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在后世的名氣大得嚇人,一句“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嚇壞多少苦心修行的小朋友。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神仙級人物,曾經的過往卻稀松平常得緊,只是個殺過牛賣過肉的小商販。在別人古稀之年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他的事業才剛起步。幸好,他的厚積薄發足以改天換日。他用直鉤釣取了大周八百年天下,又用雷霆手段底定了姜齊六百年傳奇。他是兵家鼻祖,千年間吃夠了武廟冷豬肉,也為后世百家鋪排下爭鳴的道場。他就是武廟的主神、周朝致勝的法寶,齊文化的開拓者姜子牙。
寫完了麒麟閣中的十一位名臣,見證了漢宣中興的過往。筆者再次感謝讀者大大的熱忱奉陪,也感謝小編們的鼎力支持。筆者不揣簡陋,將繼續以拙筆鋪陳往事,紹介雄杰,讓燦若星河的歷史名人更好地走近我們。如果能達成此愿,實在是幸何如哉!希望各位讀者大大和小編們能繼續給予關愛與支持。
今天,筆者將開寫《武廟元哲》專輯。之所以起這個名字,一是這些在歷史上叱咤風云的爺兒們都是來自武廟的;二是這些爺兒們是武廟中最早享受祭祀的。
為什么如此說?請容筆者簡單介紹一下,讀者大大就明白了。武廟是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九年(731)為表彰和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那時的李三郎勵精圖治,為了打造一個前無古人的盛世而不懈努力著。為了給活力四射的唐人樹立保家衛國、開疆拓土的軍人榜樣,李隆基將唐太宗只表彰本朝名臣的凌煙閣故事推而廣之,遴選歷朝歷代的兵學大家,為他們建廟供奉。這些被選出來的超一流打仗能手就是所謂的“武廟十哲”,其中,封姜子牙為武成王(說到這兒,讀者大大一定要從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走出來,歷史上的姜子牙是被封神的,而不是封神的),享受與文廟中的文宣王孔子同樣規格的祭祀。至此,以姜子牙為主神,張良為副祀,另有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徐懋功)、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九人陪祀的武廟天團橫空出世。
此后,建立武廟成為歷代皇朝效法的舊制,只是在后世武廟里享受香火的爺兒們略有不同。比如到了唐玄宗曾孫唐德宗李適時,就將祭祀范圍空前擴大,一下達到了六十四人之多。再往后,宋太祖趙匡胤以白起“殺已降不武之甚”為由,將其移出了主祭天團。而到了宋徽宗趙佶時,竟然再次將武廟編制擴大至七十二人,與孔子的七十二弟子相同。之后的王朝也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武廟編制內人員略有微調。
綜上所述,武廟天團始終充滿了變數,筆者不便一一敘述,索性以最初的十一人為主講述。且“元”字,有最初之意,故用“武廟元哲”作為本輯名稱。再者,“元”“玄”通用,亦可指這十一人用兵通玄入神。
為了敘述方便,不致有穿越之惑,本輯不按他們在武廟中的座次排位,而按武廟元哲們所處的歷史年代為序。
作為武廟主神和本輯首篇,筆者就從昭烈武成王姜子牙開始說起。
老而彌堅 自薦有方
姜子牙,亦作姜尚,河南衛輝人(亦說山東日照人)。因為生年不詳,做的事又非常神奇,所以后世史家便將其視作活久見的老神仙。如果說別人是骨骼清奇,他則是骨骼堅挺,耄耋之年仍能沖鋒陷陣、生兒育女,真是不服不行。也難怪有人說他是“裝老”,本來沒有那么老,只因為生得面老,就虛報歲數?對此,大家姑且一笑了之,畢竟五千年歷史,也就出了一個姜子牙,骨骼堅挺一點兒只能說人家天賦異稟,沒必要過多計較。
要是痛說一下革命家史,老姜家也不孬。那個年代有姓的人可都是貴族出身,姜姓更是上古炎帝的國姓,豈是升斗小民可以冒用的?姜子牙正是根紅苗正的炎帝子孫,其先做過四岳(有人說是四個老頭,有人說是一個,筆者姑且從一而終),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地(在今河南新蔡),遂以呂為氏(按照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的慣例,姜尚應該稱作呂尚,為了行文方便,筆者還是以姜子牙稱之)。
此后,經過上千年的繁衍分化,到了姜子牙生活的商末,姜家敗落了。姜子牙不僅沒有享受到幸福的貴族童年,還不得不挑起自力更生的重擔。據說,在他由小姜漸變成老姜的過程中,曾在商都朝歌(在今河南淇縣)當過屠夫,在棘津(在今河南延津東北)賣過肉食。不過,姜子牙小本經營,生意慘淡,始終改變不了“田不足以償種,漁不足以償網”的窘境,只好到馬家當了贅婿。然而他沒有當好一名合格的贅婿,竟然被馬老太掃地出門。在姜子牙發達后,馬老太又想破鏡重圓,姜子牙一句“覆水難收”就給婉拒了。
雖然一直到七十歲,姜子牙的生活都是一團糟,但是作為一個有理想的貴族之后,他始終沒有放棄刻苦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施展才華,重振家聲。
《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說,姜子牙見商紂王重用小人(指那些破落貴族),就到紂王朝中擔任官職,希望能夠匡正朝綱。然而,紂王不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主,連親哥哥、親叔叔們的話都不聽,又怎么會聽一個糟老頭子的話。
姜子牙知道紂王不可救藥,就離開朝歌,再次過起了隱居生活。在商朝這段日子雖然同樣一事無成,但老而彌辣的姜子牙看透了紂王的虛實,這為他后來游說西伯姬昌提供了口實。
姜子牙一面游歷,一面觀察天下動向。很快,他就意識到,周商之爭在所難免,自己的未來在西周。于是,姜子牙來到渭水之濱的磻溪(在今陜西寶雞東南),裝模作樣地當起了漁夫。
那時的姜子牙雖已過古稀之年,但誰讓人家基因好,骨骼堅挺、鶴發童顏,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樣。只見他端坐在石上,手中把定一副漁竿,氣定神閑、老神在在地直鉤垂釣。別人笑他直鉤如何釣魚?姜老仙面不改色地回答:“直鉤釣魚,愿者上鉤!”這樣一折騰,貌傻實奸的姜老仙在前抖音時代通過一個直鉤,竟然就將個人營銷號做到了極致。
不久,雄心勃勃的姬昌就聽說了姜子牙的趣事,不禁為之動容。喜歡演算八卦的他還特意占了一課,說自己在即將舉行的狩獵中會遇到一位非龍非螭(無角龍)、非虎非熊的王佐輔臣,這讓姬昌不禁期待滿滿。
然后,兩位最佳君臣CP就巧遇在釣魚臺邊。再然后,姜子牙把在做小買賣中練就的三寸不爛之舌運用如簧,忽悠得姬昌心花怒放。姬昌就對姜子牙說:“我的祖父周太公曾預言'定有圣人來周,周族必會興旺’,這說的一定是您,您就是我太公期望已久的大才!”之后,姬昌就以“太公望”尊稱姜子牙,這也是姜太公的由來。
據說,姬昌得了姜子牙高興得不要不要的,非要背著老姜回去。可惜,姬昌也老大不小的了,只背了四十八步就走不動了,就讓兒子拉著姜子牙坐的車踽踽前行。沒想到小姬嬌生慣養,只拉了八百零八步就趴窩了。姜老仙坐在車里一番掐算:“周人中將出四十八個王,享八百零八年江山。”一聽這話,老姬和小姬們都急了,跳起來就要接著拉。姜子牙笑著制止道:“此乃天機,非人力可變!”西戎小國周國為天下共主八百年,夠長了,已創下中國王朝史之最了,他們如此賣力地為姜老仙拉車,回報率如此高,也該知足了!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讀者大大一笑聽之即可,如果非要搶著去給陌生的老大爺拉車,可別說是筆者教的喲!
謀定后動 翦商興周
姬昌和姜子牙乘坐西伯的專車回至府中,兩人就天下大勢進行了深入交流,在很多大事上達成了廣泛一致。姬昌任命姜子牙為太師,地位在文王四友南宮適﹑散宜生﹑閎夭﹑太顛之上。這種破格提拔在講究“親親尊尊”的周國是非常難得的,反映出周人在與商人的角逐中,為了以小搏大成功逆襲,確實是蠻拼的。
姜子牙受到姬昌的高度重用,一身的本事終于得到施展的機會,遂顧不上老邁年高,賣力地將“權力是男人春藥”這句文言發揮到了極致。然而,就在此時,那位“百克”之君紂王也注意到了周人的不臣之心,下令將羽翼未豐的姬昌召入朝歌,一言不合就將他囚入羑里(在今河南湯陰北),想讓他在暗無天日的囚籠里演算至死。
然而,姜子牙在朝歌當公務員期間,早已看透了紂王的脾性,就與散宜生、閎夭等人商議,廣搜美女奇寶,進獻紂王,贖取姬昌。最終,貪婪的紂王不僅釋放了姬昌,還準許他打出文王招牌安定西方。也有人說,此事發生在姬昌際遇姜子牙之前。不管怎樣,羑里之囚讓姬昌對商朝徹底死心,開始積極謀劃強周反商大計。
姜子牙在政治上輔佐姬昌對內積善修德,明道行仁,促成了內部的大團結;對外則聯絡那些對紂王不滿的諸侯國,讓他們完成對商的朝貢義務,這讓好大喜功的紂王放松了警惕。
在經濟上,姜子牙推行愛民之策,努力踐行惠民之事,以最大限度地發展生產,保證國家糧秣充足。
在軍事上,姜子牙以打擊不臣的名義,訓練虎賁之士,大幅度地提高周軍的協同作戰能力。
姜子牙在此期間與姬昌談論用兵之道和施政秘術,都被周人記錄下來,經過不斷演繹,成為后世百家,特別是兵家尊奉的基本策略。這在據傳為姜子牙所著的中國第一部兵學著作《六韜》中都有體現。
姬昌本身就是一位出了名的賢明之君,又有了講求詭道的姜子牙的輔佐,周人想不發達都不行。虞、芮二國國君發生了領土爭端,不去找商王仲裁,卻急火火地找姬昌調停,結果一進入周人地界,就被周族的和睦一家親給忽悠了,立刻放下成見,當了周人的鐵粉。
任何時候爭奪天下,光講文治肯定不行,即便圣人在國也是如此,被《詩經》吹噓成“膺受天命”的姬昌同樣不能光靠一張嘴蕩平天下,必要的時候還是得論武功。
那些被商王安排在周族左近的方國中,善于筑城的崇國(姒姓,在今陜西西安鄠邑區)就死活看周人不對眼。于是,更喜歡用拳頭說話的姜子牙就輔佐姬昌討伐崇國。拿下崇國后,又接連攻擊密須(姞姓,在今甘肅靈臺西)、犬夷(游牧部落,即周人的老冤家犬戎),使周人的實控區大為擴張,成為西部最具號召力的方伯。其他諸侯見周人如此生猛,又如此講理,紛紛改換門庭,成了周人的迷弟。于是,數學不好的史家就說“天下三分,二分向周”。這些事筆者輕松一筆帶過,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不免勾心斗角、縱橫捭闔,自然少不得姜老仙的未卜先知與錦囊妙計。
看到形勢一片大好,姜子牙再接再厲,與姬昌一起將周國的政治中心遷至豐邑,在崇國人的城建基礎上,再度精心營造,使周人的都城終于有了睥睨天下的氣勢。這也為后世帝國定鼎關中提供了依據。
看著周人氣派的都城和蒸蒸日上的國勢,原先騎墻的一些諸侯也開始選邊站隊了,周人的前景越發敞亮,對商朝也沒有往日的恭順了。只是紂王仍陶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裝睡,不肯醒來,稍微有點兒眼光的人都知道天下易主的時刻一天天臨近了。
就在此時,姬昌出師未捷身先死,留下了一堆龍精虎猛的兒孫。姬昌的次子姬發即位,是為周武王。姬發不僅是個克承家業的好孩子,而且還是姜子牙的女婿(不知啥時候,這個被人趕出家門的贅婿居然閨女兒子都有了,且不是一個,而是一窩,你說奇怪不奇怪?)。姬發尊老丈人為“師尚父”,將軍事大權委托給他,積極謀劃翦商大業。
經過多年發展,周人的基業更加穩固,紂王的人設繼續崩塌。雄姿英發的周武王決定搞一次實彈演習,好好檢驗一下周人的號召力。
公元前1048年的一天,一身戎裝的姬發來到了盟津(今河南孟津),面對滔滔河水,姬發心潮澎湃。姜子牙更是左手拄持黃鉞,右手握秉白旄在軍前誓師:“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只,遲者斬首!”當時,響應周人號召的諸侯來了八百多。這些人也被翦商后的美好前景煽忽得熱血上涌,一個勁地大呼:“可以伐商矣!”
然而,姬發卻在這一刻清醒下來。姜子牙早就對商周角逐大勢提出過自己的看法了:此時的紂王對周人保持著高度警惕,百戰余生的商軍精銳一直對周人虎視眈眈,再加上商朝內部尚未徹底分化,那些老成持重的王族重臣還在努力支撐危局。此時,以小邦周討伐大邑商,怎么看都有些冒失。在這種情勢下,姬發聽從老丈人的良言,與他一起發表了一篇吊民伐罪的《泰誓》后,就在諸侯們的熱烈掌聲中振旅而還了。
商紂王見周人在黃河岸邊給自己整了這么一出,覺得不過是虛驚一場,對周人緊繃的弦再次放松了,繼續積極向東夷擴張以彌補周人崛起帶來的損失,同時打壓內部的王族勢力以強化君權,外帶高智商地拒諫飾非加上各種荒淫暴虐,一起花樣作死,最終使自己滑向了眾叛親離的深淵。
看著商紂王并沒有抓住最后的機會改弦更張,反而將足以制衡周人的商軍主力派往東夷,姜子牙當然不肯錯過,立刻翁婿同心,于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率領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步兵數萬,出兵滅商。一個月后,當周軍再次抵達盟津時,庸、盧、彭、濮、蜀等邦國的部族武裝也前來會師,聯軍兵力達到4.5萬人。
到了2月27日這天,周軍到達牧野(今河南衛輝),周武王再次發表《牧誓》,痛說商紂王聽信婦人之言,將國家搞得一團糟,現在上天命姬發帶領周軍恭行天伐,眾軍一定要努力向前。說得那叫一個大義凜然、霸氣側漏。
第二天早上6、7點鐘,朝歌城內的商軍殺到。不過,這些商軍不是那些追隨紂王征戰多年的精銳之師,而是匆匆組織起來的奴隸和戰俘大軍。這支商軍的戰斗力如何不好說,但人數絕對是碾壓周軍的,用詩經上的文言形容就是“殷商之旅,其會如林”,據不完全統計,商軍達70萬,亦說17萬。
面對數倍乃至十數倍于己的商軍,周軍不免有些畏懼。戰幕一拉開,衣甲還鄉的姜子牙就親率數百虎賁精銳為先鋒趨前挑戰,以求快速鎮住場子。只見銀須飄飄的姜老仙手持白旄黃鉞一往無前,那些久經訓練的虎賁見自己愛戴的主帥如此勇武老辣,不覺斗志倍增,紛紛將生死置之度外,義無反顧地沖向陣腳不穩的商軍。那些渴望解放的商軍立時陷入混亂之中,姬發見狀,立刻在兄弟重臣的護持下,率領主力狂擊商軍,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
商軍前軍頓時全無斗志,紛紛倒戈。后面的商軍見前方混亂,不知何故,也轉身向后逃去。后面忠于紂王的禁衛軍見狀忙上前阻擋,無奈奴隸和戰俘人數遠多于禁衛軍,在人潮擁擠之下,這些禁衛軍也被推倒踩踏。
見商軍已無斗志,周軍戰車兵、甲士、步兵立刻精神百倍,如同波浪一樣向前連續沖鋒,絲毫不給商軍喘息之機。紂王匆匆構筑的最后一道防線眼見就要崩潰了,那位曾經戰無不勝的百克知道大勢已去,只得轉身逃回朝歌,登上鹿臺,自焚而死。
之后,姜子牙引姬發進入朝歌,詔告天下商朝滅亡,周王成為新的共主。這一刻才是周太公最希望看到的,也是姜子牙和他的戰友們努力奮斗的結果。接下來,姜子牙將和他的戰友們快快樂樂地分享勝利果實。
因勢利導 開齊立國
有人說,中國的先秦時代,才是真正封土建國的時代,周人將中國式的封建制度推向了極致。這一點從姜子牙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之下,國家的控制力有限,根本無法維持龐大的帝國。因此通過分封,以夏君夷民的方式擴大周人的統治空間、延展中華文明圈成為彼時國體的首選。周武王在與姜子牙、周公旦等親貴大臣充分商議后,決定分封諸侯,以鞏衛周王室。姜老仙因為在翦商興周大業中的特殊功勛,被封于營丘(在今山東淄博臨淄區),建立齊國,作為周朝巨輪駛向東方的壓艙石。
成為東方大國齊國的開國之君,可比神話中的封神現實得多,也困難得多,仍有許多妖魔鬼怪要對付。姬發和大臣們關起門來分果果,根本不管所封之國還有許多地頭蛇要對付。實際上,姜老仙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早在黃帝時代已在山東各地繁衍的小麥發明人萊夷。
姜老仙連紂王那樣打得各路東夷狼奔豕突的百克都不懼,當然也不會把萊夷放在眼里。
話說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直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一行人行軍速度很慢。一天傍晚齊軍來到離營丘不遠處,準備先歇一宿,明日再趕到營丘。眼看這次封土建國大業就要順利完成了,眾人不免放下心來,準備蒙頭大睡。
一個軍中老卒卻找到姜老仙,搖頭晃腦地對姜老仙說:“如今形勢不明,大家卻如此懈怠,沒有一點深入敵境的危機感,這可不妙啊!”剛才還昏昏欲睡的姜老仙一聽這話,如同打了雞血一樣,睡意全無。他立刻命令大軍整頓齊備,披星戴月地趕赴營丘,在淄河西岸搶占有利地形扎下營寨。
此時,天已拂曉。齊軍哨探借著熹微的晨光,看到萊軍正涉水直奔營丘而來,形勢非常危急。原來,萊國與營丘是離得不遠,作為紂王的屬國,當然不希望自己與敵國為鄰,就想趁著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先行搶占營丘,然而御敵于國門之外。如今,齊人已搶占營丘,兵臨淄水,眼看先機已失,只好仗著地頭蛇的優勢,給齊人來一個下馬威了。
可是,萊國僻處一方,根本不知道天下第一的姜太公在此,諸神尚且退位,何況蕞爾之國呢?
齊萊兩軍在淄河西岸拉開陣勢。面對萊軍的進攻,姜子牙鎮定自若,指揮有方。齊軍是跟隨姜子牙征戰天下多年的老兵,與姜老仙的配合天衣無縫。很快,這些萊夷就在齊軍的反擊下亂了方寸,被殺得丟盔棄甲、狼狽而回。不過,萊夷就像灰太狼一樣,還會回來的。姜子牙的子孫直到五百年后,才將萊國徹底滅掉。
打敗了強鄰,姜子牙終于可以安下心來建國了。姜子牙是個從沙場上下來的狠角色,他穩定國家的第一步自然是亂世用重典,嚴法除害以安定民心。當時,一個叫營湯的名士,接過姜子牙遞來的橄欖枝當上了新鮮出爐的齊國司寇(最高司法官員)。這貨是當地人,與土著勢力的關系盤根錯節,自然免不了請托受賄違法亂紀。姜子牙人老心不老,很快注意到營湯的陽奉陰違,就找他進行誡勉談話。然而,姜子牙打仗是把好手,做思想政治工作卻明顯欠些火候,并沒有說服營湯。
營湯認為姜老仙不過爾爾,就索性放開喉嚨,大肆攻擊姜子牙施行法治過于嚴酷,不如自己可領導齊人直接進入仁治社會。對于知法犯法且公然唱反調的營大司寇,暴脾氣的戰神姜老仙如何能忍,立刻下令將其斬訖報來。看著剛才還口若懸河的營大名士秒斃于前,那些還想倚土賣老的家伙們都趕忙閉上嘴巴,安心地做事去了。
簡單粗暴的姜子牙就這樣憑著戰無不勝的武功迅速穩定了齊地的混亂局面,五個月后,姜子牙就回到鎬京(在今陜西西安長安區西南),向主持朝政的周公匯報安邦定國的政績。
人老成精的姜子牙深知暴力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項,真正要治理好一個東方大國絕不是殺一兩個人可以搞定的。他還有自己全套的治國方略要施展:
在政治上,姜子牙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雖然這一政策仍然不免受到周人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親親”思想束縛,但是由于姜子牙本人就是尚賢政策的受惠者,自然會不遺余力地推進選賢任能,使一大批東夷土著精英得以進入齊國統治層,讓齊國的政壇風貌為之一新。而且,姜子牙進一步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了“六守”“八征”“六不用”等一整套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選人、用人和考核標準,不僅奠定了齊國后來居上的國力基礎,也為后世尊賢使能的用人思想開創了先河。
在經濟上,鑒于當時齊國負海潟鹵、地薄人少的地理條件,姜子牙引導齊人繼承周人稼穡本領,在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充分利用境內礦藏、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絲麻紡織、漁鹽等手工業。有了解決溫飽的農產品和用于交換的手工業品后,姜子牙還將齊地人民的重商傳統調動起來,利用齊國交通便利的優勢,大力推行與列國通商的外貿政策。就這樣,齊國“農、工、商”三寶并舉,很快實現了冠帶衣履銷天下、魚鹽通列國的商業繁榮局面,齊國逐步由偏荒小國發展為雄居東方的大國,齊人也得以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其他諸侯紛紛前來參觀學習,間或打點兒秋風。
在文化上,姜子牙實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從齊地的實際出發,從俗簡禮,從不強制干涉,而是務實地創造出既讓齊民樂于接受,又不太有悖周禮的新制,從而極大地化解了土客矛盾,在最短時間里實現了邦國穩定。姜子牙這種移風易俗的做法,也為齊國后來開設稷下學宮,敞開胸懷容許百家爭鳴埋下了伏筆。
輔弼幼主 專征封神
新生的周朝顯然不是一帆風順的,幸好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是蠻強的。各諸侯不僅要治理好自己的封國,還要在周王室恪盡臣職。即便是姜子牙這樣爵封上國,戚同椒房的老仙也不例外。姜子牙在料理好封土建國的大事后,就回到鎬京繼續當周王室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和曾外孫周康王姬釗。就連他的嫡長子姜伋(齊丁公)亦在鎬京統領王廷衛隊虎賁軍。齊國開國后三十年間的日常政務,都由留守營丘的嫡三子丘穆公處理。幸好,丘穆公是個不貪戀權位的好兄弟,沒有乘機侵奪老大家的產業。
由于周武王在公元前1043年就崩了,只給十三歲的少年天子周成王留下了一堆年高德邵的老臣。此時,大商的余威尚在,大周的恩德未洽,周成王要想駕馭新朝行穩致遠,面對的形勢真的不是一般的艱難。
果然,聽說弟弟周公旦當了攝政,三哥管叔首先就不淡定了,立刻和兩個弟弟蔡叔、霍叔咬起了耳朵。很快,一條流言就不脛而走,傳入鎬京之中,攝政周公在巨大的壓力下被迫隱退。
沒有了周公這個定盤星,武庚迅速與三監(負責看守紂王兒子武庚的三位姬姓諸侯管叔姬鮮、蔡叔姬度、霍叔姬處)勾搭在一起,共同樹起反旗。那些曾經和商紂王打死打生的淮夷和徐夷也趁勢而起,與奄(嬴姓,亦說子姓,在今山東曲阜舊城東)、薄姑(嬴姓,在今山東博興東南)等親商方國結成同盟,嚴重威脅著齊、魯等東方封國。
在此內憂外患的交相打擊下,年幼的周成王迅速清醒過來,請出周公繼續攝政。國難當頭,周公也不再矯情,毅然承擔起了救火隊長的重任。
在周公的主持下,周成王派召公姬奭向外公姜子牙傳達王命:“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汝征之。”這相當于給了外公周版的尚方寶劍。此時的姜老仙對大周自然是忠心不二的,得了王命不敢怠慢,立刻修矛整甲,校閱齊軍,與周公率領的王室主力東西夾攻,經過數年血戰,終于平定了東方各國。
齊國也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平叛之戰中,展示了實力,贏得了各國尊崇,進一步坐實了東方大國的赫赫聲威。而且那個專征東國的王命,也被后世齊君刻意繼承下來,成為他們謀求霸權的大義名份,全然不顧該王命早已過了有效期。
為二次安周立下赫赫戰功的姜子牙卸去戎裝,繼續在鎬京擔任太師,提點自己的外孫,直到周成王去世,周康王繼位。姜子牙父子接受周成王托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新君的重任。
公元前1015年,將周康王扶上馬又送一程的姜老仙再也熬不過歲月的磨洗,病逝于鎬京,壽享139歲,創下了老干部發揮余熱的最高記錄。他的兒子齊丁公姜(呂)伋繼續留在鎬京,作為僅次于召公奭的次輔,掌管周室虎賁軍,保衛豐鎬。
姜子牙的大器晚成終于華麗謝幕,從此他將頻繁地出現在各類文學戲曲體裁中,不斷被神化,直至成為主持封神的玉虛上仙,一句“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足以讓人神敬畏。當然,這些只是百姓眼中的姜老仙。在兵家眼中的姜子牙,留下的一部《六韜》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同樣使其登上了兵家權謀始祖的神壇。司馬遷就曾這樣稱道:“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權謀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曾學習并吸收了《六韜》的精華。到了北宋神宗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成為武學必讀書。《六韜》還在十六世紀傳入日本,十八世紀傳入歐洲,如今已被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其應用范圍也超越了軍事的范疇,在政治、經濟、管理、科技等諸多領域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