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門解決社會問題、為困難人群服務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增進整個人類福祉的專業,社會工作并不是一種想當然的介入過程, 而是在專業倫理和職業操守的指引下完成的。在整個專業實踐和服務活動過程中, 社會工作者面對不同的個案、不同的服務對象與不同的倫理選擇情形,應該要按照專業價值和倫理守則的相關規定恰當地做出選擇和決策。由于實際情景的多樣性和特殊性, 社會工作者往往會因為這些專業價值和倫理守則規定的相應原則而陷入倫理困境, 其中最重要也極為普遍的倫理困境便是因保密原則而帶來的倫理兩難,而這也將直接影響社會工作者最終的服務質量。
保密原則是社會工作過程中的一項基本原則,但是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這一原則有時候并不容易把握。具體來說,由保密原則而引發的倫理困境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社會工作專業與價值觀有密切聯系,價值觀是一個包括社會價值觀、職業價值觀、個人價值觀等的復雜體系,而且是隨著時代、文化、地區、民族等因素的不同而改變的動態體系,因而在不同價值觀同時起作用的情況下, 由保密而產生的倫理困境也就不可避免。
社會工作始終把人道主義、利他主義以及建立至善的社會生活作為自己的專業旗幟。不僅如此,雷蒙(Re a me r)在分析社會工作專業的基本使命時指出,突出體現社會工作這個助人專業與其他專業區別的有三項內容:“為弱勢、受壓迫者服務”“關注社會情境中的個人福祉”“ 促進社會正義與社會變遷”。可以看出, 社會工作專業的道德特質決定了社會工作者在踐行保密原則時也必然是對他者福祉的維護,這種維護的結果有時甚至是無法預知的和不以社會工作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太多“保密”的模棱兩可和不確定性需要社會工作者憑借道德良知和道德責任感做出隨機應變的判斷,而恰恰是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的非強制性特點更增加了社會工作者陷入倫理兩難境遇的概率。
保密原則意味著社會工作者在沒有得到當事人在知情情況下給予的許可,不會向任何人披露從服務對象那里獲得的資料。然而,在具體的服務情境中要執行這一原則并非總是輕而易舉。在本土具體情境中,由于服務過程中所牽扯到人和物的特殊性,再加上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社會工作會受到多個行政部門的影響, 保密的問題也會尤為突出和復雜, 由此因保密而產生倫理兩難也不足為奇。
本文試圖引申“人在情境中” 理論來勾勒出在具體社會工作實務中影響到最終倫理決策的因素?!叭嗽谇榫持小崩碚撋钍芟到y理論、生態理論、生態模式的影響,認為個人與其所處的環境處在多重的互動中,個案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優化個人與其環境的互動,降低和解決個人和環境之間的失衡問題。該理論提醒社會工作者在分析和處理由保密原則產生的倫理困境時要將個體遇到的問題與環境中的各種因素結合起來,反對將問題看做是單純的個人問題或環境問題,而應是人與環境之間的契合問題,社會工作就要在權衡各方利益的過程中適當“保密”,并最終幫助案主調整其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跳出“保密”困境而找到更為合理的服務方案。
本研究提出個體因素、問題因素、情境因素這個三維分析架構(如圖1)來嘗試分析社會工作者在面對如何解決保密困境時的影響因素,并為其最終做出合理的倫理抉擇奠定基礎。
不同的社會工作者對其自身由保密產生的倫理困境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樣的, 這不僅僅與社會工作者自身所持有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有著密切聯系, 也與其專業背景和個人經歷不可分割。在維護案主隱私的同時, 社會工作者在不違背專業倫理和價值的前提下權衡好各方利益并非易事,與此同時,社會工作者自身對所處“保密情景”的認知對其之后所會做出的倫理抉擇有著直接的影響。
準確把握“保密”所涉及的信息及其附帶的問題是社會工作者幫助案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而保密內容其自身影響案主的程度或是對第三方(如案主周圍的人、社區、社會等)利益的影響程度都對社會工作者最終能否“保密” 起關鍵性作用。
運用“人在情境中”理論來分析保密帶來的倫理兩難過程中,對于“情境自身”的運用也是影響社會工作者最終做出倫理抉擇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實現案主與周圍環境的平衡與和諧,為了維護法律的公正和社會正常秩序的建立,許多外部環境因素成了能夠在倫理困境中做出合理應對方案的重要考慮維度。在倫理抉擇中保證“人與環境”的適應性平衡, 幫助案主實現生態系統和社會支持系統的橫向和縱向平衡是社會工作者最終解決保密困境的重要目標。
在分析出影響保密倫理困境抉擇的各方因素之上,社會工作者可以結合上文的三個維度來提出具有實踐意義的決策方案。
注重社會工作者自身素質的培養。加強對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通過教育和訓練,社會工作者可以充分了解在不當的情形下泄露秘密的危害性,警惕秘密信息被泄露的常見渠道,清楚相關的倫理守則和規定,以盡量避免在實際工作中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確保案主知情。社會工作者在一開始就應該向案主說明一切與保密有關的規定。比如,如實地向案主介紹社會工作專業的職能范圍和服務中的有關風險等,同時,社會工作者還要給案主提問的機會,以方便案主更為深刻地理解整個服務。
資料的保存。在社會工作服務的過程中, 會留下服務對象的相關資料及工作記錄, 無論是檔案管理還是檔案內容, 工作人員都應當遵循保密原則。值得一提的是,網絡的迅速發展對社會工作者確保信息不外泄提出了更高要求。
資料的使用。因工作需要(如交流與討論)不得不引用案例時, 應該根據需要有限度地開放資料并進行適當的處理,不得公開案主的真實姓名、單位或地址,除非得到當事人的口頭或書面同意。
簽訂服務協議。在確定案主的相關情況和問題以后,社會工作者可以與服務對象正式簽訂一份服務協議,這不僅是對案主的一種尊重,而且還可以使社會工作者的相關權益得到保障。
在具體社會工作實務中,保密困境的倫理抉擇可以參照已有實踐基礎提出更為具體的倫理決策步驟:
厘清保密情境中所涉及的倫理問題和困境。解決保密困境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問題和困境的存在并厘清其特性。社會工作者可盡量收集與保密問題相關的各種資料和信息。
思考與保密相關的潛在問題。完成資料的收集并陳述主要問題后,社會工作者要做的是詳細地評估保密所處的情境及倫理抉擇所可能影響到的個人、團體與組織的權利、義務與福祉等。
找出各種可能的行動。社會工作者應基于“人在情境中”來制訂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并對這些方案進行權衡和思考,仔細審慎地檢視每個方案的利弊得失,及贊成與反對每種行動的理由。
征詢同事及專家意見。社會工作者在保證不違背案主的隱私權的前提下對外尋求咨詢,這樣不僅可以得到許多有用的看法,而且可以彌補、糾正社會工作者的思想限制或誤區,并保護社會工作者避免有關專業訴訟等。
選擇最適當的行動。即社會工作者開始選擇最適合的行動方案,在抉擇階段,社會工作者還需要重新檢視整個過程,審慎思考從各個層面收集到的信息。
監督、評估與記錄倫理抉擇的結果。社會工作者在最后還需要監督倫理抉擇的行動方案的執行過程和結果, 并不斷評估和記錄倫理抉擇的各種信息和資料,以便確定是否真正促進了案主的福祉,及獲得專業的成長和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工作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