序說"衛世子共伯早死",又與《史記》"衛武公迫使其兄自盡"之說相異。《柏舟》中有句"髧(音但)彼兩髦",《毛詩傳》釋義云:"髧兩髦之貌。髦者,發至眉,子事父母之飾。"在古代,父亡則脫左髦,母亡則脫右髦。共伯余死時,兩髦皆存,可見其父母都還在。這意味著共伯余是英年早逝,而不是《史記》所記載的被衛武公逼死。(《"共和行政"考索》童教英)
考之于《毛詩》,現代史學家們都認為《史記·衛世家》的記載錯謬之處太多,不可信。
正因為衛武公"好行仁義,諸侯賢之",衛武公才會在"國人暴動"之后被公推為王,"行天子事"。周厲王死后,衛武公又不貪戀王位,主動讓位于姬靖,退回衛國自居臣位,"逍遙得意于共山之首"。進而統治天下,退亦逍遙自得,所以衛武公才會被天下人推崇,尊為"睿圣"!
由此看來,衛武公當然不可能在西周末年"佐周平戎"有功,但成為"共伯和"代厲王為天子倒極可能為真!
如此神秘莫測的衛武公形象,你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