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魏晉以來祖尚虛浮,這種風氣到東晉更是愈演愈烈,名士們占據官位卻熱衷于清淡,不屑處理公務。在這樣的氛圍中,何充算是一個異類,他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時候,能舍清談而取公務,與主流格格不入。
王濛、劉惔,還有僧人竺法深,曾經上門約何充清談。這三人都是當時清談界有名頭的大腕,聯袂相邀委實非同小可。何充卻忙著埋頭處理公文,顧不上陪客。三人受到冷遇,感到非常不滿,王濛出言嘲諷何充,竟然拘泥于俗務不應對清淡雅事,頗有責怪何充不識好歹的意思。何充氣場很足,毫不客氣地反唇相譏,說我要不干這些俗事,你們吃什么?王劉諸人縱然是辯論高手,卻被這句話懟得沒一點脾氣。
就是這個何充,曾在東晉政壇顯赫一時,官至宰輔高位。雖然權勢與瑯琊王氏、潁川庾氏、龍亢桓氏、陳郡謝氏這樣掌控朝政大權的地位無法相比,但在東晉歷史上卻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何充的政績來看,其實沒有什么特別值得一提的亮點。風評甚至還有點負面,認為何充毫無修正改革的作為,只不過是為人剛強果敢有度量而已。而崇尚佛教,大建廟宇,浪費巨資施舍僧人,更是遭人非議。然而何充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和庾氏家族作對,從庾亮去世開始,一直到庾家最后一位重要人物庾翼去世,真可謂是不死不休。這大概就是朝廷重用何充的目的,避免庾氏一家獨大。剛剛吃過瑯琊王氏坐大后王敦造反的虧,不想再來一次了。
為了終結庾家的權勢,何充力挺桓溫上位取而代之,卻沒想到后來的桓溫更甚于庾氏。如果這是一場麻將牌局,那就是何充為了限制手氣極旺的上家,堅持給下家喂牌,結果下家做成了超級大胡。
“壹
與庾氏斗:不要誤會,就是針對你
在成帝死后選擇繼承人一事上,何充就和庾氏唱起了反調。當時庾亮已死,庾冰、庾翼兄弟代表庾家繼續掌權,二人作為成帝的舅舅,為了保持對局勢的把控,選擇以成帝的弟弟繼位,還是自家外甥,理由是國家外有強敵,新皇帝年紀太小可不行。何充則堅持要求還是父子相傳,不能壞了慣例,但終究拗不過庾家兄弟。其實庾氏的出發動機雖然為私,但在當時的形勢下,選擇年長一點的皇帝確實更加合理。雖說可能會讓庾家更為強勢,但權衡利弊,終究是國家安全更為重要。這樣看來,何充的主意就有點對人不對事了。
成帝的弟弟繼位,就是康帝,不久何充就被任命為驃騎將軍,都督徐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領徐州刺史,出鎮京口。何充這次外任非常微妙,表面上的理由是為了避免與庾氏相爭,其實恰恰相反,正是針鋒相對。當時庾翼穩居上游,都督江、荊、司、雍、梁、益六州軍事,何充外任后,就在下游形成了能制約庾翼的力量,形成了上下游的平衡,防止庾家獨大威脅朝廷。一年以后,庾翼以北伐為名,不顧朝廷的反對移鎮襄陽。朝中的庾冰跟著要求都督荊、江、寧、益、梁、交、廣七州、豫州之四郡諸軍事,領江州刺史,接替庾翼出鎮武昌,作為庾翼的后援。
二庾同居上游,改變了上下游的平衡態勢。何充聞訊馬上入朝上言,以庾冰是帝舅,輔政身份重要為由,強烈反對庾冰外出,不過沒有成功。朝廷旋即安排何充轉任督揚、豫以及徐州之瑯邪諸軍事,領揚州刺史,仍舊以錄尚書事的身份輔政,在掌控下游力量的同時居朝坐鎮,這應該是朝廷在無力阻止庾冰外出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的應對手段。兩次任命都如此有針對性,應該不是巧合那么簡單,只能說是有意為之。
庾翼大舉征發江、荊二州的編戶奴,用來補充兵員,鬧得怨聲載道。何充便準備在揚州效仿庾翼的行動,對外聲稱是要分擔朝野對庾翼的指責。這個說明實在過于荒謬,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有人這樣幫人的嗎?為了避免別人干了壞事成為眾矢之的,自己也跟著干,體現大家都一樣壞?唯一的解釋就是庾翼在擴充兵力,何充被迫也必須照跟,不能被對方拉大了差距。這事最后沒干成,因為三吳地區之前已經被征發過了,倒不是何充不想干。
康帝病危時,又面臨接班人的選擇。庾氏兄弟屬意康帝叔叔輩的會稽王司馬昱。何充這次吸取教訓,提前在康帝那里做了工作,建議由皇太子繼位,也得到了康帝的認可。康帝死后,何充馬上憑著遺旨立太子繼位,就是穆帝。何充動作太快,將生米迅速煮成熟飯,庾氏兄弟無可奈何,對何充極為惱怒。何庾之間一直在暗斗,到現在終于擺到明處了。
穆帝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死,死前還安排自己的兒子庾爰之接任,由庾家繼續掌控上流。還是何充出頭,堅決阻擊了這一計劃,在東晉政壇擔任主演多年的潁川庾氏,終于謝幕下場。
“貳
懟人不倦:自帶技能,善于把天聊死
何充的家族廬江何氏雖說也是士族,卻算不上高門,在老牌大族眼里也就一般而已。家族已然沒落的阮裕就曾說道,次道(何充的字)這個人沒什么不好,唯一的遺憾就是出身布衣,言語中頗有點酸溜溜的。
何充能夠在政壇崛起,應該得益于王導的提攜。何家和瑯琊王氏有姻親關系,何充的姨父就是東晉元老王導,因此年少時就有機會親近這位大佬人物,并得到了極高的品評,于名望不斷上升。后來又娶了庾亮的妹妹,成了晉明帝的連襟,仕途一路順暢。王導死后,何充與庾亮之弟庾冰一同錄尚書事。晉成帝死時,何充也是顧命大臣之一。這些職位雖然不能獨掌權柄,話語權卻也不可小視。
何充仕途初期,曾經得到王導、庾亮這兩位大佬的大力推薦。最后竟然成了庾家權勢的終結者,王導倒是本有此意,庾亮只怕就始料不及了。
從門第和才干來看,何充似乎都沒有辦法和庾家抗衡。為什么選擇何充來充當這個角色?大概是因為何充不僅相對務實,更重要的是敢說敢做,心里只要有話就不吐不快,誰的面子都不給,有那么一股子斗爭精神。同時期的他人,或謹慎、或圓滑、或疏懶,都沒辦法完成這個任務。
何充最初出仕,是在大將軍王敦的幕府。王敦的老兄王含正在何充老家廬江任太守,為官貪污名聲很不好。王敦曾當大家面洗白王含,睜著眼說瞎話稱其官聲不錯,廬江人都給予好評。大家都不做聲,何充卻說我就是廬江人,聽到的可不是這樣。其時王敦大權在握,這樣當面打臉,大家都為何充捏了一把汗,何充卻若無其事。
作為康帝的輔政大臣,庾冰和何充曾經一起侍坐。交談中康帝恭維道,我能夠繼位,全靠你們兩位。這話庾冰倒是受之無愧,何充卻是反對派。聞聽此話,何充當即就澄清,說全是庾冰的功勞,要是按我的提議,可沒有您什么事。康帝言不由衷地擴大感謝范圍,大概也是想拉近與下屬的距離,其實本也無傷大雅。何充就算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一褒獎,委婉地說明一下也沒問題。結果他倒好,直接頂了回去,言語中還很有指責皇帝亂講話討好臣下的意思,讓康帝熱臉貼了冷屁股,一時間極為尷尬。
當時如果有微信群,何充一定是把天聊死的那個人。
對權臣、皇帝都是這樣,那懟一下王濛、劉惔、竺法深這樣身份的人,根本就不算事了。幾個名士而已,不值一提。
“叁
力挺桓溫:猜到了開頭,猜不到這個結局
何充全力對抗庾家,卻是顧前不顧后。為了阻擊庾翼安排其子庾爰之接任其職位的計劃,何充強烈推薦由桓溫替代。力挺上位的桓溫,后來勢力急速上升,對朝廷的威脅更在庾家之上。
朝議認為庾家在荊州經營多年,為了保持穩定,還是由庾爰之接任比較好。何充表示反對,荊州是國家門戶,北方強大的后趙虎視眈眈,西邊蜀地的成漢也是威脅,坐鎮駐守的主將必須選對人,否則就危險了。庾爰之一個白面少年,擔不起這個重任。放眼國內,只有桓溫才有這樣的能力。
但是大家又擔心庾爰之不肯退讓,到時候敵人沒來攻打,自己內部先掐了起來。何充卻認為這完全不是事,庾爰之肯定被桓溫隨意拿捏,絕對不會鬧出什么幺蛾子來。換而言之,你桓溫要是連庾爰之都拿不下,還有什么資格坐這個位置?
桓溫也是爭氣,在何充力排眾議之下走馬上任,庾爰之果然不敢和桓溫相抗,乖乖讓出位子和地盤,權力交接極為平穩,沒出半點亂子。
桓溫在荊州站穩腳跟后大膽出兵,孤軍深入蜀地滅了成漢,立下不世之功,威望急劇上升。在北方強敵后趙發生內亂崩潰之后,趁勢不斷北伐積累政治本錢,最后終于成為能夠掌控朝政的權臣,差點就實現了逼司馬家禪讓的目標。何充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這個結局。
丹楊尹劉惔倒是早早就認為桓溫有野心,必須加以防范。這話不好公然說出來,只好私下建議當時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不要讓桓溫入主荊州這樣的形勝之地,而且還要時刻進行壓制。司馬昱不同意,劉惔有勸司馬昱親自出任荊州,自己當司馬昱的司馬幫忙參謀,司馬昱還是不肯。
劉惔能看出來,你何充為什么就看不出來?要是就此認為何充沒眼光,卻也不太公允。強敵在前,棄用有能耐的人物而選擇平庸之輩,實在是拿國家命運開玩笑。沒鬧出什么后果還則罷了,要是抵擋不住外敵的入侵,一定會被認為是猜忌賢能而罵上史書。所以作為在朝廷話語權比較大的幾位人物,別說何充,就算是司馬昱得到了劉惔的提醒,卻也不敢做出輕率之舉。從當時的形勢來看,起用桓溫沒毛病。
辦完這件大事后,沒多久何充就去世了。壽命只有55歲,卻恰好比庾廙晚死了幾個月,感覺好像是專為克制庾家而生。如果稍微短壽一點,死在庾廙之前,不知東晉歷史又會是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