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合同主要是指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以及違背公序良俗的合同,體現出法律對已經成立合同的否定性評價。作為最極端的合同效力狀態,合同無效直接導致當事人所合意追求的目的宣告終結,這與民法鼓勵交易、繁榮市場經濟的立法目的實際是相悖的,因此對于合同效力的認定應當謹慎正確,不能阻礙合法交易的后果。
司法實踐中,行為人或為了終止合同履行、或為了避免承擔違約責任,往往以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為由主張合同無效,這成為違約訴訟中限制違約請求權、阻礙消滅要件事實的重要手段。如果合同存在應該無效的情形,司法機關一般會主動確認合同無效,對合同效力的認定并不以當事人請求為前提。但值得注意的是,當事人可就合同是否存在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提出各自主張,將此作為爭議焦點交由司法機關審查,借此實現自身對于合同履行狀態或抗辯對方主張的期待。這就要求當事人對于合同無效的違法性認定標準作出正確理解和識別。筆者將根據法律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并結合對實踐案例的梳理,分析司法機關認定合同無效違法性的審查標準和規則。
一、法律規定及立法沿革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為原《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所規定的五種合同無效的情形之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1999〕19號,已廢止)第四條的規定,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為依據。后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法釋〔2009〕5號,已廢止)第十四條將“強制性規定”解釋為“效力性強制規定”。之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法發〔2009〕40號)第15條在已有“效力性強制規定”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管理性強制規定”,指出違反管理性強制規定的不當然導致合同無效。
現行法律規定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出于法典編纂體系化的考慮,《民法典》未在合同編中具體規定合同無效的法定情形,而是統一交由總則部分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章節進行規定,認定合同無效的裁判依據回歸至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制度,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法釋〔2020〕25號)第一條關于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情形的認定規定,其援引認定合同無效的依據即為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理解與適用》中的觀點,適用違反效力性強制規定無效規則,應當堅持“先確定是否存在強制性規定、再考察規范對象、最后進行法益衡量”的順序進行。
二、司法實踐區分標準
效力性強制規定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規明確規定違反該類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的規范,或者雖未明確規定違反之后將導致合同無效,但若使合同繼續有效將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規范。目前立法及司法解釋并無關于區分效力性強制規定與管理性強制規定的定義和標準,“準司法解釋”《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九民紀要》”)第30條對強制性規定的識別作出原則性規定,即考量強制性規定所保護的法益類型、違法行為的法律后果以及交易安全保護等因素的基礎上認定其性質進行區分。同時該條將“涉及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的、交易標的禁止買賣的、違反特許經營規定的、交易方式嚴重違法的、交易場所違法的規定”列舉為效力性強制規定,將“關于經營范圍、交易時間、交易數量等行政管理性質的強制性規定”列舉為管理性強制規定。由于《九民紀要》可作為人民法院在裁判文書“本院認為”部分具體分析法律適用理由時進行說理,前述規定可以作為司法實踐個案認定強制性規定作為參考和指引。司法實踐中對效力性強制規定的識別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量。
1. 法律法規已明確規定違反后導致合同無效的
該類規定顯而易見屬于效力性規定,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四條前兩款規定“與招標人存在利害關系可能影響招標公正性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參加投標;單位負責人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關系的不同單位,不得參加同一標段投標或者未劃分標段的同一招標項目投標”。由于該條第三款直接規定“違反前兩款規定的,相關投標均無效”,該條規定顯然屬于效力性強制規定。又如《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超出業務范圍管理權利人的權利的,由國務院著作權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其與使用者訂立的許可使用合同無效”亦屬此類。
2. 旨在處罰違反之行為且意在否定其民商法效力的
效力性規定以否定法律效力為目的,作用在于對違反者加以制裁,以遏制其行為,此類規范不僅旨在處罰違反之行為,而且意在否定其民商法上的效力。相反,管理性規定旨在管理和處罰違反規定的行為,以禁止其行為為目的,但并不否認該行為在民商法上的效力。如在珠海市盛鴻置業有限公司、珠海祥和置業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糾紛再審案件中【(2015)民抗字第14號】,最高人民法院在說理認定股東不得抽逃出資的規定不屬于效力性規定時指出:雖然公司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公司成立后,股東不得抽逃出資,但法律并未明確規定違反該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而是在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中規定了違反該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股東抽逃出資,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責任,但并不必然導致民事合同無效。
3. 立法目的涉及公共利益、市場秩序維護的
借助立法目的的解釋對強制性規范的性質進行判斷,如果相關規定不單純是管理問題,還涉及公共利益和市場秩序的維護,應認定為效力性強制規范。在大連順達房屋開發有限公司與瓦房店市泡崖鄉人民政府土地租賃合同糾紛再審案件【(2016)最高法民申1223號】中,最高人民法院就以強制性規定涉及公共利益為由認定屬于效力性規定,其裁判說理認為:判斷某項規定屬于效力性強制性規定還是管理性規定的根本在于違反該規定的行為是否嚴重侵害國家、集體和社會公共利益,是否需要國家權力對當事人意思自治行為予以干預。土地制度是我國的根本制度,保護森林關系到國家的根本利益,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改變林地用途,將會損害國家、集體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屬于效力性強制規定。在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分行、大連福美貴金屬貿易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二審案【(2020)最高法民終532號】中,最高人民法院認定:大連控股及其全資子公司福美公司擅自使用募集資金對長富瑞華公司債務提供擔保,未按前述《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及《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的規定經過股東大會決議同意,嚴重影響大連控股公司資產及股東利益,侵害其他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沖擊證券市場秩序,明顯違反法律規定。其將《證券法》“公司對公開發行股票所募集資金,必須按照招股說明書所列資金用途使用”之規定實質認定為效力性強制規定。
二、結論及建議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分別使用了“強制性規定”的表述,前半句中的“強制性規定”是作為判定合同無效的依據,所以該“強制性規定”即“效力性強制規定”。后半句中的“強制性規定”是指“管理性強制規定”,所謂的不導致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其后果一般是認定合同有效。雖然目前兩部《合同法司法解釋》已被廢止,但關于“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司法認定標準仍應根據法律法規的立法目的,從維護公共利益和市場秩序的角度出發進行識別。
律師提示當事人重視合同無效制度。在合同涉及違反強制性規定的情形下,準確識別強制性規定是否屬于效力性規定。進,可以合同無效為由對繼續履行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合同主張終止;退,可以合同無效情形下當事人不得行使違約請求權或者合同解除請求權為由抗辯對方主張。
律所簡介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是一家專業從事能源、環境及基礎設施領域法律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在杭州、北京、上海、廣州設有辦公室,并設有環境資源能源事業發展研究中心(ERE研究中心),聚焦碳中和領域的政策、技術、產品等研究,促進碳中和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為政府提供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咨詢,為企業提供綠色轉型的解決方案。
陽光時代為境內外能源、資源與環境項目提供“開發、建設、投融資、運營”全過程法律風險管控服務,服務遍及全國各地及歐美、中南亞、中東、非洲等60多個國家,涵蓋項目開發、工程建設、投資并購和爭議解決等多個領域,涉及新能源、石油天然氣、火電、核電、水電、生物質發電、抽水蓄能、垃圾發電等行業。其中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截止2020年超1億千瓦,投資總額超1萬億元;在礦產資源、水土氣固廢環保項目、海港碼頭、園區招商引資等基礎設施PPP領域也積累了豐富經驗。
陽光時代始終堅持“快速反應、審慎盡責、團隊合作”的核心價值觀,幫助客戶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法律風險最小化。
*版權聲明:本文為本公號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分享。其他媒體轉載,請清晰注明作者姓名及來源:微信公眾號“陽光時代法律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