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勇
3日,安徽太和縣5歲女童被兩個騎摩托的男子當街搶走,引發多方關注。警方迅速介入,懸賞破案。6日下午,被搶的女童安全回到太和縣,三名嫌疑人被帶回。警方隨后公布了搶女童嫌疑人的照片,并在照片上特別給三嫌疑人面部做了馬賽克處理,在嫌疑人頭上直接打上“馬賽克”三個字。(1月7日《北京晚報》)
當街搶劫女童的人販子、搶劫犯,著實可恨,恐怕很多人心里都想著將其碎尸萬段,千刀萬剮,處以極刑,才能解心頭之恨。在曝光搶劫女童嫌犯照片上,沒有給嫌犯臉部打上馬賽克,而是直接展現高清照片,或者是直接配上“馬賽克”三個人,讓人們清清楚楚看清嫌犯的相貌。應當說這種做法符合很多人內心的期望,滿足了很多人的憤怒心理,大快人心,這是很多人給“馬賽克”照片點贊、給滿分的主要原因所在。但是,在依法治國的今天,不給犯罪嫌疑人臉部打上馬賽克,而是打上“馬賽克”三個字,跟公眾開玩笑,這一做法并不符合法治精神,有必要商榷和檢討。
不可否認,對于涉嫌違法犯罪活動的涉案人員照片的面部,要不要進行馬賽克處理,到目前為止,我國確實沒有一部法律明確規定必須給犯罪嫌疑人的臉部照片打上馬賽克,也沒有具體的操作標準。在實踐操作中,犯罪嫌疑人的照片要不要打上馬賽克,很多時候看具體經辦警方和報道相關新聞媒體的態度,他們掌握了極大的自由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警方和媒體不給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打上馬賽克就是正確的,就是對的,就是可取的。
按照《刑法》精神,既然法院沒有判決定性,不能確定其有罪,意味著任何人都還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犯罪分子,而只是犯罪嫌疑人。那么他們作為公民,在法律意義上的尊嚴和權利理所應當的受到保護,任何人都不能侵犯犯罪嫌疑人的隱私權等一切合法權益。這其實也是近年來普遍給犯罪嫌疑人照片打上馬賽克,或者盡量不讓犯罪嫌疑人露面,給他們戴上頭罩的根本原因所在,體現的是社會的發展的法治的進步。
官微編輯因為自己痛恨、厭惡人販子,就給搶劫女童的犯罪嫌疑人照片配上“馬賽克”三個字,而不是直接打上馬賽克,顯然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隱私權,有悖法治精神,并不符合當下實施的依法治國的路線。如果犯罪嫌疑人較真的話,維護自己合法權益,起訴不給其照片打馬賽克的媒體,恐怕后者討不到便宜。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只因自己的喜惡,或者迎合公眾情緒,就不敬畏法治精神,就可以任性為之,這對法律、對依法治國的傷害也很大,典型行為就是將犯罪分子游街示眾。
總而言之,對于犯罪嫌疑人,我們既不能當“道德圣母”,以道德潔癖過度庇護他們,但也不能無視法治精神,肆意的侵犯他們的合法權益,這條界限應當認識和看清。所以,在犯罪嫌疑人照片上打上“馬賽克”三字事件上,在迎合公眾情緒上可以打滿分,但在依法行政上則是不及格。(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