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說,如果大家只是想解決我文章中提到的輔導作業修改作文(中英文都行),做出行規劃,平時幫忙寫一些單位的文檔等等這些,那是真的好用,誰用誰知道。但DeepSeek給到我的沖擊遠遠不止這些,我實在不想承認最近兩周的文章標題,有很多都是它給到我的靈感,比如昨天的文章《離婚500天后,章子怡開始“變臉”了》,這當中的500天就是我輸入文章大致主題,它自動跳出來的“關鍵詞”!雖然我常看娛樂八卦,要我一下子想到她離婚多久也實在有點難。而且AI工具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永遠不知疲倦,輸入一個問題,它就一直一直在認真的思考,認真地揣摩你的需求。讓我想到了一句很經典的話,“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戀”,只要給運行設備通著電,AI工具永遠不會疲倦……
當然,這只是針對我的工作而言,沖擊力確實是巨大的!去年我也寫過幾篇關于AI改變時代的文章,但其實那會兒我還是覺得AI要取代我的工作還不行。但直到今時今日,我是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我的腦子真沒它轉得快。
連政府都忍不住大贊AI的工作效率,要早早接入政務系統端口??未來很多崗位和專業被AI直接取代,那已經是必然的了。但有一點反常的是,除了大家先前想到的,新聞、廣告、市場營銷、翻譯等偏文科的專業,相當一部分理科類專業也會被AI取代。麥肯錫最新工作報告就預測:
“在2030年至2060年間將會有50%的現有職業被AI取代。“
“65%的小學生未來將從事目前尚未存在的職業。”
我們的教育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沿用過去的“既定模式”了。所以今天我就拿事實和大數據說話,跟大家聊聊,AI時代,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為孩子未來10年做哪些規劃。假如未來孩子想報“新聞學”,別說是張雪峰了,我也一定要打暈他。
清華大學取消了新聞學本科專業的錄取,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逐步將招生范圍限定在推免生和全日制學碩范圍內。
四川大學、湘潭大學等多所高校也以各種形式撤銷了廣電專業的本科招生。再加上AI寫作工具和自動化新聞生成技術的興起,新聞學未來的就業空間越來越小。
曾經風光無限,被視為創意孵化地的廣告業日子也不好過。
當年幾句 “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怕上火,喝王老吉”等等耳熟能詳的廣告養活了多少廣告人,無數成功的案例讓這一專業受到年輕學生和家長青睞。可現在,如果你擅用AI工具,只需要1分鐘,它就能乖乖幫你“吐出”100條slogan,還附贈10套視覺方案。老牌4A開始裁人,高校也陸續緊跟市場行情,迎來廣告學專業的大撤銷,就算是中山大學、山東大學 985名校的畢業生也越來越沒事市場。還有更多文科專業在全球范圍內以想象不到的速度迎來“倒閉寒潮”。韓國知名私立高校德成女子大學因為AI時代下教育環境的變化,今年開始不再招收法語、德語語言文學系學生。波士頓大學也將不再招收哲學、英語和歷史等十幾個人文和社會科學專業的博士生。這些消息真是讓人心塞,曾經讓人神往的專業已經開始要逐步退出舞臺中央了。既然AI對文科沖擊巨大,那是不是將來給孩子報志愿的時候無腦選計算機就可以心安了?
現在的AI工具,高效生成標準化代碼已經很成熟。在代碼審查、自動化測試、漏洞修復等方面也很有優勢,初級程序員和靠大量手動測試的工程師和運維人員的需求都將變少。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AI寫代碼比人類快,修BUG比人類穩,加班還不用給加班費,自然成為公司“降本增效”的救命稻草。當然目前AI主要影響的還是初級工程師的飯碗,不過千萬不要忽視AI的學習能力和進化速度,可媲美中級工程師的AI編程工具也將出現,它能獨立編寫復雜代碼,還能實現AI自身的迭代開發,強到可怕。還有很多看似有一定“技術屏障”的專業和職業也在逐步被AI“侵入”,如金融分析師、醫生……
金融業一直都是高大上的存在,但現在大量初級金融類工作用“AI+1、2名熟練工”的工作模式就能夠完美解決。高級金融分析師的工作也更深度地依賴AI工具,比如美國最新的GoldGPT能實時分析全球經濟數據,預測金價,給出更優質的分析交易投資策略。現在連AI醫生都上崗了。今年2月13日,北京兒童醫院13位兒科專家和AI醫生為一名8歲男孩合作完成了一場疑難病例多學科會診。這位AI醫生可擁有“300多位知名兒科專家的臨床經驗和專家們數十年的高質量病歷數據”。未來,還會有家庭型和社區型AI兒科醫生陸續“上崗”,之后給孩子看病,咱們家長有可能面對的是AI醫生,雖然會有一點不適應,但不可否認的是,AI看病的效率可是更高更快。AI替代那些簡單重復、高度結構化、數據化、程序化的工作已經勢不可擋。答案可能會超乎大家的預期,AI最先挑戰的是白領,藍領反而相對安全,這道理似乎跟裁員最先裁的是高管,留下的都是實實在在“干活”的一樣的道理。卡耐基梅隆大學移動機器人實驗室主任漢斯·莫拉維克提出過一個結論:計算機在智力測試或下跳棋中發揮出成人水平的表現是相對容易的,但很難讓它們在感知和移動方面具備1歲兒童的技能。比如,蛇年春晚機器人表演二人轉引來全網大笑,他們雖然不乏呆萌的反差感,但終歸是動作僵硬,面無表情,走路像80歲的老大爺踉踉蹌蹌,退場時像被人逮捕了一樣“押”下場。第一次看看還捧腹大笑,第二次看就缺乏新鮮感了,如果讓我選擇,還是更喜歡看那些動作絲滑、表情豐富幽默、互動活潑真實的真人表演。但這些機器人的表演已經是硬件、算法、協同控制等諸多尖端科技加持后的最佳效果了。
這恰恰說明那些人類與生俱來的肢體協同能力,是AI發展至今仍然難以攻克的高山。而人類引以為傲的思維認知和邏輯能力,AI卻能輕易模仿。Open AI曾對1016種職業做影響性測試并提出了職業“暴露率”的概念,它可以衡量訪問AI是否會能將完成任務所需的平均時間減少至少50%。最終的技術報告給出了34種沒有“暴露”的職業,除了運動員和體育競賽者之外,基本上都是一些強烈依賴動手實操、復雜環境適應、綜合感知反應的藍領工作,它們對靈活性要求很高,也很難被 “標準化”。沒想到吧,AI時代最穩定的除了編制,還有水電工、tony老師、捏腳師傅和顛勺大廚。AI的沖擊,恰恰讓教育回歸本質,不是灌輸知識獲得標準答案,而是喚醒孩子的內在潛能。與其焦慮未來“什么專業不會被淘汰”、“什么工作吃香”,不如教會他們在變化中抓住機遇,在挑戰中保持好奇。1、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底層可遷移能力。如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快速學習遷移能力、跨學科綜合分析思考能力,擁有動態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潛能。2、工具不會替代人,只會替代工具人。鼓勵并陪伴孩子主動擁抱新技術、新工具,培養“與AI合作”的人際協作能力,比如鼓勵他們從小學會用工具(如編程助手、AI繪圖)完成特定任務。后面我也會和大家分享讓孩子了解和運用AI的課。3.別忽視“非學科教育”。鼓勵孩子嘗試木工、烹飪、園藝,甚至修理家電,培養實踐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多帶孩子參與社會實踐,比如采訪、公益項目,鍛煉真實場景下的溝通能力,若孩子喜歡舞蹈、體育或手工等需要身體協調的特長,也要大力支持,這些或許能成為他們的最后的退路。大家也可以一起來評論區聊一聊,最近AI工具帶給自己的沖擊和思維、工作以及給娃未來規劃道路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