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人類經濟萬年史—251】西方發達國家70年代經濟

西方發達國家70年代經濟

伴隨前一時期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各發達國家經濟內部的矛盾也在不斷增長。進入70年代后,由于國際國內條件的變化,這些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巨大的轉折,即經濟高速增長的局面為普遍的滯脹所取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不平衡現象進一步突出,彼此間的摩擦沖突加深。

1.滯脹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生活的主要特點

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歷了約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以1973-1975年危機為開端,經濟發展出現了轉折。197310月、11月,危機首先在英、美、日相繼爆發,而后蔓延到其他國家,到1975年第1 季度后經濟開始回升。這次危機,給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危機期間生產的下降幅度大,危機過后生產回升緩慢,幾乎接近停滯;同時,危機期間出現了普遍的通貨膨脹,危機過后通貨膨脹持續發展,從而形成了經濟增長緩慢和嚴重的通貨膨脹并存的局面。這次經濟危機標志著發達國家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的結束和滯脹階段的開始。

70年代發達國家經濟是以滯脹為主要特點的。這是經濟停滯、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并存的" 滯脹" 時期。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73-1983 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僅為2.4 %,而1965-1973 年則為4.7 %。在所統計的19個國家中,生產增長率與前一時期相比無一例外都顯著下降。在幾乎相同的時期里(1974-1981 年),所有發達國家的消費物價年均上漲率卻高達9.9 %,比1951-1973 年增長了近2 倍。可見,滯脹不是一個短時現象,這種局面在西方世界持續了近10年的時間,給西方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阻礙。在滯脹的條件下,各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大幅降低,固定資本投資增長速度急劇下降。1973-1983 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內投資總額的年均增長率僅為0.8 %。在生產停滯的情況下出口增長大大減慢,個別年份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大量失業則成為各國經濟生活中的經常性現象。經合組織全體成員國的失業人數,1975年為1560萬人,1983年達3000萬人,增加近一倍;1975年失業率為5.4 %,1983年達到8.8%。

這些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以致形成惡性循環,使經濟的正常運行遇到嚴重困難,滯脹局面遲遲難以改變。這一時期,各國經濟普遍陷入滯脹狀態。而經濟實力最強的美國首當其沖。據《美國統計摘要》的資料,1971- 1980年,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消費物價指數變動率和失業率分別為2.9 %、7.4 %和4.3%。經歷了高速穩定增長之后的西歐,滯脹現象更為突出。德、法、英、意四國1970-1982 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還低于美國,而失業率卻位于各發達國家之首。在1973-1982 年發達國家新增加的失業人數中,西歐就占55%的比例。即使是始終保持高增長速度的日本,也同樣處于滯脹的旋渦之中。同5060年代相比,它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了一半,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率從5.2 %上升到9.1 %。以往那種經濟迅猛發展的勢頭已不復存在。其他國家的情況亦如此,只不過滯脹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別。例如,西方7 國中的加拿大以及北歐的瑞士,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分別從1965-1973 年的5.2%和4.2 %下降到1973-1983 年的2.3 %和0.7 %,而消費物價年均上漲率分別從1951-1973 年的2.8 %和3.0 %上升到1974-1981 年的9.7 %和4.3 %。這表明滯脹遍及資本主義世界各個角落。

導致發達國家經濟滯脹局面的因素來自內外兩個方面。

就外部因素而言,隨著美國霸權地位的下降,以此為基礎的國際經濟秩序受到劇烈沖擊,各發達國家的外部經濟環境日趨惡化。其中主要的是70年代初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崩潰,引起的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混亂;由于對國外市場爭奪的加劇,國際貿易領域里的保護主義盛行;在發展中國家維護資源主權、開展反對國際經濟舊秩序斗爭的條件下,一向穩定而廉價的能源、原料來源遭到阻塞等,大大加劇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困境。

從內部因素來看,這是發達國家長期推行各種國家壟斷資本政策措施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戰后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和防止經濟危機爆發,普遍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即所謂赤字財政和廉價貨幣政策,因而形成巨額的財政赤字和國債。在1946-1983 年的38年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赤字年份,美國是30年,日本是31年,法國和英國均為34年,意大利則是連年赤字。1978年美國債務己突破了一萬億美元大關。為彌補赤字又不得不大幅增加貨幣供應量,絕大多數國家的貨幣供應增長速度經常超過經濟增長速度,也大大超過了流通所需的貨幣量。結果,通貨膨脹就成為不可避免并不斷加劇。如英國和意大利等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在70年代都達到了兩位數,英、意分別為12.4%和12%。物價的猛烈上漲極大地縮減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造成生產過剩和經濟發展緩慢。滯脹的出現又使各國的經濟政策調節處于兩難的境地,長期不能自拔。

2.滯脹過程中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由于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美國的地位下降,其他國家與美國的經濟差距縮小,經濟格局也由美國獨霸轉為美、日和西歐三足鼎立,相互競爭。進入滯脹階段后,隨著矛盾的加深,各國經濟發生滯脹的程度不同,發展不平衡有了新的變化。

首先,各國經濟陷入滯脹的時間并不完全相同,受滯脹的影響也不相同。如美國的滯脹就早于日本和西德等國家,在1969年侵越戰爭中經濟危機爆發之際,其經濟就開始向滯脹階段轉變。日本等國雖然在進入70年代后經濟的增長速度有所減慢,但滯脹局面還是在70年代前半期的危機過后才真正出現。

其次這一時期各國經濟滯脹的發展程度不同,經濟發展遭受的打擊程度也不相同。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前一時期發展迅速的西歐國家,這時的滯脹程度甚于美國。除了高失業和高物價之外,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速度和工業生產的年均增長率已不及美國。并且在對外貿易領域,最暢銷的幾類工業品出口所占的世界市場份額都呈下降趨勢。這期間,歐共體于1973年和1981年兩度擴大成員國數量,并在1979年建立了歐洲貨幣體系。共同體的努力雖然起了一些作用,但滯脹困境并未有實質性改變。而與西歐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雖然同是進入滯脹局面,但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卻依然明顯高于西歐和其他國家,在整個70年代保持了近5 %的年均增長速度。70年代上半期的危機過后,失業率雖有所上升,但一直在3 %以下,1973-1982 年間的平均失業率為2 %。因此,這一時期日本的經濟實力繼續增強。1982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0828 億美元,是除美國之外的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1.6 倍至3.7 倍。同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西德,在西方7 國中躍居第2 位。同時,日本的汽車產量、機床產值上升為世界之首,對外投資急劇增加。顯然,經過滯脹時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經濟力量對比進一步發生變化。以出口貿易占世界出口的比重為例,1982年,美國、日本和歐共體9 國的出口占世界出口貿易的比重,分別從1970年的13.6%、6.2 %和35.9%變為11.9%、7.8 %和28.8%。在美國地位繼續呈現下降趨勢的同時,西歐經濟呈現相對衰落,日本的地位則進一步上升。伴隨這種不平衡發展而來的,自然是美國、西歐等國家與日本經濟、貿易摩擦的加深。

3.經濟危機對滯脹時期西方經濟的影響

滯脹是資本主義各種矛盾不斷積累的結果。70年代滯脹局面的出現,正是直接由經濟危機引發而來的,并且在某種程度上通過經濟危機來傳導,并借助危機加以顯現。顯然,經濟危機對西方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特別是70年代內外部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時,周期性危機頻繁,結構性危機加劇,兩者相互促進、交織作用,對各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可以說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

170年代兩次周期性經濟危機的進程及其特點

1973-1975 年經濟危機,是在各發達國家經濟高速增長進入尾聲之后爆發的,是戰后繼1957- 1958年危機之后的又一次較為深刻的危機。這次危機持續時間達15個月左右,危機期間各國的工業生產下降幅度,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項經濟指標的惡化程度,均超過以往歷次危機。特別是以這次危機期間物價的急劇上漲和危機之后生產停滯為開端,拉開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滯脹的序幕。隨后的1979-1982 年危機,是在西方各國經濟處于滯脹困境的條件下爆發的。是生產能力的有限增長與萎縮的國內外市場需求尖銳矛盾的反映。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沖擊,使這次經濟危機程度加深。經濟危機首先于19794 月在美國爆發,隨后英國和日本相繼陷入了經濟危機。在1980年前后多數歐洲國家也發生了經濟危機。直到198211月美國先行走出危機谷底,才帶動其他國家經濟先后回升。整個危機持續約3 年之久。這次危機不論在持續的時間上,還是企業、銀行的倒閉數量和失業人數上都是30年代大危機以來未曾出現的。并且危機期間國際貿易量持續下降,下降幅度超過70年代初的危機。危機的打擊使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更加惡化。

盡管上述兩次經濟危機是戰后至今較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其對經濟的影響和破壞程度較強,但是作為戰后有代表性的經濟危機,與戰前時期的經濟危機相比,不僅出現了滯脹的新特點,而且經濟周期的波動性減弱,經濟周期的形態發生了變化。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等因素所決定的。當然,經濟周期的收縮機制和擴張機制所受到的這種干擾,也使經濟危機作為一種恢復經濟平衡的強制性調節手段的作用減弱,而不利于經濟發展。

270年代結構性危機的深化及其原因

除了周期性危機以外,70年代還有深刻的結構性危機。這是由各部門、各領域、各國家發展不平衡的加劇所引起的危機,是一種嚴重的經濟結構失衡現象。與周期性危機不同,結構性危機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長期性,及其表現形式的多方面、多層次性。70年代以來,在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大批傳統工業部門衰落,生產停滯,大量失業,就是一種由產業結構失衡引起的結構性危機;在各國普遍存在的長期的通貨膨脹和信用膨脹,也是一種結構性危機,它們分別是由于貨幣供應量與商品流通實際需要量之間的失衡以及信用規模與社會再生產規模比例失調所引起的。世界經濟領域由于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導致了美元危機乃至國際貨幣體系的瓦解;發達資本主義各國對國際市場的爭奪和貿易戰日趨升級等等,都是結構性危機深化的表現。總之,這些由非周期性因素影響所產生的危機,表現形式有很大不同,它們發生在諸多層次和領域中,阻礙著經濟的穩定增長和正常運行,構成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

結構性危機與周期性危機交織作用,對經濟發展造成了更大的破壞性。如在結構性危機作用的情況下,周期性危機拖延的時間較長,危機過后生產回升乏力。兩者相互作用是資本主義世界滯脹局面長達10年之久的重要因素。同時,結構性危機本身也隱含著擺脫危機的因素。由于這種危機是由經濟結構失衡引起的,通過適當的政策手段加以干預和協調,創造新的平衡條件,結構性危機不是不可以消除的。結構性危機是得到扼制,還是繼續深化,通常取決于各國所采取的干預政策以及各部門的結構變化和各國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情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資本主義樣品:德國二戰后如何起步?東西德是怎么分家的?
004
英國經濟衰落歷程
1929美國經濟危機
九下歷史《關于“羅斯福新政”的材料題》
六。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山县| 高青县| 新民市| 琼海市| 九江县| 潮安县| 建昌县| 长治市| 武城县| 赣榆县| 临邑县| 咸丰县| 桦南县| 禹州市| 梁河县| 蚌埠市| 双流县| 铁力市| 孟津县| 孝义市| 辰溪县| 阜城县| 西畴县| 济阳县| 小金县| 花垣县| 温泉县| 莆田市| 芦山县| 武鸣县| 阳原县| 南安市| 麟游县| 昆山市| 卢湾区| 抚顺县| 寿宁县| 沂南县| 蒲城县| 丰顺县| 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