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一分鐘心理操縱術》)
人際交往技巧
初次見面,素昧平生,人們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有人生性靦腆,“不好意思”交談;有人雖有交談愿望,卻感到無從啟齒,“沒有辦法交談”。他們或局促一角,尷尬窘迫;或欲言又止,話不成句;或說話生硬,遭人誤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便是缺乏和陌生人交談的勇氣和技巧。
交談前要充滿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夠自如地交談,然后尋找合適的話題,就能使談話融洽自如。一個好話題,是初步交談的媒介,深入細談的基礎,縱情暢談的開端。
你不妨從天氣、籍貫、興趣和衣著等方面聊起。這樣既不易觸及對方敏感處,又不易引起對方的反感和為難。
例如:“你府上哪里啊?”“濟南”。于是你就可以順著濟南往下發(fā)揮:“那是個非常美麗神奇的地方啊,不但風景美麗,而且那里的人是那么熱情好客。我常想到濟南去走一走,看看趵突泉,賞賞大明湖,那么濟南還有什么旅游景點呢?”“是啊,我們濟南……”這樣你就輕松地打開了對方的話匣子。你還可以說:“今天天氣真好,這樣的天氣爬山,一定很不錯。”“你喜歡爬山?爬過哪些山呢?”“我曾經爬過……”順著話題交談,就可以使對方的話語滔滔不絕,而且能發(fā)掘出許多新的話題。
初次見面,尋找合適的話題,除了能消除彼此的緊張感、陌生感外,有時還可以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獲,某廣告公司營業(yè)部苗先生的一段親身經歷就是很好的一例。
不久前,苗先生到云南旅行。晚餐時來到一間小餐館,進門一看是酒吧式的座位,座位上有許多顧客在用餐。苗先生心里正想著不知有沒有位置時,眼光一掃發(fā)現在最內側還有一處空位,但不知是否有人預約。
他猶豫片刻,走過去主動地向坐在空位旁邊的那位先生打招呼,親切爽朗地說了聲“晚安”。雖然對方有一些驚嚇,不過也非常有禮貌地回了他一聲“晚安”。苗先生接著問這位先生:“請問這位子有人嗎?”對方回答說:“沒有人坐。”苗先生便說:“我是否可以坐在這里?”對方非常愉快地回答:“當然!當然!請坐。”
苗先生坐下之后說:“我是今天才從北京來到這里的,云南的街道真是古意盎然,許多白色墻壁的建筑,看了之后讓人心情平靜了許多。”對方親切地回答說:“你是從北京特地來的啊!那你去過某某了嗎?這個地方是很有歷史內涵的……”接著,他同苗先生談起了許多云南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觀。這位先生又給了他一張名片,原來他是云南新聞社的業(yè)務主任。苗先生也謙虛地遞出自己的名片,這位業(yè)務主任看到苗先生的名片,驚喜地說:“你在廣告公司高就啊!今天能夠遇到你真是太有緣了!是這樣的,我們公司想在北京成立一處新部門,正想找一個廣告公司合作呢!你能接下這個業(yè)務嗎?”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竟然給了他一個750萬的業(yè)務,真是意想不到。
事后苗先生說:“真沒想到,同陌生人的一次交談,竟然給我?guī)砹巳绱丝捎^的效益。”
同陌生人談話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盡快的找到雙方的共同點。怎樣才能找到自己同初次見面的人之間的共同點呢?
(1)察顏觀色,尋找共同點。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精神追求、生活愛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在他們的表情、服飾、談吐舉止等方面有所表現。只要你善于觀察,就會發(fā)現你們的共同點。
在火車上,一名中文老師見到對面座位上一個年輕人正在看一本世界名著,于是主動與他交談:“你是學什么專業(yè)的呀?”對方回答“我是學中文的。”“哎呀,咱們是學同一個專業(yè)的,我也是學中文的,你們上學時學的什么版本……”
由于這位中文老師仔細觀察,尋找到共同點便打開了交談的思路。這就是在觀察對方以后,發(fā)現都是學中文的這個共同點的。當然,通過察顏觀色發(fā)現話題,還要同自己的情趣愛好相結合,自己對此也要有興趣,才有可能打破沉寂的氣氛。否則,即使發(fā)現了共同點,也還會無話可講,或講一兩句就“卡殼”了。
(2)以話試探,偵察共同點。
陌生人相遇,為了打破沉默的局面,開口講話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開場,有人以動作開場,一邊幫對方做某些急需幫助的事,一邊以話試探;有的通過借書借報,來展開交談。
劉女士到醫(yī)院里就診,坐在候診大廳里,鄰座坐著的一位大姐很健談,大姐主動問她:“你是來看什么病的?聽口音不像本地人,你老家是哪里的呀!”當她得知劉女士是福建廈門人時,很高興地說:“廈門非常美,我以前出差多次去過……”劉女士便問:“那您在什么單位工作呀?”于是她們親切地交談起來,等到就診時,她們已經是熟悉的朋友了,分手時還互邀對方做客。這種融洽的效果看上去是偶然的,實際上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只有通過“火力偵察”,發(fā)現共同點,交際才能自如。
(3)聽人介紹,猜度共同點。
你去朋友家串門,遇到有陌生人在場,作為對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會馬上出面為雙方介紹,說明雙方與主人的關系、各自的身分、工作單位,甚至個性特點、愛好等等。細心人從介紹中馬上就可發(fā)現對方與自己有什么共同之處。一位縣物價局的股長和一位“縣中學”的教師,在朋友家見面了,主人把這對陌生人分別做了介紹,他們發(fā)現都是主人的同學這個共同點,馬上就圍繞“同學”這個突破口進行交談,相互認識和了解了,以至變得親熱起來。這當中重要的是在聽介紹時要仔細地分析、認識對方,發(fā)現共同點后再在交談中延伸,不斷地發(fā)現新的共同關心的話題。
(4)揣摩談話,探索共同點。
為了發(fā)現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點,可以在需要交際的人同別人談話時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對方和自己交談時揣摩對方的話語,從中發(fā)現共同點。在公共汽車上,小張不慎踩到了旁邊一位老者的腳,她忙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老先生笑著說:“你是哈爾濱人吧!”小張奇怪地點點頭,老先生忙說:“我曾經在那里工作了三年,那是十年前的事了,現在哈爾濱變化挺大吧!”這樣一路下來,小張同老先生變的很投機。后來才得知,老先生就是小張上學時所在學校的老教授,后來小張還多次拜訪過老先生,有很大的受益。可見通過細心揣摩對方的談話,可以找出雙方的共同點,使陌生的路人變?yōu)槭烊耍M而發(fā)展成為朋友。
(5)步步深入,挖掘共同點。
發(fā)現共同點是不太難的,便這只是談話的初級階段所需要的。隨著交談內容的深入,共同點會越來越多。為了使交談更有益于對方,必須一步步地挖掘深層次的共同點,才能如愿以償。
尋找共同點的方法還有很多,譬如面臨的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共同的工作任務,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習慣等等。只要仔細發(fā)現,陌生人無話可講的局面是不難打破的。
常言道: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不通則理不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情為先是進入對方內心世界、產生親和力的重要方式。只有實現心靈的交流和情感的溝通,才能使對方心悅誠服。
在實際生活的待人接物中,言談話語間一定要充滿著真情實意,這樣才會產生語言的魅力和感染力,從而取得圓滿的實際效果。同樣,要想把道理說得清楚,把事情辦得漂亮,也必須寓理于情。否則,就會事倍功半,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