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閨蜜瀟瀟,發來一張群聊截圖。
小心翼翼地詢問我:
“我可以退掉你建的這幾個群聊嗎?”
我打開一看,都是一些拼團或收款的臨時性小群,無足輕重。
我回她:“當然可以啊。退吧。”
退完群之后,她跟我解釋道:
“沒有別的意思,只是群聊太多了,每天微信不停提示,挺煩躁的。”
她一口氣退掉了30個群聊,說想安靜點生活。
我表示理解。
晚上睡覺前,我刷到瀟瀟的一條朋友圈。
配圖是她養了很久的一盆麒麟掌,已經冒出新芽。
文字是:余生,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里。
我默默給她點了個贊。
你也“社交疲勞”了嗎?
什么時候,你也會感覺到自己的生活正在被微信消息、群聊占用?
大概是,生活中那些“一言不合就建群”的時刻吧。
一起下樓遛狗,想要分享自家狗狗的可愛日常,建個群;
聚個餐、參加個活動,拍了照,想要共享照片建個群;
買東西拼個團,上班拼個車,建個群;
甚至在補習班外等孩子下課的家長們,聊著聊著也能拉個群.......
主動的、被動的,有目的的,沒目的的。
莫名其妙手機里多了幾十個微信群聊,也多了一些名字都不知道的微信好友。
時間一長,群里多的是無意義的談論。
要么柴米油鹽,要么吹牛吵架,還有各式各樣的砍價鏈接。
仔細想來,這些東西和我有關嗎?對我有用嗎?
答案是否定的。
我有一個同事老周,就是一個熱衷于混入各大群聊的人。
總想著自己可以多加入一些圈子,多認識一些人脈。
他永遠都是每個群聊里話最多的那個,但過度的活躍,并沒有讓他收獲什么。
一天到晚,什么正事都沒干成,反而搞得自己身心疲憊。
網絡上有一句很火的話:
理想的有效社交是你有故事我有酒;可惜現在絕大部分無效社交都是你有垃圾我有桶。
與其,在群聊里漫無目的地侃大山,不如加上幾位你心儀的好友,一對一聊個酣暢。
與其,忍受無效信息充斥你的生活,不如干脆一點退出群聊,不勉強自己耗費精力。
與其,想著可以用社交去推銷自己,結交資源,不如靜下心來充實自己,變得更優秀。
就像顏如晶在《奇葩說》中所說:
“不合群只是表面上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
群聊也好,朋友圈也罷,信息爆炸的時代,喧囂的事情太多了,才更顯得寧靜的可貴。
如果你也“社交疲勞”了。
不如,做個學會獨處的人吧。
沉下心來和自己對話,將大部分的精力用來體驗真實的生活。
喬布斯說過:
不要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別人的生活里,你們的時間有限;不要生活在別人思考的結果里,被條條框框,束縛牽絆;不要讓他人的觀點發出來的噪音,淹沒你內心的呼喊。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喜歡獨處。
一直很喜歡歌手李健。
前幾年,他憑借節目《我是歌手》再度爆紅。
節目中,有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
當一同參賽的選手想找李健加個微信的時候,李健卻拿出來一款02年的諾基亞按鍵手機。
原來,他連微信都沒有申請,和外界溝通只靠電話和短信。
互聯網時代,多少人天天手機不離手,而他卻相反,常常兩三小時才看一次手機,回下短信。
對此,他說:
我想保護自己的時間,因為它能帶給你的好處終究小于他浪費的時間,現在的通訊工具會讓所有人的時間碎片化,當需要專注的時候都變得不可能了。
學會獨處的人,總是過得更加簡單、豐盈。
爆火之后,很多商演和廣告都找上了李健,但他卻拒絕了一切活動,躲到了國外,專心做音樂。
偶爾在機場遇見,他也是一身簡單的裝扮,手捧著一本書,靜靜閱讀。
曾有記者問李健,工作之余會做些什么。
李健的回答是,彈琴、看書、喝茶、運動、或者發呆。
(圖源微博@歌手李健)
任憑外界如何浮躁喧囂,他依舊保留自己獨處的時間,活得寵辱不驚,與世無爭。
從不張揚賣弄,卻自帶光芒和芬芳;
親切隨和不爭不搶,卻活得比誰都通透明白。
我想,每個人走向成熟的標志,都是學會清除內心雜念,在塵世中獨處。
這不是一種孤獨,而是一種成長。
作家蘇岑曾說:
“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里。若他們走進不了你內心,就只會把你生命攪擾得擁擠不堪。”
我有一個朋友,在社交上有自己的一套原則。
很有意思。
她的微信通訊錄里,只允許有100位好友。
多一位都不行。
只要添加一位新的好友,她就必須從舊的好友中,刪去一人。
所以,每次加好友的時候,她都需要仔細考慮,這個人的加入,值不值得刪去一個人。
這樣的“社交原則”看似苛刻,實則睿智。
篩掉的都是無關痛癢的“朋友”,留下的都是值得交心的好友,不用再應付那么多復雜的人際關系,縮小自己的圈子,凈化自己的心靈。
大浪淘沙,沉淀下來的,才是真朋友。
作家少文杰在《冒失咖啡》中說:
“人,不可能有很多朋友。所謂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種詩意的夸張,就是一種淺薄的自負。”
真正的聰明的人,會在人際關系上做減法。
要明白,不是每個圈子都得強融,不是所有人都要請到生命中來。
余生不長,愿我們都能做好自己,親疏隨緣,愛恨隨意。
用淡然的心境,面對復雜的塵世,自我慰藉,不卑不亢。
如此一生,方能不負時光,終獲平靜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