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篆刻在魏晉是星星點點,可稱為“星星之火”,從唐代開始,進入到文人篆刻的相對較快的發展時期。我們接下來直接從唐代開始講。
這里列舉了幾個唐代印章。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個是“貞觀”連珠小印。大家都知道“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當然這個印不是唐太宗當時的印啊,是后來的人根據書畫作品上面蓋出來的去仿出來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在唐太宗時期,因為唐太宗非常喜歡王羲之的字,據說他大概收集有2300件王羲之的作品,當然里面可能有些是真跡,有些可能是仿品。對于唐太宗來講,因為他非常喜歡,而且他自己也有蠻高的鑒賞能力,所以他把他確信是王羲之的真跡的作品就會去蓋“貞觀”這個圓珠小印。
所謂連珠小印,就是一個印體上面刻有兩個印章。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時這類印章明顯具有藝術審美的東西在里面。而且它的字體,除了傳統的漢印的特點,它還微微帶一些書法的意味在里面,看起來還是像小篆字體,微微帶一點,尤其是“觀”字,看起來更具有小篆的意味,大概是這樣。
所以我們經常講文人篆刻,其中的文字,或者說字法,很多是跟文人相關的,帶藝術性的書畫等等相關的,可以以這個角度去欣賞。
后面這一方印是唐代李泌的“端居室”,這個端居室和他的主人李泌是有正史記載的,在明代吾丘衍的《學古編》這本書上面有明確記載,說“軒齋等印,古無此式,惟唐相有'端居室’三字印......”目前這方印是有據可證的最早的齋館印。
簡單延展說說李泌。李泌是唐德宗時期的宰相,為人端正高潔。從他的父親開始,然后到他,都非常熱衷于收藏書籍,被人稱為“藏書為私人之冠”,意思是當時最大的私人藏書家。宋代大學者韓愈寫過一首蠻長的詩來稱贊這事。開篇兩句說“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就稱贊他藏書甚富這件事情,后來“鄴侯架”甚至成為一個專有名詞,用于稱呼很厲害的藏書家。
從李泌以后,唐代包括宋代有大量這種齋館印的出現,而齋館印是唐宋時期印章能夠體現文人氣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記。
后面這個是唐玄宗的“開元”,這個是他自己蓋的一方印,從它的線條和結體上看,其實也是帶一些藝術審美的東西在里面,比如書法的線質和結體上的別致設計等等。
當然我們說文人篆刻,除了形式上,比如字體上面的表現,還有一個很重要是他內容的表現。比如文人印章會喜歡用所謂的詩詞歌賦的內容呈現在印章上面,這也是文人篆刻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比如下面這兩方白文印,“襟掩春風”“氣含秋水”,是出土于唐代的長安城明德門遺址的,其實他是一方印,兩面有刻印文,又叫兩面印。就是一方印上下兩面刻了兩個印,內容上就可以更明顯呈現出我們講文人篆刻的一個特征。
所以文人篆刻的欣賞,一般我們從內容跟形式兩方面都去看,去判斷它屬于哪一類。右邊這個看到的是五代的楊凝式在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落款后蓋有寬邊朱文印“凝式”,這個可以視為是文人最早在書畫作品蓋自己印章的實例。
楊凝式是五代著名的書法家,宋代書家黃庭堅有“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名詩傳世。其中的“楊風子”就是楊凝式。我們看這幅書法作品的落款,這是現在能夠看到最早的在自己的書畫作品上面蓋自己的印章的了。這幅作品既是自己寫的正文,也有自己寫的落款,還蓋有自己的印章。我們之前講,不管是唐太宗還是李泌,都是別人的書畫作品,然后把自己的印章蓋上去,所以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印章使用的更進一步的發展。
到了宋代。大家都知道,宋代也是一個比較有典型特點的朝代,宋代的皇帝一個是重文輕武,另外一個宋代歷代皇帝都是藝術家,基本上都是文化素養或者說藝術素養很高的。那么因為有這樣自上而下的風氣,導致在文化方面形成非常興盛的特點。
在唐代的基礎上,進入了宋代以后,文人篆刻的特征表現得更加明顯了。我們這上面列了幾個印章就可以看出來。
好,我們看到這個主要就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人。歐陽修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歐陽修其實他就是當時文人的代表,那時候的文人,有時候我們講說他其實是一個特定的群體,甚至可以給他一個更窄的定義,叫什么呢?文人士大夫,屬于文人士大夫階層。那個時候其實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這些印章東西的,更多是指文人士大夫,到了明代以后才是說普通的老百姓,你再窮都可以去玩篆刻,玩這些書法。唐宋那時候更多還是指文人士大夫,就是那些當官的身份地位的同時又有文人情懷和表現的。比如歐陽修,在他手上已經開始編撰印譜了。所以從這里面可以看到,到了宋代,文人已經進到叫做文化的系統工程建設中了。
這個是宋代的一個特點,那么這里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官方的印章,比如這枚“御府圖書”,這屬于南宋趙構時期的官方用印,這種印章是請專門的人來去撰寫然后專門機構或者印工刻出來的,但可以看到他已經具有藝術審美的東西在里面了。他的整個印章的字形,包括布局,甚至包括文字的線條表現,其實已經帶有文人書寫的意味在里面。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像比如說“眉陽蘇軾”這方印,我們知道蘇軾是四川眉山的,他這個已經不是官職的東西,或者官職加加名字,或者就是純粹的名字。而是祖籍加名字。這種其實也已經屬于文人玩的東西,包括這些象“米芾”“楚國米氏”等等,都是屬于文人玩的東西。
文人的印章,或者文人篆刻,他的內容會表現得更加豐富些,他會帶一些情懷的東西在里面,這是文人印的一個基礎特點。具體到這幾方作品上面,也可以呈現出這樣的特征出來。
當然我們講到宋代,可能可以講得更深入一點,大家可以看左下圖,其實他除了印章,這邊的大部分印章都是后來蓋的,我們可以看到什么呢?他其實是簽名,墨色簽名。所以這個時期他仍然屬于篆刻的一個過渡時期。
大家如果去了解印章,可以看到元代的時候有所謂的畫押或者押記。畫押這東西就是從這邊來的,就是你簽名嘛,要簽很多,一個是麻煩,還有一個你要簽的很多的時候你簽的手會很酸,慢慢就發展成把簽名改成直接做一個印章,然后用印章來代替簽名,他最初的功能就是為了方便,因為他們有很多很多需要鑒定什么的,就要大量簽名。
那時候還有另外一個背景就是說像這些高官,官方的文件他蓋的印,印章是不能隨隨便便用的,所以當時就在有一種是用簽名,然后慢慢發展成押記,最后再發展成供文人專用的文人篆刻這樣的,這其實都是文人篆刻的一些更深層次的形成背景。
像這個“六一居士”是歐陽修的,可以看到他用的是小篆體,這種印章可以看到有藝術感,但還是稍微弱了一點。他還是受當時官印的一些影響,比如框粗粗的,當時官印是九疊篆,就是那咱官方古板的形制,而這方印的印文字比官印要靈動得多——這也是私人印章跟官方印章區別的一個特點。區別就是官方印章一般要正式,印文結構要很規則。比如說九疊篆,都是讓印面看起來很規整很勻密的感覺。而私人印章,更多希望呈現個性化東西。所以這里存在一個正式跟不正式之間的差別。
但私印又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受官印的一些影響,所以在“六一居士”這方印里我們會看到一些遲疑的部分,或者說徘徊的部分。比如他框是很正板的,象官印就是框很粗,然后里面文字肯定細一點,但是他同時又希望能夠表現出自己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審美,所以六一居士這幾個字又帶一些相對比較活潑的結體,大概是這個意思。
我們可以看到,宋代對于文人篆刻,他處于一個過渡的時期,從他的印文上面可以看出這個特點。包括米芾的這些印章,有一種說法說米芾當時已經是自篆自刻,就是自己篆寫印稿自己刻印。這種說法不一定可靠。
這個米芾一看是他自己篆寫的,也可能自己刻的。為什么說可能是他自己篆寫的呢?比如說像這種官方的篆寫。唐宋時期官方的所有印章是有專門的篆印官來去寫這個篆字的。所以相對來講,對文字結體要求是比較高的。
這個在史書上有描述的,說宋代的祝溫柔作為鑄印官,其實從唐代就有這種鑄印官“世學繆篆”,這什么意思?就是這些鑄印官他不是隨便寫印文的,他們是有專門下功夫去學所謂的印章篆體字的,尤其是漢代傳下來的實用于印章的那種篆體字,叫做“繆篆”或者你又可以稱為“摹印篆”。
可以看到米芾的這些印章,可以看他的篆體,他是篆體字,甚至是小篆字體,但這種篆體字又顯得不太成熟,有些嘗試的意味在里面,對不對?
于是就有人推斷說,也許這個是米芾他自己撰寫的。加上米芾本身就是當時朝廷官封的書畫博士,是宋徽宗時期御府書畫院的書畫博士,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相信米芾是經過篆書的專門學習的。那么他在做自己的私印時,的確是有可能興之所至地自己篆寫印稿的。而這種和官印的篆體有些距離,帶著書法的小篆意味的印文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加強我們對米芾自己篆稿的可能性的推測。
還有另外一個推論是米芾的私印非常多,他有幾十方自己的私印,這種情況下圖方便,加上自己書法水平和能力在那,那么米芾自己篆寫印稿的可能性應該是完全存在的。
但如果說米芾自己刻印,在我看來,這個可能性不是很大。雖然有人附會說自篆自刻從米芾開始,但我們反復考證以后,認為他自己撰寫印稿是有可能的,但刻那個時候應該還是找專門的工匠來刻的。這個也有待更多的史料考據和查證去得出更接近事實的結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