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這個電視劇我們大家都看過,里面有一個類似諸葛亮的人物,叫姜子牙,劇中姜子牙的形象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有計謀,手拿趕神鞭,而且非常愛民,愛兵,這就是姜子牙的真實形象嗎?
不全是,其實姜子牙還有很多面是劇中沒有講的,今天我們講兩個故事來看一下姜子牙的另外兩面。
儒家經(jīng)典著作《尚書》中講了一個關(guān)于周武王和姜子牙的事情,從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出姜子牙的一面。
武王伐紂滅了商,然后建立了周朝,也就是西周,西周第一任天子就是周武王,建國以后,周武王知道自己的這個江山是靠這種暴力革命奪取的,紂王是自焚而死,沒有禪讓給武王,所以武王的這個天子等于說是硬搶來的。
武王心里就不是特別的踏實,他覺得我能夠靠這個暴力革命滅掉商,建立一個新國家,那么別人是不是也能用武力滅掉我周,再建一個其他國家呢?
帶著這種疑問他就找到姜子牙問:你說我這個江山能坐多久啊?
武王問的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姜子牙要是回答說能做100年,那武王肯定就會問:你憑什么說我能做100年呢?
這時候就體現(xiàn)了姜子牙的聰明,姜子牙沒有直接回答,而且姜子牙也明白周武王內(nèi)心里真正的在擔(dān)心什么,姜子牙就采用了一個拖延的政策,他就跟周武王說:江山能做多久,我們說了不算,上天說了才算,我這里有一份天書,天書里面寫的有周的江山能做多久,但是天書是不能夠輕易給人看的,你得先齋戒沐浴三天,然后咱們舉行開天書的儀式,我才能把這個天書請出來再給您看,到時候你一看就全明白了。
這就是姜子牙的聰明的地方,他自己不說,因為他自己說了武王也不一定能信,但是武王是天子,上天之子,所以虛構(gòu)了份天書,讓上天說,上天說的你周武王得信吧?
即使你內(nèi)心不信,但是上天說的,你周武王敢說不信?你敢反駁嗎?
這是拿上天來壓周武王,堵周武王的嘴,也算是給周武王吃個定心丸。
哈哈,這里你就看出姜子牙的狡猾了吧?
廣告期貨散戶必看,AI量化交易系統(tǒng)3分鐘K線圖走勢預(yù)測,小白都會炒期我們都知道這個世上哪有天書?所謂的天書就是姜子牙自己造的,但是當(dāng)時手頭又沒有,沒有提前預(yù)備,怎么辦呢?
所以姜子牙才故弄玄虛,說這個天書不能輕易示人,開天書要心誠,要齋戒沐浴三天,舉行儀式,才能開天書。這樣也就給自己留了時間,可以在三天內(nèi)來造這個天書。
周武王特別想知道這個答案,于是就按姜子牙說的沐浴齋戒三天,然后又舉行了一個開天書的儀式,這個時候姜子牙才把那卷天書取出來。
什么叫天書呢?古時候的人特別看重這個紅色,認(rèn)為紅色就是代表天的顏色,所以用紅色的字寫成的書就是天書。
那天書打開以后,上天說了什么呢?天書上說:天下如果得之于仁,再加上你以后行仁政,則江山可傳百代;江山得之不仁,但是行仁政,則江山可傳十代;但只要你不行仁政,則禍在當(dāng)代。
意思就是你施行仁政,江山可傳十代,百代,不施行仁政的話,一代你就完了。
仁政是儒家的學(xué)說主張,儒家認(rèn)為治理國家要靠行仁政,天書的意思就是勸武王行仁政,在全國推行仁愛。
周武王信了,而且非常重視,他把這個仁字做成了很多的小條,貼的滿屋子到處都是,提醒自己別忘了要行仁證。
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姜子牙的神仙預(yù)測能力嗎?沒有,他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一番,到底也沒有說周朝能傳多少代,但是他借機(jī)向武王建議了國家的施政方針,就是要施行仁政,而且武王采納了這個建議。
那周朝實際上傳了多少代呢?西周和東周加起來一共傳了37代,歷時80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
史書中還記載一個故事是講述姜子牙的手段的,我們來看一看。
西周建國之后,分封天下諸侯,那姜子牙被封到哪了呢?姜子牙被封到了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的一部分。
我們一直說中國古代是封建時代,什么是封建呢?就是封土建國,從夏、商開始,都是執(zhí)行天子分封諸侯制,也就是封建制,諸侯都是天子封的一國之君,比如姜子牙就是齊國的國君。
姜子牙到齊國之后,作為國君就要管理自己的國家,當(dāng)時的這個齊國里有一個人叫華士,在齊國是非常的有名,大家都認(rèn)為他是一個有賢能的人,但是這個人也比較孤傲,他不臣服于周天子,也不結(jié)交諸侯,就是說他不跟政府往來。
姜子牙也知道他有才能,就想任用他為齊國出力,畢竟建國初期,政府非常需要人才,這是其一,第二點就是華士這個人非常有名望,他如果能為政府效力,那么齊國的人民也會跟隨他,這樣有利于齊國的政治穩(wěn)定。
姜子牙派人請了他三次,華士就是不去。
姜子牙就怒了啊,整個商朝都讓我打下來了,你一個小小的華士竟然敢不聽我的號令,我姜子牙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的面子何在?
于是姜子牙就派人殺了他,沒錯,是殺了華士,沒有任何的罪名,直接弄死。姜子牙的這個事件是一種什么行為呢?
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還可以說姜子牙是愛民如子嗎?
這個事情還沒完,周天子聽說這件事,就派周公旦專門就這個事情來問姜子牙,周公旦是什么人呢?
周公旦其實就是接替姜子牙輔佐天子的人,他其實就是接替了姜子牙的權(quán)利,他還有一個身份,他是周武王的弟弟。
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周武王最信任的人是誰?還是他自家人,而且他分封的諸侯里面有很多都是姬姓貴族。
姜子牙只是殺了一個齊國國內(nèi)的人,但是周公旦竟然親自跑過來要問這個事情,要知道周公旦可是負(fù)責(zé)輔佐天子的,是和天子一起在鎬京的,鎬京在哪?在今天的西安,從西安到山東,距離有多遠(yuǎn)?就今天我們開個車從西安跑到山東也夠嗆,更何況在西周那個交通不發(fā)達(dá)的年代。周公旦千里迢迢跑到齊國,來責(zé)問姜子牙,為什么?
周公旦說:華士是齊國的一位高士,你為什么要殺了他?
周公旦來詢問姜子牙,明顯是帶有責(zé)備的意思,這是因為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的,姜子牙現(xiàn)在是齊國的國君,不再是周天子的人了,所以他看的是齊國國內(nèi)的事情,而周天子周公他們看的是整個中原、整個天下,天下初定,周天子若能夠吸引像華士這樣有名望有才能的人為其所用,是有利于幫助周王朝建立更加穩(wěn)固的政權(quán)的。
所以周公旦的意思是你不用華士,也可以把他推薦給我,不用非要殺他。
姜子牙雖然不輔佐周天子了,但他的威嚴(yán)還在,也很牛的,面對周公的質(zhì)問,他直接就給頂回去了,說:像華士這種不服從天子也不結(jié)交諸侯的人,他不可能和我成為朋友,也不可能成為我的臣子,這樣的人就是不怕我的人,如果我還表彰他的話,齊國的民眾就會效仿他,那我這個國君的位置就坐不穩(wěn)了,我殺了他,那么全國的民眾就都知道,不服從我姜子牙是什么樣的結(jié)果,全國的民眾就會聽從我姜子牙的號令。
這是姜子牙的原話,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出,姜子牙是從齊國的角度出發(fā)看華士這個事情,根本就不管你西周王朝如何如何,我先看我齊國能不能夠穩(wěn)定,殺華士,就是殺給齊國人看的,殺雞儆猴,齊國的民眾就都老實了。
周公旦也沒再說什么,畢竟姜子牙很牛,也惹不起,就回去給天子復(fù)命了。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姜子牙是一個非常有手段,而且也非常狠的人,為了自己的國君之位能坐穩(wěn),不惜背上殺賢的罵名,也要把華氏殺掉。
這個事件我們還可以分析一下,姜子牙是不是一定要殺死華士?
在西周的時候不止有一個齊國,周天子分封了大大小小幾百個諸侯,旁邊有很多的國家,齊國挨著有魯國,還有宋國蔡國等等。
姜子牙不一定非要殺華士,第一種解決辦法:把華士驅(qū)逐出齊國,驅(qū)逐到其他的國家去,那姜子牙為什么沒有驅(qū)逐華士呢?
很明顯華氏是真的有才,華士到其他國家,為其他國家效力,也有可能會把齊國的人民給拐帶跑,這樣不利于齊國的發(fā)展。
第二種解決方案:姜子牙還可以把華士推薦給周天子,但是他也沒有這樣做,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個時候姜子牙和周天子的蜜月期已經(jīng)過了,雙方已經(jīng)不那么信任了,從周公旦取代姜子牙輔佐周天子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周天子更信任自家人,搞的是家族企業(yè),于是姜子牙就被封在遙遠(yuǎn)的齊國,距離京都鎬京遠(yuǎn)的很。
所以姜子牙沒有把華士推薦給周天子,應(yīng)該是有他自己的私心的,姜子牙60歲的時候才被被周文王啟用,到這個時候年齡已經(jīng)非常大了,所以他也怕像華氏這樣的人,將來哪一天會對齊國不利,因為他要為自己的子孫做考慮,因為他的子孫未來都是齊國的國君。
這里再說個插曲,西周的都城為什么是鎬京?這是姜子牙的功勞。
姜子牙雖然不像電視劇中演的那么有神力,但是他對天下大勢看的非常清楚,他建議周武王把京城定都鎬京,也說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定都鎬京叫:天子守國門。意思是天子有責(zé)任守國門,后來就演變成了兩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都是大臣們總結(jié)出來的,意思是你當(dāng)國王不能白當(dāng),你要承擔(dān)自己的責(zé)任的。
鎬京就是國門,鎬京的西北兩個方向就是戎狄部落,不屬于周王朝的領(lǐng)土,而且一直騷擾中原,但是周武王天下初定時,武力很強(qiáng),定都鎬京能夠鎮(zhèn)住這些戎狄部落不敢犯邊。
當(dāng)然這是表面上的話,真實的原因是姜子牙看到周天子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戎狄部落,而是國內(nèi)的中原諸侯,所以姜子牙當(dāng)時勸說周王定都在鎬京,是為了遠(yuǎn)離中原諸侯,后來的事實也證明姜子牙的預(yù)測是對的,最終周朝是亡在中原諸侯的手中。
這是關(guān)于姜子牙的兩個故事,從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姜子牙是個多面人,而且非常的有手段,謀略深遠(yuǎn),這是必然的,試想如果姜子牙真的只懂得仁愛的話,他就不可能幫助武王滅了商朝,因為滅一個國家,那絕對是需要很多的手段的,歷史上有哪個成就大業(yè)的人是只有單純的仁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