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預定了今天下午的火車票離開延安,昨天我對安總說,還有半天時間,我想看看楊家?guī)X和棗園。安總說,沒問題,這兩處都很近,你們可以多睡會,我們9:00出發(fā)。
定鬧鐘8:10,洗漱后退房,去隔壁飯店買了包子。安總準時來接。
延安,中國革命的圣地,黨中央毛主席在這里戰(zhàn)斗和生活過十三個春秋。延安時期,是毛澤東思想成熟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是毛澤東著述活動最多、內容最為豐富的時期。
“延安十三年”是個籠統(tǒng)的說法,準確的時間概念是: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率領工農(nóng)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離開陜北,在陜北的13年中,有10年零2個月的時間,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由于延安所具有的這種重要的政治地位,人們習慣上把13年的歷史稱為延安時期。在延安的10年中,毛澤東和中央機關主要的居住地是楊家?guī)X,其次是棗園,其他還有王家灣等地,時間都比較短。
在楊家?guī)X和棗園,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組織領導了大生產(chǎn)運動、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以及延安文藝座談會。毛澤東在楊家?guī)X窯洞前的小石桌旁,會見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針對當時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延安十三年,發(fā)生了一系列決定黨和國家命運的大事:中國共產(chǎn)黨由弱變強,毛澤東思想形成并豐富,延安精神的孕育并發(fā)揚光大,領導人民堅持抗戰(zhàn)直至抗戰(zhàn)勝利……。歷史選擇了延安,延安鑄就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輝煌。
長征結束后,毛澤東決定到陜北去,說“那里有我們的人(指劉志丹的隊伍)”。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和中央機關離開陜北東渡黃河,站在岸邊回首西望,深情地說:“陜北是個好地方!”可見毛澤東對延安是有著深厚感情的。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一次也沒有到過延安……
今天,延安成了一座旅游城市,一年四季,游人絡繹不絕。人們到延安游什么?看什么?這是個問題。我以為,“延安十三年”首先是一段重要的歷史時期,然后才是“紅色革命圣地”。歷史在前,“顏色”在后,才是對歷史的正確態(tài)度,也是對“顏色”的最好尊重。說到紅色旅游,我以為到延安應該學習領悟的不是某某人的舊居,也不是大生產(chǎn)運動的舊址,而應該是延安精神。比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等。這些才真正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財富。用延安精神對照現(xiàn)實,我們才能看清楚哪些地方已經(jīng)“不那么延安”了……夜幕下的延安寶塔光芒四射,其實,延安精神才更應該永放光芒。
參觀完了楊家?guī)X和棗園,安總問我們中午想吃什么,我脫口而出:“香菇面”。安總說了一聲“好嘞”。安總帶我們去了一家“香菇面”的連鎖店。我們依然要了“優(yōu)質”的,我要了二兩白酒,妻子給我加了一個“蒜薹炒肉絲”。
一樣的“香菇面”,一樣的好味道。
飯后去“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
延安革命紀念館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全景式地再現(xiàn)了“延安十三年”的光輝歷程。
14:40,離開紀念館,安總把我們送到了延安火車站。
2018年4月28日游,2018年5月19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