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寫的文章《為何你的安慰與鼓勵無效?走心看完,會讓孩子叛逆厭學的家長扎心》,我看到有媽媽留言:“壹心大哥,您在文章最后寫到的父母鼓勵、安慰的話,都是我們家長們經常說的,那應該怎么說才能更讓孩子接受呢?”
今天剛好是端午節放假,我陪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在農村外婆家玩耍,孩子們很喜歡民風淳樸、山清水秀的農村生活,我覺得孩子們之所以喜歡,是因為農村生活體驗讓他們的感官及身體的感受更加豐富、多元化,效果遠遠超過知識給他們頭腦中的認知。
于是,我放任孩子們在這個環境里自由的去玩耍:上山摘桃、下河摸魚、帶狗巡村……趁這個閑余時間,我就專門撰文一篇,為這位留言的媽媽,聊聊我自己內心的看法。
為何你總是這么說
目前中國需要承擔孩子教育問題的家長大多數是70后、80后居多,這兩個年代的原生家庭,也就是家長自己的父母基本上是50后、60后,而現在70后、80后的父母需要承擔家庭教育責任的對象就是00后、10后了。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孩子三代人的成長背景不同,自然各自需求也各不相同,這是一種自然進化,也猶如心理大師馬斯洛5個需求層次的金字塔,在養育兒女過程中,對現在的父母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過去的年代父母不太關注孩子內心感受,也許因為物質缺乏努力求得溫飽都來不及,誰還在乎感受呢,而且過去的年代父母都在努力賺錢養家,無暇全天管教孩子,而且成長環境較為單純,孩子受約束較少,感官能得到某種程度的釋放。
過去的年代沒有電腦、沒有漫畫、沒有智能手機,在我成長的70、80年代,也就只有一臺金星牌黑白電視機陪伴我成長,所以我還記得每天我都按時做完作業,準時的等待新聞聯播、動物世界或者連續劇的播出,看完電視心滿意足了,便早早上床睡覺了。
偶爾遇到放假,我也是很快寫完作業,守著電視看到最后熒幕上出現晚安字樣,才依依不舍的去睡覺,那就是美好的一天的結束。
在那個年代,各種信息、資訊沒有現在如此便捷、高效,我們在課堂上面聽老師講課就很簡單,老師就是這樣講,我們就在臺下聽,這叫做填鴨模式的吸收,因此我們在沒有資訊的環境之下,學習知識只能夠聽老師上課。
所以那個年代當個好老師很簡單,只要老師在課堂上講一點點的笑話,我們就笑得不得了,我們就能夠在教室里面專注的聽老師講話。
同時那個年代,父母的權威在家庭教育中還是非常有用的,我們回到家后,父母只要愿意抽時間多跟我們講話,哪怕是說教、責罵,我們都會感覺到溫暖,因為我們覺得父母始終是在關心我們的成長。
當我們進入青春期后,開始有獨立、自我意識,長輩通常都會語重心長的教育我們這些不聽話的孩子,聽到的結尾最多的就是“為了你好”,我們通常在聽到這句”為了你好“,就選擇了順從,選擇了聽話。
我們既然在自我成長過程中選擇了聽老師的話、聽父母的話,選擇了接受”為了你好“這樣的教導,自然我們忽略了自己的內心感受,也就是情緒本身與情緒的應對,我們就這樣承載著諸多情緒,在那個年代慢慢長大成人。
既然我們70、80后都是在這樣的聽話、順從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所以我們現在為人父母,順其自然我們就開始模仿上一代的教育方式與溝通模式,所以我們教育孩子的言語中頻率最高的就包括了“為了你好”。
當然還有模仿上一代的溝通語言,除了“為了你好”,還有上篇文章提到的:
孩子生氣了,我們會跟孩子說:“不準生氣!”;
孩子難過地哭了,我們跟孩子說:“好了!別哭了!”“不要再難過了。”;
孩子有厭學情緒了告訴父母:“明天我又要去學校,我覺得好害怕!”,我們跟孩子說:“你不要害怕,我跟老師都說好了,不會責罵你!”;
孩子心里很難受,我們安慰孩子:“你不要難受!有什么可以跟媽媽講,讓我幫你!”
孩子因為成績害怕各類考試,自己又無法面對壓力,我們安慰孩子:“你真的不要有壓力!我們不會太看重你的成績排名。”
孩子因為不自信,我們鼓勵孩子:“你只要努力,就一定沒有問題的!”
孩子為什么不接受
現今的年代,父母生養孩子較少,一個家庭普遍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孩子,父母雖然注重教養,但是很可能缺乏身教意識,有時為了補償自己童年未曾滿足的期待與渴望像個保姆一樣寵孩子,有時因為長期壓抑與忽視情緒又想學上一代人保證父母的權威,于是像個法官一樣時時監視與審判孩子。
可是現在環境改變了,信息、資訊流通快速,短視頻、游戲、偶像劇、娛樂節目等信息大量充斥,不僅老師與父母的權威已經被解構了,同時孩子的感官無法得到深刻體驗,反而在信息迅速流轉的世界中積累了大量的浮躁、憤怒與憂傷。
而我們這批70后、80后父母,一直是在聽話的教育環境下中長大的,從未正視和體驗過情緒自我覺察與正確應對,現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教育還是沿襲上一代人的模式.
所以孩子們寧愿玩游戲、追明星、看各類視頻,都覺得比父母、老師的傳統說教顯得更生動、更有趣,而且更加權威,以至于我們的教育效果事倍而功半。
所以現在我們在教育方面,才有了諸如“孩子叛逆期”、“學生頂撞老師”、“孩子厭學”此類的熱門話題。
就拿叛逆這個話題來說,在我們70后、80后那個成長時代,好像也不存在孩子叛逆的概念,頂多是叫做“不聽話”而已,所謂孩子的叛逆,其實是現在我們強加給00后、10后孩子的一個概念,因為成人之間的矛盾,從來沒有人說是叛逆。
何為叛逆?孩子不聽話,鬧騰就是叛逆的話,那么夫妻之間所引起的爭執,是叛逆;婆媳之間的矛盾,也可以認為是叛逆。這些叛逆歸結一點是由于雙方價值觀的不一致所導致的。
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可以留意一下:當我們覺得孩子叛逆、不聽話的時候,我們很生氣,我們會講道理,甚至我們會打罵孩子,當然最后我們通常都會以:“為了你好”這句口頭禪來闡述自己苦口婆心的緣由。
那么,我們現在的這樣教育方式傳遞給孩子的是什么呢?是不是同樣是我們生氣時的負面情緒?我們傳遞的是負面情緒,那孩子能接受嗎?當然基本上正常的孩子是不能接受。
如果他也選擇了接受,在現在的環境下孩子從中又學到什么呢?什么都學不到,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依然不知道該怎么做。這也是為什么在面對一件事情,孩子總是犯錯誤的原因。
所以我非常贊同樊登老師說的:“我不贊同孩子有叛逆期的”,孩子不聽話,鬧騰就是叛逆的話?那么夫妻之間所引起的爭執,是叛逆;婆媳之間的矛盾,也可以認為是叛逆。這些叛逆歸結一點是由于價值觀的不一致所導致的。
情感教育是家長的必修課
如今雖有人在孩子情緒引導方面,大力推廣營地教育、游學體驗教育或者其他另類教育體系,然而從各種渠道解放情緒與體驗感光的教育,并未喚起父母及老師對情感教育的認識與注重。
先不論情感教育如何養成,單就人們對情緒的認知而言就是不正確的,人們把情緒當作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
情緒是個復雜的回路,過去主流認知與情感養成的路徑存在一個矛盾的區別,既要人不要有負面情緒,卻缺乏完整的情緒教育。
不妨看看一般人面對情緒的方式,可參考我的文章《孩子愛玩手機不寫作業,你若不想生氣吼叫,請為孩子點出內心感受》其實與鯀治理水患頗為相似,多半使用圍堵的方式:“不要生氣!”,“不要難過了!”,“不要緊張!”,“不要有壓力!”,“不要害怕啊!”
經過無數次的印證,這些面對情緒的方式多半無效,甚至使孩子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那為何還要一代傳一代呢?何不效仿大禹治水的方法,以疏導情緒與方向引導情緒成為一種正向力量呢?
如果一個大人是這樣子總是責罵、說教孩子,最后還要加上一句:“為了你好”,來推卸掉自己對孩子情感壓制、漠視的責任,那孩子的對應通常就是不接受,要不就在這個地方假裝討好你。
因此很多的大人告訴我說:我的孩子進入初中或高中后厭學根本不想學習、性格叛逆也不跟我說心里話,我通常的回答就是:孩子當然會這樣啊,當他想要做什么,你允許他嗎?你用情緒一直在支持他嗎?你其實用情緒在不信任他,但是你從來都沒有用言語表達出來而已。
那因此,你會發現你早就用情緒投下了反對票,因為你不知道你自己的情緒,在跟孩子溝通的語氣里面主宰著你與你孩子的關系,我認為這是教育里面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那你怎么去應對孩子的情緒呢?孩子的情緒當他生氣的時候,你叫他“不要生氣了!”,有用嗎?還是難過的時候你告訴他“你不要難過了”,有幫助嗎?
情感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疏導孩子的情緒,這個實施起來并不艱難,首先是梳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平穩寧靜的語氣面對孩子,其次便是同理孩子的情緒。
我的孩子某天要上臺表演英語童話劇,他第二天就要站在學校的舞臺上面,當時我的孩子跟我說:“爸爸,我好害怕。”
你如果是孩子爸爸媽媽,你會怎么回答他?是不是:“孩子別害怕,勇敢點!你把臺下的人當空氣。”請問有用嗎?
如果這樣回答孩子,那孩子就會認為害怕的情緒就是不被承認的情緒,因為大人一直在用這個觀點否認這個情緒。
因為你告訴孩子別害怕的意思是不要去在乎情緒,但是這些事情是沒有幫助的,因此,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如果孩子還是有情緒,我們應該承認他的情緒,承認就是告訴孩子后面就是一個很寬的接納。
我當時是怎么跟我孩子說的呢?我的建議是認同孩子的情緒,陪伴孩子就可以了。我是這么做的。
孩子:“爸爸,我有點害怕。”
“孩子,我知道你害怕,但爸爸明天會在身邊陪著你”,看著兒子的眼睛,我告訴孩子。
在這里,你千萬不要去解決他的問題,因為問題永遠解決不完,你要培養的是,他在這個世界里面,能夠應對這個世界的能力,以后他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害怕了,他還能夠勇敢直前,這是我們要培養的。
因此我通常遇到孩子害怕會這樣說,“孩子,我知道你害怕,但我就在你身邊,你會比較溫暖嗎?”,但孩子可能會告訴你:“那我明天還要上臺表演怎么辦?”。
你不用解決,你告訴孩子:“雖然爸爸不知道,但是爸爸會陪你。”,因此你會讓孩子學習他怎么跟情緒共處,怎么讓他的情緒發展出來,還能夠勇敢的面對這個世界,這是我認為的情感教育的開始,承認他的情緒也就是連接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比較獨立,第二天上舞臺前,感覺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不需要父母的聆聽,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么樣做?我的做法是:
我會問他:“那你要爸爸坐在這里,還是要離開?”,他如果說離開我會離開,但我會告訴孩子:“但是爸爸真的要在這里可以嗎?那會對你造成很大的影響嗎?”.
他如果說是,我就會告訴孩子:“這樣子的話,那我可能真的要選擇離開,那我會在外面等你,我祝福你。”
所以,在這里我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幫助孩子意識情緒,以情緒為探索的脈絡與孩子多溝通,你可以詢問孩子:
“我這樣說你有難過嗎?”“我這樣做你會生氣嗎?”“面臨成績不好,你會害怕嗎?”“老師責罵你,你有什么感覺?”“說到這兒,你有什么感受?”,“說到那件事的時候,你心里發生了什么?”……
各種情緒探索與核對的方式,我稱之為由感受切入問題,將有助于迅速理清孩子問題的源頭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的接納與支持,讓孩子學會自己與情緒共處的情況下,還能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結束語:同理孩子的情緒并不代表認同孩子的行為觀念與期待,而是接納孩子生理發展的歷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程序。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擁有情緒,就是同理孩子情緒的方法,在語言的表達中先幫助孩子意識情緒,再接納孩子的情緒,將會是更好的家庭教育溝通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