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讓子彈飛》中,英雄人物帥氣地躲避子彈的鏡頭令人印象深刻,而現實當中是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的,因為在中國也就只有軍隊和警察和其他特殊人員可以配備槍支,用來維護治安,抵御侵略。可是古代是沒有那么發達的科技的,他們的遠程武器就是弓箭。不管是神話“后羿射日”還是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以及軍隊上戰場抗戰殺敵,無一不與弓箭有關。
除了弓箭之外,古人還利用自己的智慧制造出了比弓箭更具有殺傷力的弩箭。這也帶動了防護裝備的發展,使得后來的護具密度更大,也更加堅硬,打頭陣的士兵基本上都會配備級別最高的護甲以減少弩箭產生的危害。但是為了士兵活動方便,四肢這些地方都是沒有防護的,也就成了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但是這種程度的傷害再配合大夫的醫治,并不足以致死。
于是為了增加弓箭的殺傷力,便有了毒箭這一武器。《三國志》中記載,關羽不知道哪年上陣殺敵時中了毒箭,之后每逢下雨天,就感覺骨頭痛,找軍醫治療才知道是自己中了毒,而這毒屬于慢性毒藥。那么用劇毒制造毒箭不是更有殺傷力嗎?但這是不可行的,因為劇毒十分難提取,而且如果保存不好的話,搞不好會把自己毒死,這種風險大容易賠本的買賣有誰愿意干呢?
那為什么慢性毒的毒箭為什么也沒有在歷朝歷代大規模使用呢?因為見效慢,幾乎不會致死,而且制作工藝復雜,有毒藥甚至要連服數日才會有效。所以他們大都在箭頭上做文章,秦始皇墓中就出土過箭頭邊緣是鋸齒狀的弓箭,以加大物理傷害,讓中箭的人因創傷截肢或死亡來削弱敵軍勢力。
由于改良弓箭帶來的創傷比較大,若是再加上感染的話定是后果不堪設想。士兵常常利用這一點,在弓箭上經常會沾“金汁”,說白了就是屎尿。這樣中箭者傷口就會被感染,由于古代消毒水平達不到,很多時候中箭者會因感染得不到有效治療而死。這可比毒藥要猛的多了,而且“金汁”人人都有,用取也十分方便。除此之外有些士兵還會把弓箭插進土里,讓本來就本不怎么干凈箭頭再多沾點各種病菌,跟“金汁“是一個原理,以增大弓箭的殺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