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人類經濟萬年史—258】印度戰后經濟

印度戰后經濟

印度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人口眾多,經濟資源豐富,在經濟規模、市場潛力方面也具有較大的發展優勢。戰后,在結束了英國殖民者近兩個世紀殖民統治的基礎上,在國家計劃干預下,其民族市場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經濟實力增強。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的進展使其原有的落后的經濟結構得到很大程度的改造。80年代展開、90年代進一步深入的經濟調整和改革,正推動印度經濟出現新的增長勢頭。因此,不論是發展中大國的特征,還是戰后的發展實踐,都使印度在發展中國家乃至世界經濟中具有相對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1.殖民掠奪的惡果與殖民統治的歷史" 遺產"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一批遭受殖民者商業掠奪和殖民入侵的國家。從1757年英國發動普拉西戰爭武力占領孟加拉,到1947年印度獨立,長達190 年的殖民統治給印度整個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但對其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卻是雙重的。一方面,殖民者的殘酷剝削與掠奪造成了印度經濟的畸形發展。英國對印度的殖民侵略,是伴隨著它的資本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確立,以及走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整個歷史過程展開的。在這一過程中,印度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遭到空前破壞,發達的民族手工業被宗主國的機器生產打敗,多樣化的生產為單一的經濟作物種植所取代。一個富庶的文明古國變成帝國主義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

但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這里的擴散,則加速了印度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如殖民活動摧毀了印度農業與手工業結合的村社自然經濟,為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清除了一大障礙,伴隨殖民擴張建立的各種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和銀行金融系統,為印度民族市場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加緊經濟侵略而不斷增加的資本輸出和工業投資,也在客觀上為印度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準備了條件。19世紀前半期,印度紡織工業中出現了第一批近代資本主義企業,同時,鋼鐵、黃麻、造紙等民族工業企業也有發展。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制糖、水泥和鋼鐵工業分別興起和進一步得到發展。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帝國主義忙于戰爭,印度的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1934-1939 年,民族工業企業從9240家增加到11114 家,投資額相應地從27.6億盧比增加到29億盧比。印度成為當時殖民地附屬國中工業生產發展較快、資本集中程度較高的國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印度壟斷財團。顯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商品貨幣關系在印度已有發展。這是英國在印度長期推行其殖民統治的客觀結果,也是戰后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2.國家計劃干預下的商品經濟發展

由于市場機制發育不足或不完善,許多國家借助計劃對經濟發展實施政策干預。在發展中國家里印度是以計劃推進經濟發展比較典型的國家,獨立至今,其經濟發展始終是在國家的計劃干預下進行的。只不過對印度這樣一個國營經濟占的比重較大,而經濟運行的主體仍然是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國家,計劃對不同經濟成分的影響和起作用途徑是不相同的。戰后印度的經濟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時期。

1)從獨立到第一個五年計劃(1951-1956)結束,經濟的恢復和起步時期。

由于殖民統治造成的經濟畸形化和二次大戰的破壞,獨立時的印度處于國弱民貧的境地。印度政府制定了" 工農業均衡發展、提供就業機會、平均分配收入的迅速發展經濟的綱領" ,相應地" 一五" 計劃把發展農業作為重點,目標是解決糧食、原料和生活用品缺乏問題,以恢復經濟和穩定人民生活。在工業發展方面提出在充分利用黃麻、木材、棉紡、制糖等原有輕工業生產能力的基礎上,擴大鋼鐵、水泥、化肥、機床等重工業的規模,興建機車、藥品等工業企業。為保證經濟順利發展,國家把鐵路、礦山、港口等經濟要害部門收歸國有,并頒布了工業政策決議,劃定公營與私營企業的經營范圍。這一時期工農業發展比較協調。農業生產增長了22%,糧食產量達6700萬噸。工業生產也有較快增長," 一五" 計劃期間增長了38%。國民收入亦超過了計劃指標,達1995億盧比,增長幅度為18.4%。這一時期的發展為以后的工業化和經濟建設打下了基礎。

21956-1966 年,優先發展重工業、大力推進工業化時期。

為了加快發展,印度提出了在自力更生和公營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條件下實行重工業投資優先的工業化戰略。依據這一戰略制定的計劃發展模式,即通過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加快工業化進程,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迅速增長,集中反映了前領導人尼赫魯的思想,因此被視作" 尼赫魯發展模式"." 二五" " 三五" 計劃的重心開始轉向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力求將以消費資料為主的工業結構轉變成以生產資料為主的工業結構,推動經濟的高速增長。" 二五" 計劃大幅度地增加了對基礎工業和重工業的投資,把鋼鐵、重型化工、重型機器和其他機械產品工業的發展放在首位。政府出資興建了年產百萬噸的國營鋼廠,并與外資合建國營重型機械公司。" 三五" 計劃期間繼續擴大對這些部門的投資,提出要努力掌握技術和設計能力,減少對外依賴以達到經濟獨立。因此,計劃鼓勵企業出口和實行進口替代,要求它與迅速發展的工業化齊頭并進。在這種發展戰略指導下,兩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實際工業投資都超出了原計劃指標。10年間重工業產量迅速上升,工業生產總值增長近1 倍,到60年代上半期生產資料工業的年增長率高達17%。通過引進資金、技術,大力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印度建立起包括電力、采礦、冶金、石化、機器制造在內的一系列基礎工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但由于這一時期國家偏重于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投資,使工農業之間,以及工業內部部門之間發展不協調的問題開始暴露。在" 三五" 計劃后期,工業、農業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都陷入遲滯狀態。

31966-1979 年,在堅持原有發展戰略基礎上的經濟政策調整時期。

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消費品供不應求和農業歉收所引致的糧食危機,政府不得不對某些經濟政策進行調整。基本做法是:

首先,在1966-1969 年間以年度計劃取代五年計劃。在壓縮工業投資的同時在農業中開展" 綠色革命" ,集中解決糧食問題,結果農業狀況有所改善。由于這一時期對農機和有出口潛力的輕工業發展放寬了限制,予以鼓勵,輕工業在整個工業中比重不斷下降的局面得以扼制。

其次,在1970年開始恢復執行"四五" 計劃(1969- 1974),為防止經濟力量過度集中而妨礙工業化,加強了對私人壟斷資本的限制。先后頒布了《壟斷與限制性貿易行為法》和銀行國有化法令。但此項政策措施遭到壟斷財團的抵制和反對。農業投資有所增加,但由于1972年開始連續兩年的旱災,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在工業生產方面,由于并未實際改變以往的投資結構,部門間發展不協調的狀態沒能得以改變。

再次,在強調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為應付財政和外貿條件惡化的局面,在" 五五" 計劃(1974-1978)中鼓勵發展面向出口的工業和生產短線產品,采取多種政策鼓勵和刺激私人投資。由于氣候條件較好,以及" 綠色革命" 的推進,這一時期農業的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4.7 %,其中糧食的年均增長率達7 %,從而使印度停止了糧食進口,并建立起一定的糧食儲備。工業生產的增長速度也有提高,但消費品工業及原材料、能源等工業部門,仍然是經濟發展鏈條上的最薄弱環節。

480年代以來的經濟調整與改革時期。

進入80年代,以英.甘地政府制定和實施"六五" 計劃(1980-85)為開端,拉開了印度經濟改革的序幕。

隨著印度經濟本身的發展和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印度從" 二五" 計劃時期形成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遇到挑戰,問題日趨暴露。例如,工業部門的發展不平衡,農業發展落后,國營企業效益差,長期進口替代的半封閉式發展造成的競爭能力差等問題,日益阻礙經濟發展。英.甘地政府不得不對經濟發展方向進行調整。" 六五" 計劃把對能源和農業的投資放在主要地位。在政策上放松對私營部門的限制,賦予其一定的經營自主權。80年代后半期繼任的拉.甘地政府進一步加快了經濟調整步伐,推行以" 對內放開,對外放寬" 為主要內容的改革計劃,即大力整頓國營企業,放寬對私營經濟的限制;對外開放,放寬對引進外國資金和高技術的限制。相應的" 七五" 計劃以強調工業與其他部門的協調發展為目標,規定:發展重點轉向消費品工業、為農業服務的工業、出口創匯工業和計算機等尖端工業;為保證工農業發展,需要大力發展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重視科研和技術轉讓,發揮其在經濟增長中的推動作用。由于改革措施開始初步實施,計劃的執行過程較為順利。

" 六五" 計劃期間糧食產量曾創歷史最高水平。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分別達到5.5 %和3.1 %。調整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根本上來說并未突破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加上拉.甘地的改革未能很好結合本國國情,造成發展失衡。這一時期國際收支狀況惡化,財政嚴重赤字和沉重的外債負擔成為突出問題,以致釀成1991年的嚴重危機。于19916 月上臺的拉奧政府開始了經濟的根本性改革,給印度的經濟發展以前所未有的推動。

3.印度經濟發展的成就及其改革現狀

印度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各地區間巨大的發展差異和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現實,使印度有必要實行經濟的計劃調控。同時,盡快擺脫貧困落后的不發達狀態的愿望,也使他們借助于計劃調控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實踐表明,經過獨立以來40多年的努力,印度國家計劃干預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通過計劃對資源配置的調節,印度集中力量改進和建設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為工農業再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在計劃指導下,印度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穩定,經濟總量有顯著增長。如從" 一五" 計劃開始到" 五五" 計劃結束,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3.9 %,國民收入增加3 倍。到1987年,按當時價格和匯率計算,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已達2400億美元。

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努力,印度的部門結構、產業結構和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僅改變了獨立初期以輕工業為主的畸形結構,而且產業結構也逐步向高級化方向發展。1987年,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間的比例,由1957年的581626轉變為303040. 基礎雄厚、結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建立,使印度的經濟結構性質發生了變化,90年代被國際組織列入十大工業國行列。在計劃目標指導下,印度加強了基礎產業部門的生產能力,同時發展科學技術,建立起新部門和新技術產業。80年代末印度機械工業產值已占工業總產值的1 3 ,其產品出口值為總出口值的1 10還多。隨著電子工業的發展,印度已成為軟件出口大國,1986年出口額為4200萬美元,主要出口到歐洲、美國和中東。基礎工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扭轉了印度對外依賴的被動局面,增強了其自我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在計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性也明顯暴露,加上80年代改革過程中的某些失誤,90年代初印度經濟形勢嚴重惡化。199091年度財政赤字1148.6億盧比,由外貿逆差引起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為772.7 億盧比。到19915 月外匯儲備幾近枯竭。

經濟困境與周邊國家改革取得的成效,使新上臺的拉奧政府決意對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根本改造。由于應付眼前危機和實施全面改革計劃均需大量資金,作為借款條件印度政府不得不接受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關于改革的若干具體要求,規模空前地深入改革開始起步。改革的基本措施是實施新經濟政策。其核心內容則是強化市場機制,并使印度走向全面開放,盡早溶入世界經濟體系。拉奧政府上臺伊始,在財政金融、對外關系和工業農業等廣泛的領域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包括財政金融緊縮、外貿調整、外資引進、調整公營企業與私營企業的關系、農業改革等方面。以強化市場機制為主題的深入改革,也同樣集中地反映在19924 月開始執行的第八個五年計劃中。

" 八五" 計劃的主要特點是:

①突出指示性計劃對經濟的間接干預,減少經濟調控中的指令性計劃和直接干預成分。計劃的指令性部分已從以往的整個公營部門縮小到僅僅限于公營部門中的若干重要領域。

②在堅持國家對經濟發展進行必要干預的前提下,注重切實發揮私人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計劃提高了私營部門在公私營經濟投資總額中的比例,對私營企業開放重要的生產領域。

③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外資發展本國經濟,具體地制定了吸引外資的各種優惠措施及吸引外資的領域,后者包括國家的基礎工業部門。

此外,計劃注意到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調動地方和國民參與計劃的主動性,共同謀求發展。

改革使印度順利渡過了經濟困境。近年來財政赤字下降,通貨膨脹得到控制。外貿收支狀況有所好轉,外匯儲備增加。國內市場吸引力增強,外資不斷涌入,經濟發展出現活力。盡管改革還存在許多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作為一個亞洲地區的發展中大國印度,今后的經濟發展與改革正在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注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新中國的騰飛靠的就是計劃經濟! 新中國成立,經歷三年經濟恢復期、
獨立時一窮二白,印度為何能在73年內,經濟總量位列世界第五?
高考蜂背
【蘇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由農業國向工業國邁進
資源豐富、農業與重工業都很發達的烏克蘭,為何人均GDP卻很低?
一文帶你讀懂中國扶貧歷史進程及取得的成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口市| 额敏县| 呈贡县| 花莲市| 天柱县| 大冶市| 崇礼县| 淅川县| 岐山县| 绍兴市| 乌兰浩特市| 象州县| 昌吉市| 克山县| 德江县| 承德市| 康平县| 砀山县| 广河县| 霍州市| 永嘉县| 板桥市| 涿州市| 邵武市| 吉首市| 永福县| 达州市| 察雅县| 台南县| 永德县| 白河县| 汉沽区| 石景山区| 益阳市| 北流市| 惠安县| 莱西市| 罗山县| 永修县| 肃南| 华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