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往年國慶這個時候,Y老師通常都勸你哪都不要去,乖乖的在家喝茶。但是今年國慶不一樣,Y老師勸所有的茶友們都應該去故宮看看正在舉辦的故宮秋季特展《茶·世界》。
▲故宮秋季特展《茶·世界》
這個展特別難約,據我在北京的朋友說是這幾年故宮最難約的特展,甚至沒有之一。
故宮的預約是從每天晚上八點開始約七天后的展覽,每天五千個,建議你先把本文設置成浮窗過去碰碰運氣,萬一搶不到,再回來讓Y老師帶你過過眼癮,萬一搶到了,可以到拿著Y老師的這篇文章來做參觀攻略。
這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主辦,匯集國內外30家考古文博機構的代表性藏品,展品總數555件。
展品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到當代故宮現在的特展都放在午門的城樓上,從廣場到城樓的臺階上放著展覽的第一件展品:茶苗。我定睛一看,妥妥的武夷山老鄉,這里的茶苗除了武夷山的水仙、肉桂,還有瑞香、梅占這樣的小品種,甚至于奇曲、黃肉桂這樣武夷山本地都難得一見的小小名叢都有,為武夷山點贊!
▲午門的城樓臺階上展覽的茶苗,包括除水仙、肉桂外,還有奇曲、黃肉桂等難得一見的武夷山老鄉
展覽分了四個部分:茶出中國,茶道尚和、茶路萬里和茶韻綿長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驚喜,絕對值得一一細看。
1
小種花香到底是什么茶?
看看宮里怎么說!
茶出中國的部分是整個茶展人氣最旺的展廳,也是我做茶朋友們最關心的展廳。
▲“茶出中國”展廳
這里展出了當年宮里皇上喝的茶,也就是正兒八經的貢茶。最熱門的當然還是所謂越陳越香的普洱茶。
聽說我混進的展館,好多做普洱的朋友都讓我拍點清晰的照片給他們看看條索,最過分的居然讓我湊到玻璃掌柜的縫隙那里看看能不能聞到茶香。
▲茶出中國展廳中的普洱茶
問得最多的還是當年皇上喝的普洱到底是多少年的。這個問題宮里的工作人員的權威回復是,貢茶的體系分為兩類,一種是各地常年進貢的,還有一種是各地官員進京時進貢的。
皇帝的茶多的根本喝不完,除了自己喝以外,最經常做的就是賞給其他的官員,而消耗不了的茶,宮里也會一兩年清理一次,皇上喝到都是新茶,而“茶出中國”展區的貢茶絕大部分都是光緒末年的茶。
▲有關貢茶的記載
我仔細的看了下當年貢茶的名單,最讓我好奇的是貢茶最多的居然不是福建而是四川。四川的雅安、邛崍、青城山都是當年貢茶的場地,而我們盛產好茶的大福建,當年貢茶的地方居然沒有現在大火的白茶,也沒有火了很久的鐵觀音,甚至沒有據說是老佛爺最喜歡的茉莉花茶。
只有武夷山和莆田的茶,莆田的貢茶是鄭宅茶,我居然完全沒聽說過,不懂有沒有小伙伴喝過。武夷山的貢茶絕對是整個展區里最搶眼的部分。
先說體系,武夷山的貢茶分為紅茶和巖茶兩個部分,當然這個分法是建國后才有的,當年皇上的分法就是花香茶和武夷茶,按宮里同志的說法,只要是有些花香的都是現在的巖茶,比如巖頂花香、小種花香、花香茶。
前陣子有些網紅直播的時候說故宮展出的小種花香是紅茶,順便巴拉巴拉的賣了一陣子正山小種的,估計根本就沒來看過。
紅茶就是簡單的寫作武夷茶,在現場的包裝上也能看出差異,花香茶的包裝都是精致的錫罐+精美的錦盒包裝,放在現在不論容積率還是重量妥妥的都是違規的產品。
武夷茶的包裝就相對簡單的多了,就是一個木箱,看不到內包裝,據宮里的同志介紹,好像就是油紙包裹。
▲上方錫罐+錦盒包裝為巖頂花香和小種花香,下方看不到內盒的木盒裝為武夷茶(紅茶)
除了我最關心的巖茶和大家最關心的普洱,其他的貢茶看起來信息量也很大,比如最著名的貢茶龍井,在光緒的那個年代,龍井的貢茶打的還是雨前龍井,你看看,現在X音上9塊九的都得是明前,比當年皇上喝的都好。
▲光緒年間,刻有雨前龍井的貢茶
除了貢茶之外,茶出中國還有漢景帝的陽陵出土的最早的茶葉實物遺存和北宋時期帶有茶葉遺跡的銅渣斗都值得重點看看。
▲10月8號要被替換掉的銅茶斗
尤其是這個銅茶斗,10月8號就要被替換掉啦。
2
茶道尚和
茶器愛好者的天堂
茶道尚和的部分講的是茶與器的講究,備茶方法的選擇和品茗環境的營造。
▲“茶道尚和”展廳
茶道尚和展廳中有各個朝代的精美茶器一定要看!比如法門寺出土的刻著唐禧宗小名“五哥”的純金茶器,在陜西呂大霖墓出土的全套宋瓷茶器。
另外劃一個在大武夷山地區的邵武黃煥墓出土的全套宋瓷的茶器也非常值得一看,其中與宋代兔毫碗配套的黑漆盞托非常值得現在玩建盞的朋友們好好看看。
茶道尚和還有一部分重要的展品就是古人各種關于茶的畫,在我理解這就是古代文人雅士喝茶發的朋友圈而茶道尚和是宋畫《春宴圖》,在這幅長卷對面的展臺就是依據古畫復原的當年的茶器類型。
▲《春宴圖》以及根據《春宴圖》布置的茶道具
這樣走出畫卷的茶器,在故宮的特展上還有很多,比如唐伯虎的事茶卷中畫的這把大紫砂壺,現場就展出了原型,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紫砂,吳經提梁。
▲唐伯虎的畫以及畫中的紫砂:吳經提梁
另外還有一個很容易漏掉的重點,在茶道尚和館的中央,有一個用光電科技模擬的曲水流觴的場景。
▲電光科技模擬的“流觴曲水”
可能是這個場景太壯觀了,很容易忽略了邊上的一個玻璃屋子,一定要認真看,這是故宮精心復刻的皇上的茶室。
▲流觴曲水旁透明玻璃房中復刻的乾隆茶室/圖源故宮官方公眾號
里面的每一件東西都是精品,說兩個不起眼的小東西,燒水的爐子是當年乾隆在無錫二泉邊的竹爐山房看中的竹爐,宮里復刻的。
▲宮里復刻當年乾隆在無錫二泉邊的竹爐山房看中的竹爐
桌上擺的小茶寵,是正經的泥人張捏的茶仙陸羽的像。
▲泥人張陸羽塑像
細節啊,夠你發朋友圈嘚瑟了嗎?
3
茶路萬里
茶不論走到哪里都是講究的事物
茶路萬里展的是世界各國的喝茶的歷史和實物,國寶眾多,眼花繚亂。很多在各自博物館都是C位展出的。
▲“茶路萬里”展廳
在這里可能就放在了邊邊角角。比如這個碗,我感覺類似這樣的碗我家都有好幾個,但是和我同去的瓷器專家曹老師就憤憤不平的說,這樣的碗怎么可以就這樣丟在角落,它應該有一個單獨的展柜,這是日本茶圣千利休最為推崇的井戶茶碗。
▲井戶茶碗
除了日本的茶碗之外,你在這里還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稀奇茶器,比如精美的奶茶罐,看上去比醬香咖啡還是高級很多吧。
再比如這個鑲金邊的紫砂壺,看器型就像是閩南或者潮汕地區常見的紫砂壺,但是它來自英國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要說明的是這確實不是搶去的,而是買去的。
為了說明當年歐洲人對紫砂的熱情,這個紫砂壺邊上特意放了兩個仿品,是荷蘭工匠用當地紅陶仿制的紫砂罐,據說因為材質的原因,只能仿制出陳設用的紫砂罐。
用于泡茶的紫砂罐始終還要依靠中國進口,這個形式和現在荷蘭人卡我們光刻機的脖子是不是有點相似,但是我相信我們中國的工匠還是會比荷蘭那些笨手笨腳的工匠更厲害些的。
類似于這樣的仿制當年還有很多,比如德國麥森瓷廠就以中國瓷器造型和紋飾為藍本進行模仿,并形成了德國的“中國風”瓷器。這些瓷器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人物的鼻子都特別大。
另外在剩下的茶韻悠長展廳里主要是系統展示了我國現代茶產業的劃分體系、制作工藝,以及南茶北引、太空育種等工作的豐厚成果。
這里也可以看到武夷山母樹大紅袍的標本,這個標本不同于其他標本的干巴巴的樣子,可以永久保留鮮綠的形態。這是武夷學院葉江華博士帶領團隊成員歷時5個月研究出的永久性保色標本制作技術。
該技術成功保持了母樹大紅袍整枝的完整性,同時保持其在原色條件下固化并永久保綠。突破了原有茶葉標本制作與保存過程中脫色、受潮、霉變等問題,實現茶葉標本的永久性原色、保綠、持續性循環使用。讓我們在千里之外的故宮也能看到母樹大紅袍原有的樣子。
▲母樹大紅袍標本
故宮的茶文化特展將延續到11月30號,但是從10月8號之后出于保護文物的考慮,有一批重磅文物將會被撤換下來。前面提到的宋畫《春宴圖》和帶茶葉的銅渣斗都在其中,所以,還是擠一擠,趁國慶早點看了吧。
巖茶教室年度贊助合作伙伴
YANCHA
更多性感撩人的聯系方式
YANCHA
有私事可私聊課代表
微信ID:kedaibiao0303
或者學習委員
微信ID:xuexiweiyuan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