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快生個孫子,試管嬰兒也沒關系。”
“申時喝水利膀胱,你的膀胱需要這個時候排水。”
聽不聽話,好像是大人用來衡量孩子的一個標準,只要沒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就成為了不聽話的孩子。
1
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在傳統教育里,孩子“哭”意味著不聽話和不懂事。所以那些聽話的孩子常常會把委屈憋在心里。
2
敢于day“No“
推特上,有一個媽媽分享了自己給孩子的一次教育。
在公園里,她的兒子當時正在玩手里變形金剛和卡車,這時有6個男孩圍了上來,他們提出讓兒子分享他的玩具。媽媽很快發現,兒子的抗拒意識很明顯,他把玩具緊緊抱在胸口,眼神頻頻看向她。
這個時候父母一般會怎么做呢?他們會對孩子說:“聽話,我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不要這么小氣,懂事點。”
但這位媽媽沒有這么做。她告訴孩子,他如果不愿意,就可以拒絕這些要求,“只要說不就好了”。
最后,孩子勇敢地用“不”拒絕了那些索要玩具的男孩。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分享是一種美德,但是他依然有說“不”的權力。
3
與其讓孩子聽話,不如父母多聽孩子說話
4
放開過度保護的雙手,讓孩子勇敢犯錯
經驗豐富的航海老人,好不容易把兒子拉扯大,他希望兒子繼承他的本領,于是他講了無數海上如何應對風浪的經驗。
可不幸的是,兒子第一次出海,風浪就吞噬了他。
老人悲傷不已。旁人一語驚醒:″你一直教他正確的經驗,有給他試錯的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