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找孩子”成為佛山人最關心的事,兩天內兩起“初中生失聯風波”成為輿論焦點。桂江一中13歲女生在失聯18.5個小時后被網友尋回,而失聯達50個小時的南海區疊滘中學男生陳家樂也自行騎車回到家中。令人欣慰的是,兩個孩子都未遭受外力迫害。
與以往小孩子被動丟失不同,此次佛山兩個孩子主動“失聯”,背后反映了諸多問題。孩子們因何“失聯”?為何采取“失聯”的方式?如何規避孩子“失聯”?一起來看。
離家的背后
孩子“失聯”誰是“推手”?
霍澤凱:兩“失聯”孩子,一個因上學遲到怕老師、家長責罵而出走,另一個因升學問題與家人起爭執,獨自騎車至江門找工作謀生?,F實中孩子出走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多與父母有關:父母重男輕女,父母再組織家庭致使孩子缺乏關愛,父母不和將孩子成為出氣筒等,是最容易讓孩子主動“失聯”的。
心理專家經過長期觀察發現,青少年離家出走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單親家庭為嚴重。也就是說,父母在孩子“失聯”問題上承擔著最大的責任,動輒責怪甚至打罵小孩,會讓對方沒有歸屬感;小孩遇到挫折后,不能客觀分析小孩的問題,反而給予責怪,都容易讓對方走極端。
佛山之前就曾發生過很奇葩的孩子主動“失聯”案例,四女孩一起離家出走,其中一人稱原因是家里重男輕女,對她關注非常少,不想留在家里。
夏振彬:孩子“主動失聯”的原因,學校“出鏡率”也頗高。用心觀察不難發現,“失聯”孩子中,上學的比例比不上學的高很多。這并不意外,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是主業,是每天生活的“主旋律”,一些孩子個人情緒也往往被成績、老師評價、同學關系等所左右。
佛山兩個“失聯”的孩子,都是在上學途中突然“失聯”,不排除其跟學校壓力有關。記者調查后發現,女生出走因遲到了害怕被批;男生則因作業、升學等原因,近來情緒低落、“壓力山大”,有了厭學情緒。孩子們自行“消失”的劇情總是相似的,在一些地方的中學生失聯案例中,有人因為學習壓力“躲”了一天,有人獨自去游玩“散心”,有的干脆去外地打工“追尋夢想”。
對于有的中學生來說,“學?!倍钟袝r很容易讓其產生負面情緒。較重的課業負擔,被反復批評、比較直至被否定,學生們汲取不到學習的快樂,這也是學生主動“失聯”的重要推手。
唐金鳳:我關注的是,主動“失聯”的孩子群體中,很大部分是留守孩童。從某種意義上說,父母在外打工,孩子會對那個“吸走”其父母的外部世界充滿好奇,無法抵御來自外界的誘惑。有很多孩子并沒有與父母發生矛盾,他們主動“失聯”只是想出去轉一轉,看一看,玩一玩,礙于父母不同意,就只好不辭而別。
此外,“失聯”的孩子正處于多夢的年紀,只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在幻想與好奇心的促使下,他們往往選擇輕易出走,全然顧不上外面世界的危險和成人世界的復雜。此外,一些文學作品將主動“失聯”描述得豐富多彩,對孩子們也是個誤導。
為什么用主動“失聯”的方式?
霍澤凱:心理學上,人的基本防御手段只有兩種,要么躲避,要么反擊。出走或失聯都可理解成為躲避,就是俗語所說的“一走了之”?!笆摗钡男『?,有時只是想找個地方一個人靜一靜,在他們心目中,主動“失聯”是一個簡單的、處理事情的辦法。在出走那一刻,孩子們心里面并沒有大人所想到的責任與風險。
小孩遇到困難,動輒以“失聯”來應對,其實是抗挫折能力較弱的表現。遇到問題就選擇出走,也可能是因為父母給予了過多的保護和關注,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學習如何面對困難,導致小孩抗挫折能力孱弱,未能跟上成長的腳步。
夏振彬: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問題,但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最讓人“不省心”。我們往常說,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沖動、學壞,比較叛逆。這也意味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需要關懷和溫暖,可問題是,孩子們的情緒“疏導通道”并不暢通。
佛山兩起中學生失聯案例,其中一個父母工作忙,對她缺少關心;另一個想在初中畢業后讀職中,卻遇到了母親的反對和施壓。兩個故事中,家人和老師作為孩子接觸最多的人,都給孩子造成了壓力,目前報道中看不到他們有提供疏導壓力的通道。
用“失聯”這種方式,看起來是熊孩子不懂事,卻往往是他們的無奈之舉。這提醒家人和老師,是不是應該收起板著的面孔,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唐金鳳:不管我們承不承認,兩起“失聯”事件之所以引起大家的關注,跟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親愛的》有關,大家被電影中的故事所打動,現實中正好出現小孩“失聯”,于是在社交網一陣猛刷,情感和道德上都得到宣泄。
這種“找人”傳播,有助于發動社會力量,幫助家長早日找回孩子。但客觀上,也會讓“失聯”一詞進入不少中學生的眼簾,他們看到“失聯”后會引起如此反響,下回自己遇到挫折,也可能效仿。
每個關注孩童“失聯”的人,都應該看到網絡傳播的負面影響,一次轉發,就有可能是一次效仿,所以應盡力避免孩童和未成年學生對主動“失聯”進行復制粘貼。
防范主動“失聯”,該做什么?
唐金鳳:防范主動“失聯”,關鍵的一步是對主體即孩童、未成年學生本身的“鍛造”。如今不少家庭秉持著“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老掉牙思想,對孩子其實有百害而無一益。
而一些國家早已用各種方式對小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如英國的學校重視“接受失敗”學習,讓學生從小就擺脫完美主義思想,了解“失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日本下雪的冬天,孩子們依然穿短褲;俄羅斯的街頭和廣場,很難見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這些教育不一定均適用于國內,但也給我們一定的借鑒意義。要防范孩童主動“失聯”,關鍵在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因此家長切忌嬌寵溺愛,老師也要有意識從小培養孩子的抗壓、吃苦、度過挫折能力。
夏振彬:孩子們在選擇“失聯”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有小孩在回家后,發現爸媽手機響個不停,才知道自己的一時沖動讓家人奔波、絕望。各地的中學生失聯案例中,有人獨自去見網友,有的沉浸在網吧,有的在KTV過夜——天真、單純的孩子們,遠遠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險。
在對孩子的日常教育中,“機智”地強調這種傷害和危險,是必須補上的一課。只有孩子們意識到“失聯”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帶來更多傷害,才有可能跟它劃清界限。
霍澤凱:和孩子們“做朋友”。須注意的是,孩子雖小,但也渴望尊重和理解,溝通與關愛。父母若能平心靜氣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多去理解孩子所處的狀況,一起商量問題的解決辦法,就能有效避免孩童“失聯”。
一位媽媽在得知自己念中學的女兒懷孕后,并沒有進行責罵,而是說“發生這事,原因都在媽媽身上,媽媽沒有告訴你怎么去保護自己”,避免了“失聯”發生,接下來才能進行有效溝通。
最后,若孩子真的發生失聯事件,家長、老師和周圍的人也要盡量理解孩子,尤其是家長,多給孩子空間,靜靜地陪伴,用愛打開孩子的心扉,必要時尋求社工幫助,“失聯”才不易發生。(文/記者唐金鳳、夏振彬、霍澤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