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是人們日常飲食中不能缺少的一個角色,它的種類有很多,養生功效也不盡相同,比如黑豆能補腎、紅豆能養心。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這些豆有何妙用——
黑豆:補腎中醫認為,色黑者入腎,黑豆,性平,味甘澀,入肝、腎經,有補腎益肝、滋陰潤燥、止盜汗、黑發以及延年益壽的功效。
黑豆,也被人們稱為“腎之谷”,尤其善于治療腎虛陰虧和腎氣不足。譬如盜汗,多是腎陰不足、腎氣虛虧引起,日常吃點黑豆能調?,F代藥理研究發現,黑豆除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含量在35%以上)、卵磷脂、脂肪、黑色素及煙酸外,還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E含量是肉類的6~8倍,有降血脂、抗氧化、養顏美容的功效。黑豆的做法多樣,煮粥、打豆漿、煲湯,或直接煮水均可。養生推薦:“三黑粥”
做法:取黑米50克、黑豆20克,洗凈后浸泡一晚;熬粥時,再加15克黑芝麻一同熬煮;最后可按照個人口味,加入適量核桃仁、紅糖等調味。作用:滋陰補腎,補血益氣,補肝明目,美容益壽。
紅豆:養心養血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曾贊紅豆為“心之谷”。
中醫認為,紅豆有清心養血、消腫利濕、抵抗疲勞等作用,且對預防小便不利、脾虛水腫、腳氣癥、瘡癰腫痛、腮腺炎等也有一定功效。而現代研究發現,紅豆中含有的鐵、三萜皂苷也對血管很有好處,有利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是妥妥的“護心豆”。平時如有口渴、煩躁、精神不振等癥,煮點紅豆飯或是紅豆薏米水可以幫助緩解。紅豆煮開花Tips:將紅豆洗凈,加水沒過,再將其放入冰箱冷凍4個小時,最后把“冰凍紅豆”直接放鍋里加熱水煮,這樣就能很快煮開花了。
黃豆:健腦護血管黃豆富含優質蛋白質和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這些元素有助于增強腦血管的機能。另外,它還含有卵磷脂、豐富的維生素及其他礦物質,特別適合腦力勞動者。
大豆脂肪中含有85.5%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又以亞麻酸和亞油酸含量很多,它們可以降低人體內膽固醇,對中老年腦力勞動者預防和控制心腦血管疾病尤為有益。大豆吃法也很多,但最好的吃法是把它做成豆漿喝——除了膳食纖維含量稍有遜色(多存于豆渣中),豆漿基本能保留大豆的營養成分,還更便于吸收。
豆漿蛋白質含量高,熱量低,脂肪低,不含膽固醇,鈣質豐富。每天飲用25克大豆制成的250毫升豆漿,可減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豆漿還能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減少面部青春痘、暗瘡的發生,特別適合老人、小孩和女性飲用。
綠豆:清熱護肝冬天,很多人吃肉較多,稍不注意就容易“上火”,出現目赤腫痛、牙齦咽喉痛或鼻出血等癥狀。中醫認為,這是火情太猛,津液蒸發過度所致,而性寒涼、入胃經的綠豆,能把“火情”降下來。
綠豆有清熱解毒,去暑消水腫的作用,只要是身體里有“實火”,都可用綠豆,四季皆宜。綠豆本身也含有豐富的賴氨酸和氨酸,而這兩種營養素同冰糖結合就具有很高的食療價值,尤其是可防止因為肝火旺而引起的上火或者天氣炎熱而導致的中暑。養生小提醒:在服用溫補藥(如人參、黃芪、丁香、高良姜、肉桂、附子等)期間,不要吃綠豆,以免沖淡了藥物的溫性,降低藥效。
白扁豆:祛濕養脾胃人體內的濕氣,與脾功能失調關系最為密切。因為脾能運化水濕,若脾功能失調,運化水液的“功力”大不如前,則會導致水濕內停,人體濕氣自然越來越重。中醫認為,白扁豆味甘、性微溫,有健脾和胃、清暑化濕等功效,可緩解暑濕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癥。
更重要的是,常用白扁豆祛濕,還不易損傷脾胃,脾胃虛弱的人也可以常吃,再適合不過。Tips:白扁豆炒一下,藥效更好!《本草分經》里說,白扁豆“中和輕清,緩補”。白扁豆直接入藥,藥性不夠強勁,而如果簡單炒制一下,則可以加強它健脾祛濕的功效。炒制方法:將洗凈晾干的白扁豆放鍋里清炒,到顏色微黃、有些焦斑時即可,用的時候再把它搗碎。當然,如果覺得自行炒制比較麻煩,也可以直接前往藥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