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彰:明顯。
德我:對我感恩懷德,此處“德”當動詞用。
泯:消滅,泯滅。
一切怨恨都會由于行善而更加明顯,可見行善并不一定使人都贊美,了解的人會發出贊美,不了解的人難免有所責難,所以行善與其要人感恩懷德,不如讓人把贊美和埋怨都忘掉;仇恨會由于恩惠產生,恩惠不能普遍施給他人,得到恩惠的人會心生感激之情,得不到的人會發生怨恨之聲,可見與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圖報,還不如恩惠與仇恨兩者都消除。
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一個人做了點好事不求人報答,也不難,難的是一個做了點好事,誰也不知道,他也不想告訴任何人,但心里總有那么一點遺憾,好像若有所失似的。魯穆公問子思:“聽說你做好事,不要別人稱贊你,真是這樣嗎?”子思回答:“并非如此。我做好事總希望有人知道,這樣便會有人稱贊我,這也可以從中得到勉勵。這只是我的希望,并非都能實現。雄雞報曉是一件好事,若說雄雞不倦地報曉不想讓人知道,以免別人夸獎自己,說這話的人,不是虛妄便是愚蠢。”子思做好事是希望得到別人報答的,沒有報答的勉勵,子思做好事的勁頭就會受到影響。可見子思的境界并不高。子思以為他做好事是為了別人,但不知道他為別人做好事的同時也是為自己。他為別人做好事當然方便了別人,但同時,他為自己積累了善行,修煉了德操,為了自己的事唯恐天下不知,這不是涵養太淺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