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克己復禮 | 顏淵第十二①
userphoto

2025.03.26 山東

關注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第十二篇,有孔夫子的弟子、學生,還有其他人問政。比如說顏回問仁、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司馬牛問君子、哀公問政、齊景公問政、還有子張問明、子張問德。整個第十二篇不同的人問政、問君子、問仁、問德、問明。孔夫子根據不同的人,他的性格特點和他當下從事的事情,給予不同的回答。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仁”從每個不同特點、不同身份的人,身上有不同的體現。

顏淵問仁。顏淵就是顏回。孔夫子的得意門生。這時候我們再來想,顏回是以德行著稱的,顏回非常注重修正自己,讓自己的身心、行為合于道。顏回問孔夫子什么叫做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孔夫子說:克己復禮,就是仁。我們先講復禮,返回,回歸禮,這稱為復。克己,克自己的行為,語言,自己的心念,都稱為克己。從我們違禮的行為當中不停地修正克服自己,讓自己歸于禮,這個時候稱之為仁。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很多的欲望,有很多的雜念,有很多的情緒。當欲望、情緒、雜念生起之時,就會越禮。

比如說,我們有了欲望,就會拿本不屬于我們的東西;我們有了情緒,就會口出惡言,傷害他人;我們有了貪念,就會做越矩的行為。所以要想讓自己合于禮,我們要懂得克己。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情緒,克服自己的貪念,這個時候我們的行為合乎于禮,自然就是仁的。

何為不仁呢?如果我們說的話,不在意別人的感受,是傷害他人的,這就是不仁。

比如說,我們出門購物或者去車站乘車、乘飛機,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插隊,就說明我們內心并不在意他人的感受,所以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如果我們懂得克己,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怎么可能因為一己之私,就貿然去插隊影響他人呢?這就是不仁。

如果真的有急事,我們也要合乎禮,去跟對方商量、請求,說:你看我的飛機、火車馬上就要延誤了。當我們去請求對方,別人同意我們插隊,這個就合乎于禮。

生活當中其他事情也一樣。我們在一個團隊當中,或者和陌生人講話,為何會傷害他人呢?因為沒有仁,沒有禮,沒有考慮過他人的感受,故而才會出口傷人。如果我們是在意他人感受的,怎么可能出口傷人?我們憑什么可以用語言去傷害他人呢?這就是沒有禮,不懂得克己。當我們懂得克己,就會去在意:我這番話說出來會不會傷害他人?他人是否可以接受?

我們做生意也一樣。如果是為了自己的私欲,為了自己的欲望,不在意他人是否能接受這個產品,不在意他把這個產品拿回去之后是否可以正常使用。這都是因為自己的貪欲、欲望起。不在意他人所產生的結果,不在意這件事情是否對他人有利,都是站在自己的欲望、情緒和貪念去考量,這就是不仁。

一個有仁德的人,每一個思維、所講的話、行為都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的。他買了我這個產品,拿回去好不好用?如果我說這樣的話,對方會不會傷心?我這樣的行為會不會損害他人?

所以當我們內心有仁的時候,行為自然就是合乎禮的,自然就會懂得克己。反之,就是我們修行的次第。我們先要懂得克己,克服自己的欲望、情緒、貪念。做到心中有他人,就會合乎禮。

當我們通過克己,合乎禮,自然內心就會生長這種仁德,仁愛之心。當我們有了仁愛之心,就不需要克己了,我們的行為自然就是合乎禮的。

當我們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就是在克己。我們克己以后,不會隨意地指責、批評、傷害他人。如果我們還在隨意地批評、指責他人,就說明我們自己不合乎于禮,說明我們內在是缺少仁的表現。

我們這個時候就要思考了:難道別人犯了錯誤我們不該說嗎?該說。如果我們是有仁德的,發而皆中節,我們會考慮適度。

何為有仁德呢?我們是為了他好,既然是為了他好,就會考慮說話的輕重,對方當下是否能夠接受。如果我們真心是為了他好,即使我們說得很重,對方也可以接受。但我們更多的時候并不是出于仁愛之心,只是我們自己的情緒和貪念,只是我們在逞口舌之利,我們去指責、批評他人。這個時候別人受到的就是傷害,也就說明我們自己沒有禮,沒有仁。

禮之用,和為貴。如何才是合乎于禮的呢?當我們內心是有仁愛之心的,即使我們在指正別人的錯誤,也在思考“禮之用,和為貴”。我用出來的話,用出來的方法,所做出來的行為,是大家覺得舒服的,可以接受的,這個稱之為和。

所以當我們內心有仁愛之心,所做出來的行為是有分寸的,是有尺度的,是懂得調和的。

比如我們在說一段話,說重了,發現對方有一些難過,自然就會往婉轉了講。如果婉轉地講,發現對方聽不懂,我可能會變成嚴厲地講。因為這個時候是仁愛之心,是為了對方好,就會不停地調整自己的分寸,取中,適度。

如果我們是用情緒在講,用貪念在講,用表達欲在講,這個時候是沒有尺度的。沒有尺度所達到的結果自然是不和,大家是覺得不舒服的狀態,所以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如果我們是用情緒講話,有可能會傷害到他,如果是為了他好,用仁愛之心在講話,我們就懂得適度,取于中道。

我們對朋友的建議也是一樣的。如果只是逞口舌之利,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做事情,就會傷害到他。可是如果我們是幫助他的仁愛之心,就知道什么話該講,什么話不該講。該講到什么樣的分寸,才是適度的。

其本質就在這個“仁”上。

當我們有了仁,講的話、做出來的行為,就會合乎于禮,就是在克己。如果我們沒有這顆仁愛之心,講出來的話就是傷人的,做出來的行為就是損害他人的,實在是不仁德的表現。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日指的是這一天。如果在這一天當中我們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天下歸仁,誰的天下呢?我們自己的天下。在這一天當中,我們是克己復禮的,我們自己的這個天下,這一天就是仁的。

天下換一個詞就會比較好理解--世界。我這一天如果是克己復禮的,我的世界這一天就會歸于仁。

我們再反過來理解會更好接受。如果我們這一天是起情緒的,是憤怒的,我們這一天的世界就是不開心的,就是陰暗的,就是憤怒的;如果我們這一天是喜悅的,我們這一天的世界就是喜悅的,就是美好的。

當我們用喜悅和美好的心境來生活,這一天我們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情。我們覺得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一切都那么美好。藍天白云,流水青山,熱鬧的人群無不美好。

如果今天我們心情很煩躁,心情很壓抑,今天很痛苦,我們看什么都會痛苦。今天陰天,我的情緒也不好。我看著過往的人群那么繁忙,他們到底在忙什么呢?人生有什么意義呢?看到的都是灰暗的,都是不開心的。

所以我們當下的心境是什么,我們今天的世界就是什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為仁這件事情是在于自己的,豈是由他人影響的呢?

這句話我們要來思考了。我們的世界過成什么樣子,這個天下是什么樣子的,取決于自己。如果我們是修仁德的,是有仁愛之心的,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天下就是有仁愛之心的,不受他人和外界環境的影響。

反之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心情是陰暗的,是不開心的,我們看到外界的環境都是不開心的。他人講話,我們也不順耳;看到他人的行為,我們也不順眼,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修這個仁字。我們內心沒有仁,看他人不順眼,看誰都不合適,看到不合禮的地方我就想說,無非是不合乎我們自己的標準。

比如我們性格急,看到慢的人就要指責他。我們做事情有自己的標準,而別人沒有按照我們的標準,就批判他、批評他,都是自己沒有仁。

沒有去修仁的人,看到的都是他人的問題。當我們以仁愛之心再去看待這個世界,人人都是美好的,他自有他的用途。快難道一定比慢好嗎?難道我們的標準就一定是對的嗎?不見得。所以當有仁愛之心時,我們是幫助他人的,我們是適度的。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就是在指責和批判他人,這個時候傷人也傷己。我們不停地在傷害他人,他人心中有仇恨,心中會有怨,而最后這些怨,都是要回歸到我們自身的。

我們的內心如果是仁德的,這個世界就是有愛的。我們的內心如果是有怨的,這個世界到處都充滿著恨。同時這里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不仁愛這件事情,取決于我們自己,不取決于他人和外部的世界。

舉例:我們如果是修仁愛的,無論他人對我們仁不仁愛,我們都是仁愛的;如果我們是善良的,無論他人的行為是不是善良,我們都是善良的;如果我們的內心是美好的,無論他人是否是美好的,我們自己都是美好的,不會受他人的影響。

如果我們自己是有智慧的,他人如果沒有智慧,會影響我們的智慧嗎?不會。但是換到仁愛之心,我們就忘記了這個規律。他人不講仁愛,我也不講仁愛。他人不善良,我也不善良。實則不是這樣的,我們只是在克己復禮為仁,我們只是在修自己,正己,讓自己合乎禮,合乎仁。

當我們自己合乎禮合乎仁的時候,外部的世界自然會隨之而發生變化。比如我們是講仁愛之心的人,身邊的朋友是不講仁愛的,久而久之我們自然就會脫離。他覺得我們天天在講仁愛有什么用,自然就不和我們交往。而我們再接觸到的人,和我們正好是同頻和相應的,他也是講仁愛之心的,故而我們才能走到一起。

為仁由己,我們不要受他人和外部世界的影響。我們要不停地克己復禮,去修自己內在的仁德。當我們足夠有仁愛,有仁德,就不會受他人的影響。

顏淵曰:請問其目。顏回接下來問:老師,能不能說的再具體一點,說說條目、要點、綱領。想再問得詳細一點,如何克己復禮呢?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夫子給出了修正自己具體的方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我們再看看生活當中,這些也正是我們要修正的方向。非禮勿視,不合乎禮的東西、事情,不看; 非禮勿聽,不合乎禮的不聽;非禮勿言,不合乎禮的話,不講; 非禮勿動,不合乎禮的行為,不動,不產生行為。

非禮勿視,比如說我們不懂得克己,有的時候會想要窺探他人的隱私。既然是別人的隱私,就不該被我們看的,這個時候我們要懂得克己,非禮勿視,不去窺探他人的隱私。

在生活當中同樣的道理,比如說我們的朋友、家人、員工、客戶,當覺察到對方有東西是不想讓我們看到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懂得克己了。非禮勿視,不該我們看到的,別人不想被我們看到的,我們不去看,這就合乎于禮。

非禮勿聽,如果有人講悖禮的事情,我們連聽都不聽。比如說在一個企業中,有的人背后講他人的壞話,我們覺得這件事情是不應該這么講的,即使有人來跟我們說的時候,我們表現出來的都是不聽,對方自然也就不說。

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講一句話:不是是非人,不惹是非事。有的人就會說:我不想聽這些是是非非,可是為什么這些是非都會傳到我的耳朵里呢?因為我們本是是非之人。如果我們能做到非禮勿聽,不合乎禮的事情、與我無關的事情我不聽,會發現對方自然就不和我們講。

所以我們要懂得克己,不該我們聽的話、悖禮的話、議論他人的話、批判他人的話,我們連聽都不聽,這時候就是在克己。

非禮勿聽,如果我們對一個人本來是沒有什么看法的,可是如果我們這個時候聽另外一個人對他的評價,當我們聽的多了以后,潛意識當中就會對這個人形成了評判。本來跟一個人的關系還不錯,就是因為聽了另外一個朋友不停地在說他的壞話和不好,當時我們覺得可能沒有什么,可是突然有一天發生一件什么事情的時候,我們瞬間就會覺得這個朋友不好了。

再比如夫妻之間。我們的母親(媳婦的婆婆),如果經常當我們的面講兒媳的不好。說:這個兒媳花錢大手大腳,她怎么總是化妝,總是買昂貴的衣服,總是經常出門不管家務。我們覺得聽一次沒什么,兩次沒什么,三次沒什么,實則這個時候我們潛意識當中已經留下了這個印象。

當有一天我們發現媳婦可能買的東西貴了,可能今天本該在家做家務,而我們回來她沒在家,這時候我們的情緒會瞬間爆發。曾經母親所說過的所有的話,都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我們就會開始判定一個人。

這就是《論語》當中講的浸潤,當我們長期聽到一種言論的時候,其實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已經開始發生變化。當有一件事情呈現出來的時候,就會讓我們這些概念瞬間噴薄而出,形成了對他的認知和判定。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非禮勿聽。不合乎禮的、不該聽的、有害他人的東西,我們少聽為要,不聽為好。如果我們不去聽,就不會受他的浸潤和影響。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思考了,既然非禮勿聽,那我們該聽什么?聽合乎于禮的,合乎于仁的,合乎于道的。當我們長期聽圣賢的文化,聽正確的道理,我們就會形成新的認知,新的價值觀。我們浸潤在圣賢的文化當中,浸潤在道德仁義當中,我們的思維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比如說我們一直在學習圣賢文化,一直在學習修身之道,我們覺得好像似乎沒記住什么,也沒學明白什么。但是遇事的時候,就想到了所學過的《論語》當中的思維,這個就是浸潤而得到的力量。所以我們選擇聽什么,我們就會默默地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講什么樣的話,就會成什么樣的人。

非禮勿言。不合乎禮、不合乎道、不合乎德、不合乎于仁的話,我是不講的。傷害他人的話、惡言惡語,我是不講的。同樣也是在克己。我們換位思考,如果我們講的話都是不合乎禮的,都是評判他人的話,就會給他人造成影響。本來這個人可能是純凈的,沒有那么多的煩惱和痛苦,對他人沒有那么多的評判和批判。但是我們不停地講他人的壞話,這個時候我們不光是在影響自己,也是在殘害他人。

子不語,怪、力、亂、神。 一些不好的事情,怪力亂神的事情孔夫子是不講的。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關于命的東西,關于仁的東西,關于利的東西,孔夫子是很少講的。為什么很少講?因為有的人聽了以后,就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并不是積極向上的。
我們一定要講正能量的話,講贊美他人的話,講鼓勵他人的話。通過我們的語言,可以讓他的人生變得更好。反之,我們要是講違禮、悖禮的話,就會讓他人無形當中產生很多痛苦。

我們要守好自己的心,守好自己的口,要懂得克己復禮,就是仁的一種體現方式。

非禮勿動。如果我們前三個都在不停地克己,行為自然就不會產生。

非禮勿視。我們想要窺探他人的隱私,這個時候就會產生行為、行動。我們怎么窺探呢?我們用什么方法才能打探到呢? 如果我們非禮勿視,自然就不會產生行為。

非禮勿聽。如果我們聽到違背禮,違背道德的事情,連聽都不聽,自然就沒有了下一步的行為。如果我們聽了就會想要去傳播。

我們為什么聽呢? 因為我們喜歡聽,我們想要窺探,我們想要知道。一旦我們知道了,就會產生接下來的行為,所以我們連聽都不聽,下一步的行為自然就不會產生。

非禮勿言。如果不合乎禮的事情,傷害他人的話,我連講都不講,從思維和認知上就已經在改變了。這樣的話我是說不出口的,當我們說出口的時候就是行為,行動已經產生了,所以這是次第。

我們眼睛每天會看到很多東西;耳朵會聽到很多聲音,很多話語;口會講出來很多言語,說出很多話。所以當我們管住自己的眼睛,管住自己的耳朵,管住自己的口,我們的行為自然就是合乎禮的。

因為我們看到了什么樣的事情,產生了什么樣的想法,就會產生行動行為。我們聽到了什么樣的話,就會產生行動和行為。

舉例:別人說的話我不愛聽,這個時候聽了自然就會產生行為。比如說,生氣了,動怒了。有了生氣和動怒這種情緒,進而就會產生下一步的行為。比如我們找個機會報復他,找個機會和領導告狀,或者我直接就懟回去。這個時候我們的行為都會產生。所以我們管住自己的眼睛,管住自己的耳朵,管住自己的口,接下來自然也就管住了自己的行為。

如何才能管住自己的眼睛、耳朵、口呢?我們要改變認知。當我們知道這些是不合乎禮的,不合乎于仁的,就不想窺探別人的隱私,就不想去看不該自己看的東西,不看他人不想給我們看的東西。

如果我們的認知改變了,內心有仁,外在有禮,不該聽的話我們不聽,不該講的話我們不講,不該做的事情我們不做,自然也就沒有越禮的行為。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回這時候說:我雖然遲鈍,并不那么聰明,但我一定會照著您說的話去做。我們重點來看“請”,為何用請字呢?尊重老師,尊重老師所講的道,尊師重道。

我們再來思考這句話。顏回說:我雖然遲鈍,并不那么聰明,但是遇到事情的時候,我會把老師的這段話請出來。我們體會一下這種恭敬之心,這種誠意和這種態度。

我問老師:什么叫做仁?老師說:克己復禮為仁。請問其目,老師可以說說要領嗎?可以具體再講講嗎?孔夫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個時候顏回聽懂了,覺得老師說的真好,是修正自己,讓自己合乎禮,內心有仁的正確方法。所以在遇事情的時候,請出老師所講的話,這是金玉良言,可以時刻指點我們自己的言行,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

顏回是以修身為己任的,他很注重克己。所以孔夫子針對顏回給他講了克己的道理,這是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因為每個人處在不同的階段,他自己有著不同的特長和喜好。

針對修身的人,我們就告訴他如何克己,讓自己合乎于禮,合乎于仁。我們從一個人的認知上去改變,從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講出來的話和我們行為上,處處克己,讓自己合乎于禮。當合乎于禮,內心自然就是有仁的,這就是顏回所要問的,如何為仁之道。




本文稿,取自虛空濟app線上課《論語》,主講人:虛空先生。

整理 | 虛空編輯部

定稿 | 虛空編輯部

版權聲明:本賬號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語導讀】克己復禮為仁
孔子語錄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老祖宗的話是有道理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五常1:仁0——00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浮市| 湖北省| 天门市| 济源市| 交口县| 平山县| 乳源| 汾阳市| 石楼县| 阿城市| 南投县| 天气| 平谷区| 那曲县| 新昌县| 金门县| 崇仁县| 麻江县| 阳高县| 浠水县| 湘西| 邢台市| 五华县| 和政县| 怀仁县| 新昌县| 明溪县| 内江市| 永昌县| 图片| 循化| 阜城县| 姜堰市| 时尚| 巴楚县| 花莲县| 肇东市| 建湖县| 嘉善县| 化隆|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