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課程改革,在國家頂層設計的大框架內,各地基層學校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許多學校在課堂教學改革、課程建設、學校品牌建設、學校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都實現了新突破,并逐漸形成教育界的共識。這些共識的真正價值就是為新發展階段的“課堂革命”奠定了新的起點。具體來講,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達成了共識:
改變傳統課堂才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國家提出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戰略后,許多學校把功夫放在課堂以外,課堂上扎扎實實抓應試教育,仍然堅持知識本位的教學方式,課堂下轟轟烈烈抓素質教育,搞各種各樣的學生特長班。致使素質教育離開了課堂這個主戰場,而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通過不斷實踐與探索我們深刻認識到,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不改變傳統的知識本位課堂,素質教育就很難有突破性進展。因此,我們把改革聚焦在改變傳統課堂上,探索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新途徑。
課程建設與課堂建模是課堂改革核心。只有把課程建設與課堂建模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課程改革的新突破。課程建設,一方面是構建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是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鄉土化、校本課程特色化。課堂建模,就是構建能夠讓學生樂學、會學、善學、創學的新課堂模式。課程建設和課堂建模是一個有機整體,顧此失彼就會使改革流于形式。如果用吃飯來做比喻,課程建設解決的是吃什么的問題,要設計能夠培養學生素質的營養餐,課堂建模解決的是如何吃的問題,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中心走向學中心是課堂突破的關鍵。無論是課程建設還是課堂模式的創新,都必須堅持以學為中心。傳統課堂存在的諸多問題,都是堅持以教為中心的結果。只要在課堂上以教為中心,就很難放棄知識本位的滿堂灌和一言堂方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無法實現學習知識與提高能力的統一,更無法實現學生全面充分發展的目標。只有一切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堅持教為學服務,以學定教、以學評教、以學促教,才能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實現三維目標。過去20年全國各地探索了許多課堂教學新模式,但基本模式都體現了預習、展示、反饋的基本流程,這就是以學為中心教學觀念的具體呈現。
評價改革是撬動課堂改革的有效杠桿。影響課堂教學改革的因素很多,比如教育立場的改變,教師觀念的更新,教學技術的創新,但真正影響課堂教學改革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教育評價。教育評價中最核心的就是中高考指揮棒。近年來大家對傳統課堂存在的弊端已經形成了共識,對課堂必須改革也達成了共識,但為什么改革沒有實質性進展,就是因為中高考的指揮棒改革滯后,讓那些采用滿堂灌的課堂模式、讓學生刷題、刷卷的教師仍然沒有顯示出很大的劣勢。因此,只有通過以中高考為核心的人才選拔模式改革,才能真正撬動以課堂教學改革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才能激發基層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動力。
多方聯動才能取得課堂教學改革實效。從表面上看,課堂教學改革只是教育最微觀的一個方面,但課堂教學改革才是教育改革的深水區,只有用小課堂才能撬動大教育,課堂的一端連接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另一端連接著民族的發展與振興,因此課堂教學改革是教育綜合改革的最核心地帶,是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單靠學校的力量很難完成這樣的系統工程。改革初期,部分學校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隨著領導的變動改革就停滯不前,甚至回歸原來的舊模式。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課堂教學改革只有做到政府啟動、教育部門推動、科研牽動、學校真動、教師行動,才能讓新課改向縱深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
2014年開始,國家考試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提出了以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為主的考試制度,考試指揮棒的改變必將對課堂教學改革起到極大的撬動作用。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了“課堂革命”重大命題,為新時代課程改革吹響了進軍的沖鋒號,為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當前的改革環境必將激發廣大教師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將掀起一場新的課堂革命。
(作者系遼寧省葫蘆島市第二高級中學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1年01月06日第13版
作者:任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