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欏蕨科(學名:Cyatheaceae)是蕨類植物中一個十分獨特的類群,該科植物都是樹形蕨,全世界共有9個屬,約650種。桫欏孢子化石的分布表明,早在侏羅紀這種樹形蕨就已存在,隨著氣候、地質環境的變遷,如今桫欏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桫欏蕨科植物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Alsophila R. Br.新舊世界均有分布,但分布中心在馬來西亞;Sphaeropteris Bernh.分布中心也在馬來西亞,但非洲和馬達加斯加無分布,少數種類到新世界熱帶地區;Cyathea Sm.和Cnemidaria C. Presl分布于美洲熱帶地區。中國有2屬,14種2變種。
陸生蕨類植物,通常為樹狀,喬木狀或灌木狀,莖粗壯,圓柱形,高聳,直立,通常不分枝(少數種類僅具短而平臥的根狀莖),被鱗片,有復雜的網狀中柱,髓部有硬化的維管束,莖干下部密生交織包裹的不定根,葉柄基部宿存或遲早脫落而殘留葉痕于莖干上,葉痕圖式通常有3列小的維管束。葉大型,多數,簇生于莖干頂端,成對稱的樹冠;葉柄宿存或早落,被鱗片或有毛,兩側具有淡白色氣囊體,條紋狀,排成1-2行;葉片通常為二至三回羽狀,或四回羽狀,被多細胞的毛,或有鱗片混生。葉脈通常分離,單一或分叉。孢子囊群圓形,生于隆起的囊托上,生于小脈背上;囊群蓋形狀不一,圓球形,頂端開口成杯狀(不產我國),或僅著生于孢子囊群的靠近末回小羽片的主脈的一側,或鱗片狀而覆蓋于孢子囊群之下不易見;孢子囊卵形,具有一個完整而斜生的環帶(即不被囊柄隔斷);孢子囊柄細瘦,長短不一,有4(或更多)行細胞;每個孢子囊由64個孢子或16個孢子。孢子四面體形,輻射對稱,具周壁,外壁表面光滑。原葉體成熟時為心臟形,具有鱗片狀的毛,較老時可見到明顯的中脈。
土生蕨類,喬木狀或灌木狀。莖粗壯,圓柱形,高聳,直立,通常不分枝(少數種類僅具短而平臥的根莖),被鱗片,有網狀中柱,髓部有硬化維管束,莖干下部密生交織包裹的不定根,葉柄基部宿存或脫落而留葉痕于莖干,葉痕有3列小維管束。葉大型,多數,簇生莖干頂端;葉柄宿存或早落,被鱗片或有毛,兩側具淡白色氣囊體,條紋狀,排成1-2行;葉片二至三回羽狀,或四回羽狀,被多細胞毛,或有鱗片混生,葉脈單一或分叉。孢予囊群圓形,著生隆起囊托,生于小脈背上:囊群蓋形狀不一,圓球形,頂端開口成杯狀(不產我國),或著生于孢子囊群的靠近末回小羽片中脈一側,或鱗片狀而覆蓋于孢子囊群之下;孢子囊卵形,具斜生環帶(不被囊柄隔斷);孢子囊柄細瘦,有4(或更多)行細胞;每個孢子囊具64或16個孢子。孢子四面體形,輻射對稱,具周壁,外壁光滑。原葉體成熟時心形,具鱗片狀毛,較老時可見中脈。
7屬約500種,產熱帶、亞熱帶地區,馬來西亞為分布中心。我國2屬,14種2變種。
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南和西南地區,生于海拔400~900m處的山溝潮濕地和溪邊陽光充足的地方,有時也散生于林緣灌叢中。全世界約500種,我國分布有2屬14種2變種,均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中全部列為附錄Ⅱ物種。
由于桫欏蕨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遺性,它對研究物種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區系具有重要價值;桫欏蕨科植物樹形美觀,樹冠猶如巨傘,園藝觀賞價值極高。我國蘭花栽培者常用桫欏蕨科植物的樹干作附生蘭花的載體,有些種類的樹干還可做筆筒。
桫欏蕨科植物在我國的進出口較少,但國內利用量大,亂砍濫伐現象普遍,資源破壞比較嚴重。在貴州省赤水縣已專門建立了桫欏蕨自然保護區,桫欏蕨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對大多數種類仍未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希望人們在依法開發利用桫欏蕨科植物的同時,注意保護和發展,不要把有兩億多年生存歷史的珍貴資源毀在我們手里,否則,我們將成為千古罪人。
桫欏蕨科植物因其重要的科研、觀賞和藥用價值而備受人們關注。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桫欏蕨科所有種類全部列為二級保護植物;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中全部列為附錄Ⅱ物種;在根據新的《森林法》第三十八條制定的《國家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貴樹木名錄》中全部列為限制出口的樹種。
骨碎補科(學名:Davalliaceae)8屬,約100多種,我國有5屬,約30多種,中型附生植物。
中型,附生,少有土生。根狀莖橫走或少為直立,有網狀中柱,通常密被鱗片,鱗片以伏貼的闊腹部盾狀著生,罕為基部著生。葉遠生,葉柄基部以關節著生于根狀莖上;葉片通常為三角形,二至四回羽狀分裂,羽片不以關節著生于葉軸。葉脈分離。葉草質至堅革質,無毛或很少被鱗片及毛。孢子囊群為葉緣內生或葉背生,著生于小脈頂端;囊群蓋為半管形、杯形、圓形、半圓形或腎形,基部著生或同時多少以兩側著生,僅口部開向葉邊;孢子囊柄細長,環帶由12-16個增厚細胞組成。孢子兩側對稱,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單裂縫,裂縫梭形或線形,具邊緣或無邊緣,通常不具周壁。
8屬,約100多種,主要分布于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屬,約30多種,大部分產于西南部及南部,少數分布于東部,僅有1種到達華北及東北(大連)。
碗蕨科(學名:Dennstaedtiaceae),是蕨目下的一個科。
孢子囊壁薄,由1層細胞組成。孢子一型;通常為陸生,稀為濕生;植物體形態為通常的蕨類植物。植物體根狀莖上有灰白色針狀剛毛;葉一型或二型,如二型,則能育葉比不育葉僅為不同程度的狹縮,不為蜷縮;葉柄基部無關節;孢子囊群生于葉緣內,稍離葉緣,位于小脈頂端;囊群蓋自葉緣內生出,并向外開(開向葉緣)。
土生中型蕨類。根莖橫走,有管狀中柱,被多細胞灰色剛毛。葉一型;葉柄基部不以關節著生,上面有淺縱溝,被毛;葉片一至四回羽狀細裂,葉軸上面有縱溝,兩側圓,和葉兩面被毛,小羽片或末回裂片偏斜,基部下側楔形,上側平截,多少耳狀;葉脈分離,羽狀分枝,小脈不達葉緣;葉草質或厚紙質,稍粗糙。孢子囊群小,圓形,葉緣生或近葉緣頂生于小脈,囊托橫切面長圓形或圓形;囊群蓋位于小脈頂端并開向葉緣,或碗形,為一內瓣及一外瓣融合而成,或杯形,以基部及兩側著生于葉肉,或圓腎形,以寬的基部著生;孢子囊梨形,有由3行細胞組成的細長柄;環帶直立,側面開裂,孢子四面體,平滑或有小疣狀突起。
陸生中型直立,少為蔓生植物。根狀莖橫走,少有直立,具管狀中柱,無鱗片,被多細胞的灰白色剛毛。葉1~4回羽狀細裂,葉軸上面有1縱溝,溝兩側圓形,葉片兩面連同葉軸多少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或較短的毛;葉脈分離,羽狀分枝;葉片草質或厚紙質。孢子囊群圓形,頂生于小脈,靠近葉邊;囊群蓋或為
葉緣生的碗狀,或為葉緣內生的半杯形或小口袋形,其基部和兩側生于葉肉,上端向葉邊開口,或僅以闊基部著生;孢子囊梨形,環帶直立,側面開裂,常有線狀的多細胞隔絲混生。孢子四面體形,具周壁或不具周壁,表面有小瘤狀或細網狀紋飾。
10屬,分布于熱帶及亞熱帶;我國有4屬,60余種;浙江有2屬,約10種;天目山有2屬,4種。
落葉、半常綠或常綠蕨類植物。最適宜做懸掛栽培。不耐寒,耐最低溫度5℃。喜陰或半陰和濕潤土壤。需剪掉枯萎的葉。春季分株繁殖或夏季孢子繁殖。
蚌殼蕨科,植株高大,密被金黃色長柔毛,孢子囊群生于葉背面,囊群蓋兩瓣開裂形似蚌殼狀,革質;分布于熱帶地區及南半球。蚌殼蕨科(所有種)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8日批準)。有5屬;中國僅有1屬1種(即金毛狗屬金毛狗)。
樹形蕨類,常有粗大而高聳的主干或(產中國種)主干短而平臥,有復雜的網狀中柱,密被墊狀長柔毛茸,不具鱗片,頂端生出冠狀葉叢。葉有粗健的長柄;葉片大形,長寬能達數米,三至四回羽狀復葉,常有一部分為二型,或一型,革質;葉脈分離,孢子囊羣邊緣生,頂生于葉脈頂端,囊羣蓋成自內外兩瓣,形如蚌殼,內凹,革質,外瓣為葉邊鋸齒變成,較大,內瓣自葉之下面生出,同形而較小。孢子囊梨形,有柄,環帶稍斜生,完整,側裂,孢子四面形,不具周壁,每囊48-64枚。
有5屬。分布于世界熱帶,中國僅有一屬一種(即金毛狗屬金毛狗)。
多生于山麓陰濕的山溝或林下蔭處的酸性土壤上。生長喜散射光,適宜生長溫度夜溫為10-15℃,晝溫21-26℃。北方可在溫室內種植,南方可種植在蔭棚內。空氣濕度宜保持在60%-80%,空氣干燥會使葉片枯焦。它的栽培土壤以疏松、透水的酸性土壤較佳,一般用壤土、腐葉和河沙混合。在生長季節需要較大的空氣濕度,但冬天生長緩慢時要少澆水,過多水分會導致爛根。盆栽時可施些基肥,在生長期可施些液肥。栽培過程中應將帶茸毛的根狀莖露出土面。
園林用途:株形高大,葉姿優美,堅挺有力,葉片革質有光澤,四季常青,頗有南國風光意境。在庭院中適于作林下配置或在林蔭處種植。它也可盆栽作為大型的室內觀賞蕨類。特別是它長滿金色茸毛的根狀莖能制成精美的工藝品供觀賞。
富含淀粉,可食用和釀酒。另外,其根狀莖入藥時稱金毛狗脊,具有補肝腎、強腰膝、除風濕、壯筋骨、利尿通淋等功效,莖上的茸毛能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