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 菜
文/劉歡歡
每去菜市場,那些一字排開碼得整整齊齊的各類菜蔬,新鮮欲滴如家里的親人迎接遠道而來的游子,讓人倍感親切。再看那些家庭主廚們,兩手提滿了裝了各種果蔬的袋子,卻依然步履輕盈地穿梭于各類菜攤討價還價,一種快意的滿足洋溢在他們的臉上。
“人生在世,無非‘吃穿’二字。”吃什么怎么吃,穿什么怎么穿,就成了人們最應該關心的話題,因為這個話題關系到人生在世生命力的持久與否和生活質量的高低。古人講陰陽,講順應自然,都是從人的生命力和生存質量出發的。
比如老祖宗的陰陽調和養生之道,就是將這種健康理念運用到實際當中,從飲食、經絡、運動、情志,甚至是日常的起居坐臥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日常養生之法,幫助大家內強正氣,外避邪氣,激發自愈力,提升免疫力,將邪氣拒之門外。
道家養生更將一年四季分為五季養生,中間要加上18天的長夏,或者叫苦夏。五季采用五色綠、紅、黃、白、黑色食物之象對應五行火木土金水、五臟肝心脾肺腎,養護身心健康。
順應自然,古人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說四季養生的飲食原則:“春吃芽、夏吃綠、秋吃果、冬吃根。”因為它對應人體四季養生的需要:“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所以一年四季進菜市場,買的菜也應該是順應時令的當季菜。
花紅柳綠的春天,我們在菜市場里可能更多地要買一些豆芽、豆苗、春韭、春筍、菠菜、芹菜,甚或買一些時令野菜:薺菜、蒲公英、香椿、洋槐花。當然最好的養生是春天的周末,天氣晴好三五好友一起去熟悉的山間野外去挑、采、扳、或者撅野菜。那樣的幸福和快樂,已經是更進一層生活的樂趣和質量了。
肝膽不順者,在春天用心調養,最能達到修復作用。春天多吃點酸味及綠色芽苗蔬菜,再加練氣,可以直接有效的調養調活肝臟,使我們的內外都達到平和,減少肝臟系統的疾病。
炎熱的夏天,人最容易困倦煩躁和悶熱不安,那么此時“清燥解熱”才是王道。所以夏天注意養心。撐著太陽傘或者帶著涼帽進入菜市場,那些應季的飽受陽光撫慰的黃瓜西紅柿、苦瓜絲瓜大冬瓜、豆角茄子馬鈴薯,都帶著陽光的味道和泥土的芳香等著廚娘廚師們帶他們回家,奉獻它們一生的愛。因為他們到嘴里的不只是美味,也是養心安神的好食材。當然時令的水果,北方的桃子、蘋果和西瓜,南方的香蕉都應該是夏季進入市場的選擇,因為它們同樣除煩止渴、清熱解暑,活血消積,清心明目。
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心的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所以夏季是心臟病的高發期,夏季更要注意心臟的養生保健。清朝才子沈復在《浮生六記》中“閑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的那種幸福,讓我們今天的人心生出多少妒意和向往啊、夏天養生的粥湯,包含了多少人間親情和愛意!夏天支起鍋,最好是砂鍋,鍋里先熬上去中藥店用心購得的茯苓、麥冬、竹葉等中藥,熬好倒掉渣,繼續放進去掉核的小棗、去掉心的蓮子、百合、柏子仁等等熬湯神器,火候到,我們也過上了沈復的幸福生活。當然中醫還講情志養生,所以夏季養生除了飲食就是精神調攝,保持自己愉快而穩定的情緒,不大喜大悲。古人說心靜人自涼,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意念控制自己的心,寧靜以致遠。
秋風送爽,秋風送走了炎熱,但帶不走干燥,中醫認為肺“喜潤而惡燥”,最易受燥邪傷害。所以秋季養生在肺。此時進入菜市場,除了夏天常買的黃瓜苦瓜絲瓜南瓜青菜類的依然可以收進我們的菜籃,更重要的是要買白色食物。秋季對應五色之白,白色的蓮藕、山藥、白蘿卜,甚或水果的梨子、熬湯的百合、蓮子、銀耳都是養肺佳品。蒸熟熬爛都可以,不傷脾胃又養肺。還保持了食材本身的味道。
在大眾普遍重口味的今天,川菜、湘菜盛行的中國,大家已經幾乎快要忘記了食材之于地域的療養性能。地處中南的四川、湖北山多林密、雨水充沛,江河湖海遍布,水濕不易擴散,濕度相當大,所以他們要靠食辣來排濕。而廣大干燥的北方食大量辣,食大量麻,食大量鹽,“老板,給我多加點辣子。”我想,只能是我們的味蕾被重口味調料掩蓋了,味覺完全麻木了,需要狠下油,狠下鹽,狠下調料來喚醒。于是乎,我們的身體高血壓了、高血脂了、而且疾病也一再低齡化。“病從口入”,說的更多的應該是飲食習慣吧?
這一點上,臺灣人就傳承和堅持得很好,“真味只是淡,樂在一碗中。”青年作家周華誠在他的《正味》一文中寫過,清水煮豆腐白菜,最多撒幾粒鹽,如果有瑤柱和百合再放幾顆進去,菜肴的本色滋味和補益滋味會讓食者有鮮美醇厚之感。他又舉例《遵生八箋》里的和尚吃飯,一定要先吃三口白飯,以知飯之正味。“人若淡食,則本自甘美,初不假外味也。”
說到底,我們現在吃飯可能是為了香,多油多鹽多肉多調料,可能只是喜歡融進食材中的各類調料罷了。我們可能已經忘了,我們食的目的是為了生,為了活,為了有質量的生活。然而重口味的美,讓我們忘記了吃的初衷。
所以我們去菜市場要本著養生的初衷來挑買蔬菜。寒冷的冬天到了,時令的大白菜、紅白蘿卜、紅薯、山藥、土豆,耐儲藏可供應一個冬季,或蒸或煮或熬湯都是滋養脾胃的佳品,調料味依然要清淡,因為冬養腎,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防寒保暖,飲食上終于可以吃肉啦,燉牛肉,燉羊肉,熬雞湯,蔥姜蒜都可以當主角依次上場了。但依然不可過,只可小補,不宜大補,以不造成腎臟負擔為準。“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做人也是,不滿不溢不傲,“虛心成大器,勁力見奇才。”
以五行來說,冬屬水,對應色為黑,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木耳,包括堅果黑色的板栗都屬于冬天健脾補腎之好物,也是冬天應該多采購的食材。
今天,我們的飲食早已不是問題,問題是飲食須注意順應自然四季變化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人相應”,使人體保持機體與自然的平衡,能順利安康的度過一年四季。
今天我們的穿衣也早已不是問題,問題是怎么穿才能有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春捂秋凍”,適時添加衣物防寒保暖。寒從腳底生,所以,春天來了,要清肝熱,適宜上身穿薄,褲子穿厚,以防寒涼,而今天有些女同胞為了“美麗動人”,上著羽絨服,下穿薄裙子。四五月早早穿起露出染紅的漂亮的腳指甲;還有一種春秋冬都不忘露腳踝的九分褲炫美模式,即便夏天不論天氣變化永遠吊帶短褲,讓寒涼一點點侵襲我們的身體,如果說癌是吃出來的,三個口吃了像山一樣多的東西堆積出來的,那么瘤就是一點一點的寒堆積起來的。
“管住嘴,邁開腿。”吃應季食材、吃清淡,吃七分飽,多運動,心情好,身體才能好。我的中醫朋友徐大夫說健康的身體需要五個因素:良好的心態,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飲食,科學的運動,杜絕寒涼和身體透支。當然西方有研究說要豐富的飲食,可一餐什么食物都吃是不太現實的,網上曾經有披露說中央首長的食譜一般是砂鍋,里面食材就相當豐富,所以他們大多都能長壽。而呼市的中醫朋友說,過雪山草地的老紅軍活過百歲的大有人在,是因為年輕的時候鍛煉了身體和意志,為以后的身體做了最好的投資,收益在晚年顯現。
不管怎么說,都是在關注身體健康,關注革命的本錢。因為大家都知道有了身體健康這個1,那些精神層面的理想,斗志,人生高度這些0才能跟在后面翻倍,才有積極意義。
冬去春來,愿我們的祖國更強大、更美好,健康綠色無污染的食材越來越多。春華秋實,愿我們和我們的親人春天養好肝,保持好心態;夏天養好心,夜夜做好夢;秋天養好肺,一年不得病;冬天養好腎,滋養好全身。因為大家都懂只有人體的零件不好配,還死貴。一年又一年,愿你我都能在一蔬一飯,三餐四季中收獲健康,收獲幸福,收獲美滿。
(作者簡介:劉歡歡,西安市作協會員。有多篇散文散見于《美文》《青年與社會》《西安日報》等報刊雜志。另有《蜜蜂和我們的低碳生活》一文獲得2010年全國“蜜蜂贊”散文征文優秀獎。《學做圣人》獲得2011年第一屆“散文世界杯”入圍獎。《生命的孤獨》獲得2012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征文大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