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遇到些小伙伴在談論腕表材質,從他們談論的內容中小編發現了些問題,這里跟小伙伴們分享下~
大多數小伙伴們都知道,在高級腕表中,大多采用貴金屬材質,有18K黃金、玫瑰金及白金。而此外還有一種高級材質:950鉑金,可能有許多人都不易分清,因為它跟18K白金外觀一模一樣,而且大家都習慣稱其為白金表。
對普通人來說,單從第一眼外表也許不容易分辨鋼、白金與鉑金的差別,但三者的價格在價值上確是天壤之別,其中鉑金更是手表材質中的貴金屬之王,價格也最為昂貴。它跟白金無直接關系。不過,鉑金與黃金有個共同點,純粹的鉑金材質硬度也是偏軟,不能單獨制作表殼,需要靠添加一些微比例的不同金屬做合金來提高材質硬度,以便達到表殼所要求的強度。
上邊已經提到,鉑金表要比18K白金貴出許多;就拿百達翡麗的5140來說,18K白金版與鉑金版,兩款官方售價相差15萬多人民幣.....所以,小伙伴們再也不能混淆兩種材質了。
鉑金可以叫做白金也可以稱為PT,但是不是K白金。
我們常看到幾個高級品牌會偶爾推出一些限量款、紀念款或是超級復雜型表殼,有些會采用950鉑金去制作。所以久而久之看到鉑金表殼就會先入為主覺得這一定是頂級表或高價表,那么小伙伴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表廠喜歡采用鉑金制作比較高規格的表呢?其實這跟鉑金本身的特性脫離不了關系。
鉑金的名稱(Platinum)源于西班牙文”Platina”,意指“細小的銀”,這是因為西班牙人于17世紀在南美洲首度發現這種未知的白色金屬,最初以為是銀,不過這種比銀更稀有很多的罕見金屬,后來的價值在當時簡直難以想像。但在加工使用才是近幾百年的事兒。那是因為受限于金屬冶煉技術,能被用于制作小物件飾品的純鉑金直到19世紀末才逐漸應用在鐘表或珠寶上。
人們到19世紀末才充分掌握了用于生產鉑金的復雜轉化技術,因為鉑金熔點超過1700°C。鉑金在鐘表的使用歷史并不久,小伙伴發現沒有我們在懷表中就很少看到有鉑金材質的。
鉑金不像18K白金是黃金的合成金。鉑金則是一種天然生成的白色貴金屬。其白色光澤自然天成,不會褪色,可與任何類型的皮膚相配(許多人對鋼表過敏),其硬度是黃金的兩倍,其韌性更勝于一般的貴金屬。國家規定只有鉑金含量在85%及以上的首飾才能被稱為鉑金首飾,并必須帶有Pt標志。(鉑金的密度高、重量重,但也相對柔軟,加工成型比起一般貴金屬更為不易,因此顯得珍貴。)
目前在全球各地,鉑金只可在少數地區開采用,例如南非和俄羅斯。鉑金堪稱世上最重且密度最高的貴金屬,它擁有出色的抗腐蝕性。但缺點是鉑金也相對質地較軟,富有彈性且柔韌易彎曲,這就意味著它的切削加工及拋光將會比其他金屬更加困難,因此用鉑金所制作的東西價格一般不菲。
說了這么多,那么鉑金表與18K白金表怎樣快速簡單區別呢?看是否有PT印記就好了哈,其它的天平,狗頭印記什么的跟18K金一樣的~~(18K金一般標志AU750)
看完小伙伴有沒有什么見解?歡迎留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