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話題很熱(一般而言,很熱的東西都是有問題的),書店里有滿書架的介紹素質教育的書,其中不乏專家、學者的專著,但有些顯然與素質教育無關,比如《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教育培養紀實》,說的最多的是還是提高學習成績的方法,這顯然是對素質和素質教育的誤解。我一直討厭那些文縐縐的裝模作樣的理論,把一些原本明明白白的東西說得“像雨像霧又像風”似的,而且一說就是一大本。對素質和素質教育也一樣,關鍵是要說明白,千萬不能讓所謂的“專家”、“學者”給搞糊涂了。
素、質兩字,都含有“本原”的意思。“素”是“本色”的意思,由此可引申出很多的意思,比如樸素、素面、素描等。“質”是“本性”的意思,也可引申出很多的意思,比如本質、性質、質地等。所以,“素質”就是一個人的“本原”是怎么樣的,也就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秉性等先天的東西。這種東西,有個專門的詞語叫“天性”。這才是素質的“本義”。由此可見,每個人原本都是有“素質”的,而且各不相同。
如果素質可以作上述理解,那么素質教育就是尊重一個人天賦、秉性等先天因素的教育,也就是按照一個人的天賦、秉性等先天因素來實施相應的教育,使其天賦、秉性等先天因素得到更好地發揮。如此看來,素質教育應該是一件很開心、很快樂、很幸福的事。這樣的教育,就是2500年前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可見素質教育并非什么新鮮事兒,古已有之,只是叫法不一樣而已。如果是遏制甚至扼殺“天性”的教育,那絕對不是素質教育,不管其口號喊得有多響亮。
一個人的“天性”是通過“喜歡”來表現的。素質教育,具體來說,就是一個人喜歡學什么就教什么,讓這份“喜歡”一直保持下去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我曾說過將一個天生喜歡畫畫的人培養成“畫家”(并非一定要成名成家)是素質教育,同樣將一個天生喜歡讀書的人培養成“書呆子”也是素質教育。當然,數理化、文史地這些最為基礎的知識是必需的,否則會影響其天賦、秉性的發揮。反觀我們當下的教育,好像只剩下基礎知識的教育,恨不得把每個人都培養成“書呆子”。這樣的教育,顯然屬于一種低級的教育,很難說是素質教育。
準確發現一個人的天賦、秉性等先天因素是很難的,所以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發現一個人的“天性”(天賦、秉性等先天因素)的過程。這對實施教育的人(包括老師,也包括家長)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那就是必須要有一種寬容心,能夠容忍子女、學生的“與眾不同”。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將子女或學生培養成“與眾不同”的“他/她自己”,而不是“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