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媽說:
從小,當老師的爸爸陪我的時間更多,印象里媽媽不常在家,即便在家,也很少有讓我感受到愛和肯定的時刻,基本都是否定,然后又比較主觀,她說什么就必須是什么。直到現在,我有了OK,我媽依然是這樣,她總是很強迫癥地對我各種“挑剔”。就比如今天一早,我送OK去幼兒園,臨出門了,她說,你真不會打扮自己,整天就這么幾件衣服,也不曉得化妝一下。話是沒錯,但是一早好好的心情就這么給影響了。我說,媽,我回頭還要去復查耳朵,去醫院不用涂脂抹粉的。我怎么就生出了個這么不愛美的女兒,一點不像我,鬧,你看鞋子,和你的衣服一點不搭配……我實在聽不下去了,有點氣鼓鼓地說,那行吧,你說,我穿什么?怎么弄……
考慮到OK在,我還是意識到了,自己的態度有問題,只好帶著OK趕緊逃離現場。回來的路上和我的好友Cindy訴苦,她說,你說阿姨啊,我太了解,我很理解你,但最近有那么一刻我發現爸媽真的老了,內心還是涌上了好多復雜的情感。然后她丟給了我她剛寫完的這篇思考,看完我淚流滿面……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對爸媽都有一份發自心底的復雜情感,我們感恩她們但也不避諱平時產生的嫌隙。我們一邊享受著他們幫我們帶娃的便利,一邊又常常抱怨著父母過時的育兒方式。
真的建議大家讀一讀今天的文章,也許你會發現自己很久沒有這么深入地思考我們和爸媽的關系了。
文:Cindy
回國以后,父母幫我帶娃,我終于有了一些自己的時間,看了幾部電影,補了幾集漏掉的綜藝節目。我是《奇葩說》的老粉,新的一季出來終于有機會看,然后看到了《父母提出要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這一期,在沙發上淚崩。
建議大家都看一下這個5分鐘視頻,是節目里馬薇薇的闡述,看完你對父母,會多了解一些。
父母提出要去養老院,我要不要支持?現場觀眾投票時,是“支持”居多的(74%)。想來也沒什么問題啊,父母想去,做兒女的理應支持,何況養老院有朋友,有更好的看護,子女平時上班忙,也許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直到看到馬薇薇的闡述,心里一驚,醍醐灌頂。她說:
“我在北京,跟朋友合租一套房子。然后我爸媽來北京看我時候,不敢住我家。他們說,我家薇薇從小就不習慣跟別人一起住,如果這次我們住了她家,那其他人的父母來了也都會住她家,薇薇會被煩死的。我們不住她家,我們住酒店。”
“我相信我父母說這話的時候是真心的,但是這種真心,我難道就這么心安理得的受了嗎?我就這么覺得,坦然無愧嗎?”
“真心說出的不一定是真話,那是情話啊,你這個傻孩子。”
這與我的經歷不謀而合。
我住在威尼斯,每次父母來的時候,他們都要求住賓館,因為他們擔心,我的丈夫是西方人,怕他們的生活習慣會讓他不舒服。
我自然是反對的,家里明明有房間,為什么要住到賓館里去。可是他們還是堅持,不想給我惹麻煩。
最終,我沒有給他們訂賓館。他們不得不住在家里,我說你們要餓了,冰箱里有很多食物,熱了,自己開空調,就跟家里一樣。可是他們一直小心翼翼,沒有動過冰箱的食物,也沒有開過空調。
其實,我的丈夫是一個不難相處的人,他說,爸媽有什么需要就跟我說,我會特別高興他們提出要求。可是最終,我的父母為了給我減少麻煩,隱藏了自己的一切需要,他們甚至每天去超市,自己買了食物給我們。這就是“永遠為孩子考慮而忽略自己需要”的中國式父母。
我這才意識到,我的這個家,不是中國的那個家,永遠不會讓他們覺得有歸屬感。之前還想過讓他們來這里長住,一家人在一起,他們還可以和孫子一起共享天倫,現在發現,這不過是我一廂情愿的自私想法而已。
有人說,人老了,就是嘴硬的軟弱分子。
就像每次我從國外打電話回家,從來都報喜不報憂,我的父母也總是告訴我,他們過得很好,身體也無抱恙。
直到我這次回家,發現我媽在吃輔酶Q10(一種預防和治療心臟疾病的藥),我爸飯量從以前的兩碗減少到了一碗,我忽然意識到,歲月從來沒有安然靜好,它殘酷而無情,正偷偷地讓人一點一點衰敗下去。
我的父親是大學教授,在我眼里他就是權威,一直是無比強大無堅不摧的存在。直到最近發生的一件小事,讓我特別心疼。
他帶寶寶睡覺,給寶寶開了空調,過了一陣我進房間,發現房間溫度有點冷,看了看遙控器上的溫度,只有24度。我隨口對我爸說,你怎么不看清楚溫度,打太低了寶寶睡覺會凍著。
我爸特別嘴硬地說了一句,我看得清嗎?
我這才意識到,他的老花眼鏡已經換了好幾副了。
可是打那以后,每次我爸給娃開空調,都要一再問我,看看遙控器上的溫度,是不是太低?娃會不會凍著?
我特別害怕承認他們老了。
尤其是有了娃以后,你意識到自己變成了父母曾經的角色,經歷過徹夜給娃喂奶,為娃生病擔驚受怕,才體會到父母曾是怎樣對我們操碎了心。
現在我回國了,他們理所當然地接過了一半帶娃的任務。我媽腰不好,平時幾斤菜都拎不動,二十幾斤的孫子卻抱得高興。
我以為她是真的高興。直到我看她貼了傷痛貼又戴了腰托。
我說媽,你腰不好就不要抱他了。
我媽說,他要外婆抱呀。
我說媽,你去繼續學你的電子琴呀,你不是學得很好嗎?
我媽說,寶寶在我哪有時間去學琴?
忽然想到前幾天散步時我媽和隔壁一個老阿姨的對話,阿姨無奈地說,她就要去另一個城市了,她家老大的媳婦生了二胎,要去老大那兒帶孩子。老二的這個娃,讓丈母娘來頂會兒班。
看著這些老人,辛苦了一輩子,還不得不舍棄自己本來可以輕松自在的生活,像候鳥一樣遷徙在不同的城市,為自己子女的孩子一次次奔波付出,我心里覺得不是滋味。
這一組攝影很有意思,你該問問你的父母,退休之后,也許他們還有未完成的夢想?
是她們真的愿意嗎?憑什么她們把自己所剩無幾的時間犧牲給你的孩子?當她們口里答應幫你帶娃,甚至給你帶二胎的時候,你是覺得感謝還是理所應當?
你有沒有想過,父母所說的愿意,也許,真的只是一句“情話”啊!
當然你可以說,很多老人,他們是真的享受帶娃的樂趣和被需要的快樂,他們希望兒孫滿堂,承歡膝下。
但你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式親情,有它特別微妙和敏感的部分。就如《奇葩說》里面黃執中的理性分析:我們東方的親情,不太習慣說實話,或跟子女溝通,我們會猜對方會想什么。
大概沒有哪個國家會像中國人一樣,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如此之深切,如此糾纏不清,又如此讓人痛心疾首。
我們一邊享受著父母帶娃的便利,一邊又常常抱怨著父母過時的育兒方式;一邊樂享著父母傾其心血購買的房子,一邊又總在躲避他們的熱情管控。
這的確,是太東方式的。在國外,沒有養兒防老的概念,子女也不會輕易把孩子交給老人來帶。
雖然西方老人也會羨慕我們的“共生式親情”,但他們絕對無法體會這其中的矛盾和沉重。
馬爾克斯說,父母是隔在我們跟死亡之間的簾子。只有當你的父母去世了,這個簾子被揭開,你才能直接看到死亡到底是什么。
我很難給我丈夫解釋“孝順”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因為我常常感到不能時時陪伴父母帶來的無限愧疚。而對于我丈夫來說,給父母最大的愛不應該是關心和了解父母的狀況和想法,尊重并支持他們按著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嗎?
也許等我們的孩子長大了,我們可以學會彼此坦誠和留有余地,在他們做有關父母的選擇時,不會過于沉重。
我們可以成為這樣的父母:
努力保持身體健康;與伴侶和諧相處;找到一項愛好;努力賺錢,可以選擇想要的退休生活,包括旅行和進好的養老院;認真地交幾個知心的朋友,可以老來相伴……
而現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我們只能懷著愧疚,盡自己努力,學會傾聽他們的聲音,滿足可能的最大需要。
OK媽最后叨一嘴:
今天的這篇文章有些沉重。因為親情和“生老病死”的話題,是人內心深處最脆弱也最害怕觸碰的部分。
但是我們仍把話題拿出來講,是希望你看過之后,可以在和父母的相處過程中多一些傾聽和理解,畢竟,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
哭過之后,可以多一些歡笑。
看完今天的分享,你們流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