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哥兒們是個來自邊塞的猛人,身高八尺,力大無窮,典型的肌肉男一枚,與劉秀手下那些出身太學、允文允武的文化人頗為不同。他早先一直在漁陽郡打工,當過營尉,干過護軍,是個盡職盡責的好員工。不過一直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直到劉三哥闖入了他的生活,他才陡然一變,成了響當當的軍中上將——虎牙將軍,看著就很猛。事實也證明,那些被他咬上的敵人,不死也要掉塊肉。他打得最起勁的就是那個想和劉秀爭正統的劉永,這家伙被打得想哭都沒地方。不過,猛將哥的智商不怎么在線,在與生性奸詐的董憲的較量中就落了下乘。之后,他又參與了平定隴西隗氏的戰爭,經年血戰,頗著勛勞。他就是虎牙大將軍、安平侯蓋延。
身高力大虎牙將
連戰連捷爭正統
屢敗屢戰斗強藩
看到漢軍如此能打,董憲的部下也開始不安份起來。一個叫賁休的家伙就打算舉蘭陵城降漢。眼見得自己后院著火,作為一方之主的董憲如何受得了,立刻率軍從郯城出發,包圍了蘭陵。賁休忙派人去向駐軍楚地的蓋延求救。
蓋延的軍隊連年征戰,實在有些乏了,再加上身在東海的董憲暫時還不是自己的菜,所以部下們覺得蓋延不會出兵。哪知道蓋延覺得人家賁休心向大漢,如果此時不施援手,萬一讓董憲滅了,有點兒說不過去,就上表劉秀請戰。不想,蓋延助人為樂的活雷鋒行為卻為他惹來了無窮麻煩。
大義在手的劉秀同意蓋延的請求,命他出兵救賁。可是,也不知宣旨官是不是疏忽了,他徑直進入蓋延大營宣布皇命,完全不理在蓋延隔壁駐軍的龐萌。這下,龐萌不免犯起了嘀咕。
說起來這個龐萌也是個人物,他出自與劉秀兄弟關系較好的綠林軍下江兵,在劉玄稱帝后,他因功受封冀州牧,隸屬于尚書謝恭。他不像謝恭那樣總是防賊似地盯著劉秀,相反還時不時地給劉秀暗送秋波,因此,在謝恭死后,龐萌就順利跳槽到劉秀麾下當了侍中。
劉秀對謙遜和順的龐侍中非常看好,覺得他雖然出身綠林,卻不沾一點綠林習氣,是個值得信任的人。劉秀曾當著群臣的面點贊龐萌“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儼然將其視為社稷之臣。如今,劉秀任命龐萌擔任平狄將軍,與蓋延一起出擊董憲,卻只給蓋延下詔,不給龐萌發旨,這下龐萌的內心能不起波瀾嗎?他畢竟曾是劉玄派出監控劉秀的大臣,心頭的“原罪”一直未能消解,如今皇帝對自己區別對待,難道不說明問題嗎?越想路越窄的龐萌終于把自己想蒙了,干脆反他娘的,免得被劉三哥秋后算賬。
當然,龐萌的反叛還需要時間醞釀,一時半會兒還對蓋延構不成威脅。蓋延看著劉秀的圣旨上明明寫著讓其直接進攻郯城,這樣蘭陵之圍可不戰而解。這是一招典型的圍魏救趙,遠在洛陽的劉秀能夠燭照萬里,可見馬上皇帝的軍事稟賦確實過人。
可惜,皇帝的決策再英明,臨陣的軍事指揮也未必能貫徹到位,特別是蓋延這個猛人,喜歡直來直去,大斧見紅,對于如此奇謀妙計,著實玩不轉。他生怕賁休等不到自己的救援,就徑直率軍前往蘭陵救人。
久混江湖的董憲見蓋延所率之軍不多,立刻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先是虛晃一槍,假裝不敵蓋延詐敗而走,蓋延揮軍上前,殺散那些來不及逃走的董憲士卒,催馬入城。董憲則發出江湖告急的雞毛信,將自己的徒子徒孫全部召集在一起,連夜將蘭陵圍了個水泄不通。
正在和賁休拼酒的蓋延這才發現自己被董憲耍了。他圍慣了別人,可不想坐困愁城,立刻趁敵人圍城未固之際,揮動大斧向城外殺去。董憲的士卒雖然拼命阻攔,但漢軍皆是百戰精銳,又有蓋延這把殺人無數的大斧開道,豈能遂了董憲的意?
好不容易殺出重圍的蓋延終于想起了皇帝的旨意,準備率軍前去攻打郯城。劉秀知道后下旨責備道:“要是原先你去打郯城,倒是可以做到攻其不備。如今,你吃了敗仗,敵軍陰謀得逞,可以從容布置,郯城就不好打了,蘭陵之圍也更難解了!”劉大仙算得果然不錯。蓋延收攏潰軍,好不容易到了郯城,發現敵人早已森嚴壁壘,任憑蓋延的馬急斧沉,卻也無可奈何!
那邊廂的董憲沒了后顧之憂,全力攻打蘭陵,賁休本就被蓋延的來而復去搞得士氣低落,如何能是老主公的對手,最終城破被殺,再沒機會和蓋延把酒言歡了。
打不下郯城的蓋延聽說蘭陵陷落,真的惱了,就在彭城、郯、邳等城之間,來回奔襲,抽冷子打悶棍,雖然小有斬獲,卻也拿董憲沒辦法。劉秀擔心蓋延有失,幾次下旨訓示,讓他小心為上。急于報仇的蓋延敗而不餒,雖然勇氣可嘉,但終究不能打開局面,全沒了對付劉永時大開大闔的風采。
就在蓋延報仇無門的尷尬之際,那個思想斗爭了很久的龐萌終于反了,他攻殺劉秀任命的楚郡太守,引著董憲的軍隊找到了蓋延的行蹤,然后就是群毆蓋延。完全沒有搞清狀況的蓋延登時傻了,自家皇帝逢人就夸的社稷之臣龐萌怎么會突然和敵人一起出現在自己的身后呢,這仗可怎么打?萬般無奈之下,一向剽悍的蓋延也只能搶渡泗水逃走,可把這個北方佬折騰壞了。由于擔心敵人追上來,他揮動大斧,將舟楫砍成碎塊,又將浮橋攔腰斬斷,這才擋住了追兵,逃得了性命。
蓋延上書請罪。這次劉秀并沒有申斥蓋延,只是命他召集舊部,休整待命。原來,此時的劉秀正在氣頭上,不過,他不是生蓋延的氣,而是生自己的氣。龐萌的背叛讓他有一種啪啪打臉的感覺,自己無比看好的龐侍中就是這樣當社稷之臣的嗎?難道自己的明君形象秀得還不夠豐滿嗎?自己連殺兄之仇的敵人都饒恕了,為什么還是不能取信于外表和順的龐萌,這叫自己以后還怎么夸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堂堂帝王的面子可是無比金貴的,說什么也要找回來。
于是,劉秀決定御駕親征。他命令大司馬吳漢召集多路漢軍一起會師任城,加上蓋延一起找董憲、龐萌討說法。他還特意帶上下江兵的元老王常,希望他現身說法,能夠在戰場上好好教育一下龐萌。有了三哥的憤然出擊,董憲、龐萌如熒火之光,怎么能與皓月爭輝?蓋延終于又可以快樂地揮動大斧,砍下那些可惡敵人的首級了。
劉秀帶著蓋延等將先是在桃鄉(在今山東汶上東北)擊破龐萌,然而又進軍昌慮(在今山東滕州東南)打敗董憲。后來,吳漢領兵繼續追擊,上窮碧落下黃泉,最終將董、龐二人的首級送入洛陽。也不知蓋延看到后會做何感想?
犁庭掃閭定隴西
蓋延在與董憲的較量中落了下乘,損兵折將,劉秀雖然很生氣,但想想事出有因,也沒有過于計較,反說他遭遇龐萌突襲,有“不可動之節”,值得褒揚。或許這也是劉三哥的帝王心術,畢竟龐萌的事對他的皇威影響不小,如今樹立一個正面典型,有助于轉移人們的視線。所以蓋延并沒有因為伐董之敗受到重處。
在基本蕩平東方之后,劉秀統一中國的注意力全部轉向了西方。公元30年春,蓋延受命屯兵長安,以備隗囂。四月,劉秀派蓋延與耿弇等七將自隴道伐蜀。隗囂擔心劉秀和他玩假途伐虢的把戲,遂發兵拒漢,劉秀與隴西的戰爭一觸即發。由于隴道艱難,蓋延等將勞而無功。
公元32年春,吸取此前伐隴的教訓,劉秀再度召集重兵,進討隴西。眼見漢軍大兵壓境,隗囂決心負隅頑抗,他逃往西城去裝烏龜。劉秀一面派遣吳漢、岑彭進圍西城,一面命蓋延與耿弇圍攻上邽(在今甘肅天水西南)。這次本可畢其功于一役,奈何公孫述發來了援兵,而且漢軍補給困難、糧食將盡,再加上配屬的郡國兵幫了倒忙,最后只得全軍退走,隴西數郡再度被隗囂奪回。
不過,劉秀并沒有氣餒,而是在第二年,乘隗囂病逝,部將立其少子隗純為主之際,再遣蓋延等將攻取街泉、略陽、清水等地,給了隴西小主一下狠狠的下馬威。見到中原皇帝對隴西如此執著,隴西內部各派勢力迅速分化瓦解,形勢越發對漢有利。
公元34年八月,耿弇、寇恂攻破了高平第一城。兩個月后,來歙、蓋延攻破落門聚(今甘肅武山),隗純率眾投降。至此,歷時四年苦戰,漢軍終于平定了隴西。當年冬天,此前站隊隗囂的先零諸羌企圖乘漢軍立足未穩之際侵擾隴西,來歙與蓋延將帥一心,共同進擊,一戰就斬殺羌人數千人,給了這些桀驁不馴的家伙一次印象深刻的教訓。此后,二人又開倉賑饑,讓苦戰經年的隴西百姓終于過上了一個平安無戰的祥和之年。
公元35年,來歙與蓋延再接再厲,在河池(今甘肅徽縣)、下辨(在今甘肅成縣西北)等地進攻投降公孫述的隗氏舊部王元等人,先后攻破城池,大有一鼓而進蜀中之勢。蜀人非常害怕,于是派刺客刺殺了來歙。
來歙的母親是劉秀的姑祖,按輩份說,劉秀得管來歙叫表叔。不過來歙能夠成功,可不是只靠著和劉秀沾親得到的。來歙從小就與劉秀很熟,還一起到長安求學。來歙曾在更始帝手下當過小吏,說服自己的妹夫、漢中王劉嘉一起投降劉秀。說起劉嘉,也不是外人,他是劉秀的族兄,從小由劉秀的叔叔劉良養大,與劉秀兄弟關系較好,不過當上漢中王后不免有了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幸好讓大舅子來歙給說破了,才沒有走上歧途。
劉秀深知來歙之才,見來歙勸劉嘉歸漢,立即脫下身上衣服給表叔披上。來歙在劉秀平定隴右的戰爭中居功至偉,當劉秀聽說來歙遇刺立刻淚流滿面,此后還身穿孝服親臨吊喪,皇帝給臣子戴孝,這是莫大的榮譽。此后,他下令將汝南郡當鄉縣更名征羌國,以彰顯其功。
來歙在遇刺后并沒有慌亂,他命人嚴守軍寨,同時緊急召見蓋延。當蓋延見到重傷的來歙后,不禁大駭,隨即伏地痛哭,不能仰視。見到人高馬大的蓋延這個樣子,來歙急了,他斥責道:“你怎么能這樣呢?我被刺客所傷,恐怕不能繼續報國了,所以才叫你來托付后事,你怎么能學小兒女啼哭呢?刺客的刀雖仍在我身,我就不能用它再殺了你嗎?”蓋延見過狠的,沒見過這么狠的,都傷成這樣了,還如此果厲,他真是服了,這個文士打扮的主將愣是要得!
想到這兒,蓋延忙止住悲聲,仔細聽來歙安排后事。來歙叮囑完蓋延,又給皇帝表侄寫遺表:“臣深夜被刺,不敢痛惜自己,只是后悔沒有盡到職責,讓朝廷蒙羞。治理國家當以用賢為本,太中大夫段襄正直剛強,可以重用,望陛下明察。臣之兄弟不賢,不足以當大事,望陛下能夠時常教誨!”寫完,他丟下筆,拔出刀來,氣絕而亡。
蓋延見狀,趕忙深施一禮,然后轉過身去猛地擦干眼淚,這才大聲按照來歙的臨終囑咐,有條不紊地安排軍中諸務。
不久,蓋延身體抱恙,不得不率軍回撤。劉秀下旨任命其為左馮翊,一面養病,一面借著虎牙將軍的余威繼續盯著西北邊防。到了公元37年,劉秀再次為功臣們加薪,蓋延的封邑增至萬戶。兩年后,蓋延病逝于左馮翊任上,一代猛將就此謝幕。
蓋延在蓋氏宗族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與唐朝的蓋文達(貞觀初年的瀛洲十八學士之一,曾任貞觀朝諫議大夫)分別是文武兩方面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在蓋姓宗祠通用聯中,就有這樣一副:威重虎牙,肖玉容于云閣;文蜚風采,列金馬于瀛洲,說得就是這一武一文的兩蓋(gě),確實不是蓋(gài)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