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隨著社會的變遷,在歷史當中有很多的戰役是比較經典的戰役,值得后人去研究。有些戰爭是不動一兵一卒,利用天然的地理條件和主帥的完美計謀,從而達到了兵不血刃的最佳效果。還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這些戰役能夠取得勝利流傳千古絕非是偶然,其中也夾雜著很多的因素。
比如先說一個兵力懸殊比較大,并且能夠以少勝多的戰爭。這場戰爭是三國時期決定北方戰局的重大戰役,它就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甲方是曹操,乙方是袁紹,曹操一方在官渡之戰當中投入的兵力只有8萬,而袁紹卻有80多萬,并且兵馬糧草十分充足。這場戰爭,如果是單純數字這一方面來看,袁紹是必勝無疑。
可是結果并非如此,在這場戰役當中比敵方要多出十倍兵力,且物資十分強大的袁紹一方居然會敗給了對手。這場戰爭讓很多人都大跌眼鏡,不過究根結底,人們可以總結到一個道理,那就是戰爭比的不僅僅是人力和物力,同時它也是比主帥雙方領導能力,這場戰爭輸的也就是領導者的能力。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場以少勝多的戰斗,這在歷史上有很大的影響。這場戰爭是遼金之間的戰爭。在宋代,大宋雖然經濟繁榮,但軍事實力遠不如北遼。所以在宋代,遼宋之間經常發生摩擦。
當時,遼國是強大的。即使在繁盛的宋朝和它之間的戰爭中,宋朝也無法得到任何代價。此時,作為北方的強人,自然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之抗衡。但在他的繁榮時期,他周圍的一個小部落變得越來越強大。
這個部落是女真族的萬巖部落。后來,他們發展到一定程度,能夠與遼國抗衡。這時,遼國皇帝已經開始意識到,他必須在未來消滅這個強大的敵人。當時,遼國皇帝是天祚皇帝。如果我們把它放在遼代過去的強盛時期,就可以集中力量把新崛起的女真人打壓回家鄉。
可惜的是天祚帝登基之時,國內已經出現了內亂。有一部分人是支持另一個王爺,遼國內部出現了兩大派系,在這種內部不能得到團結,而外部卻有強大敵人存在之時。遼帝做出了一個十分錯誤的決定,就是舉全國之兵力,御駕親征親自領軍攻打女真族。
這次戰爭,遼國出兵70萬,女真族出兵兩萬。很多人都不能相信,70萬居然會敗于兩萬人手中,更不能相信的是,兩萬人追著70萬人打,最終兩萬人還把這70萬人給屠殺掉了。這確實難以相信,但是當時的情況確實如此。天祚帝舉全國之力出兵之時,遼國皇室已經蠢蠢欲動在立新君,遼帝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再也無心打仗,只能班師回朝日夜兼程。可是這個時候,女真族人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在后面追殺70萬毫無防備的回巢軍隊,最終將他們一起殲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