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是公元200年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發生的北方兩個最強大的軍閥袁紹與曹操之間進行的一次大戰。
公元2世紀末,東漢王朝鎮壓了黃巾軍起義,但其政權也瀕于滅亡。在鎮壓黃巾軍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豪強乘機擴大自己的武裝,各據一方,互相混戰。最后,在北方出現兩大軍閥勢力,袁紹與曹操。
袁紹占據冀州(今河北中部、南部、山東西端,河南北端一帶);曹操取得汝南、潁川兩地,并將東漢末帝漢獻帝迎至潁川郡的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控制在自己手里,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不能容忍曹操勢力的強大,他在公元199年打敗另一大軍閥公孫瓚之后,便迅速將矛頭對準了曹操。此時的袁紹在兵力及軍事裝備上均占有絕對優勢,他自恃人多地廣,企圖一舉攻下許昌,消滅曹操。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田豐不贊同這一計劃,他們以為,曹操現在擁有政治上的有利地位,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如若貿然對之進攻,師出無名;加之曹操實行屯田,恢復和興辦水利事業,使農業生產得以恢復,軍糧問題得到解決;且曹操方面法令統一,士兵精練,而自己方面則因連年用兵、百姓疲勞,府庫空虛。因此不宜迅速對之用兵。沮授、田豐勸袁紹先務農息民,發展農業生產,充實軍事力量,然后再去攻打曹操。這一穩妥的戰略方案未被袁紹采納,在主戰派郭圖、審配等人的迎合和慫恿下,袁紹點選10萬大軍,直奔許昌。
在大舉進攻之前,袁紹派人前往荊州,說服荊州牧劉表從南面策應,共同進攻曹操。劉表口頭應允,但實際上并未出兵。之后,袁紹又派使者到穰(yáng)城,動員張繡從側面襲擊曹操,但沒有成功,張繡反被曹操降服。由此削減了袁紹的勢力。
再說曹操這方面,其實力遠不及袁紹,能夠參戰的部隊僅二三萬人。在得知袁紹即將進攻的消息后,立即與謀士郭嘉、荀彧(yù域)等人商討對策。
他們將袁、曹雙方情況作了對比分析,指出曹勝袁敗之理:
第一,袁紹出兵攻曹,曹可以漢皇帝之命令為號召,得到世人支持,袁紹的進攻不得人心;
第二,袁紹疑心很重,忌賢妒能。而曹操則大膽用人,身邊有一批將才謀士;
第三,袁紹計謀雖多,但優柔寡斷,且其內部集團分幫結派,矛盾重重。而曹操則在策略既定之后,能當機立斷,并且明辨是非,不受迷惑,賞罰分明,使內部集團較為團結;
第四,在用兵方面,袁紹喜好虛張聲勢,不懂兵法,而曹操則很會用兵。最后決定,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爭取戰勝袁紹。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八月,曹操根據對方用兵意圖,作了戰略防御部署:派臧霸帶兵進入青州,以牽制袁軍,鞏固自己的右側;派于禁帶領步騎兵2000人前往延津(今河南延津縣)屯守,同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太守劉延共同防止袁軍的正面進攻;又在官渡布下防線,作為阻擋對方的主要陣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紹親率十萬大軍進據河北前線的黎陽,準備以此渡河南進,直搗許昌。他派大將顏良渡過黃河,進攻白馬。白馬太守劉延組織抵抗,但傷亡很大。曹操聞訊,急忙率兵從官渡向北,前往白馬援救。他采納謀士荀攸之計,率兵向白馬西南的延津佯攻,好象要渡黃河去襲擊袁紹的后方。袁紹見狀,即刻派出一部分軍隊去延津迎戰。曹操立即率輕騎急馳白馬,對方全然未知,直到離白馬十多里的地方,才被顏良發覺。顏良倉促應戰,被在曹操軍中效力的劉備大將關羽斬殺,袁軍頓時潰敗,白馬之圍迅解。之后,曹操將白馬城里的居民全部遷出,隨軍沿河向官渡撤退。
袁紹獲悉曹操從白馬退去,便親率大軍渡河南進,以吞掉曹軍。袁紹的軍隊向延津方向趕來,曹操命令軍隊在延津南面的山坡扎下營來。袁紹令大將文丑率騎兵6000人繼續追擊曹軍,曹操則讓所有騎兵解鞍放馬,丟棄輜重于道,袁軍士兵見狀,爭著搶奪道上的軍用物資。曹操立刻指揮軍隊,一齊上馬沖殺過去,對方亂作一團,文丑在混亂中被殺,其人馬全部被俘。
白馬、延津兩次戰斗,成為官渡之戰的序戰。袁紹損失兩員大將和眾多人馬,士氣受挫。曹操方面卻在很大程度改變了被動局面。但是,袁軍仍保持著優勢,為了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曹操在初戰告捷之后,主動從黃河南岸后撤至官渡,以誘敵深入、后發制人、相機擊敵。
袁紹在初戰不利之后,仍未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依舊倚仗自己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優勢盲目進攻。七月,他又將軍隊開拔至官渡北面的陽武,拒不接受沮授提出的以持久戰消耗曹軍實力的建議,命令主力部隊進至官渡前線,安營扎寨,軍營東西長達幾十里。
曹操也組織好軍隊,擺開陣勢。九月,曹操主動出擊,向袁軍發動進攻,但未獲勝。于是,曹操改變方針,深溝高壘,固守陣地,堅壁不出。袁紹見狀,乃命士兵在曹營外面堆起土山,建造高櫓(一種無頂的房子),讓弓箭手從那里猛烈射擊曹軍,箭矢如雨般射向曹營,曹操的士兵不得不以盾牌遮住身體行動。為還擊對方,曹操命令工匠連夜趕造霹靂車(一種用機關發石塊的車子),發射石塊,響聲如雷,將袁軍的高櫓擊破。袁紹連忙命士兵暗鑿地道,直通曹營,以便偷襲;曹操則命人在營墻內挖掘長壕進行防御。就這樣你來我擋,雙方在官渡相持不下。
時間過去了一個多月,曹軍方面兵士數量本來就少,軍糧也不充足,時間一長,士卒波勞,軍糧不濟、軍心動搖。曹操甚為憂慮,曾寫信與留守許昌的荀彧商量,表示要放棄官渡,退守許昌。荀彧認為曹軍應堅守官渡,在兩軍相距處于關鍵時刻之際,誰要先退,便會為敵人所乘。只要堅持下去,戰局一定會迅速發生變化。荀彧讓曹操千萬不要退兵,切不可喪失良機。曹操聽從了荀彧的建議,堅定了信心,安撫部隊,繼續堅守官渡,以待有利時機進行決戰。
在兩軍相持期間,曹操一方面嚴令后方催辦糧草,接濟軍需;一方面又派人去燒毀袁軍的糧草。碰巧袁紹派韓猛押送糧車幾千輛前來官渡,正行進途中。曹操派部將徐晃和史渙率兵前往打劫,打跑了韓猛,燒掉了韓猛押送的全部糧車和軍用物資。
十月,袁紹又派人從河北運來一萬余車軍糧,屯于袁軍大營以北40里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由大將淳于瓊帶萬人駐扎于此加以保護。
不久,袁紹的一個謀士許攸背袁投曹,他向曹操提供了袁紹軍糧所在地的情報,并建議曹操率輕騎前往偷襲。曹操大喜,當夜開始行動。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官渡大營,自己親率步騎兵5000人,直奔烏巢。他們打著袁軍旗號,每人手持一把干柴,口含一根筷子似的小木棍,把所有的馬嘴都束起來,迅速到達烏巢。隨后,把袁紹的糧屯包圍起來,點火焚燒糧庫。袁軍守兵從夢中驚醒,發現火光沖天,濃煙四起,淳于瓊倉促應戰,被曹軍擊敗,只好回營堅守。
袁紹得知烏巢糧庫被燒,以為這是攻下官渡、殲滅曹軍主力的絕好機會。于是命令大將張郃、高覽率兵攻打曹軍的官渡大營,曹操不為其所動,仍率軍與烏巢的袁軍殊死戰斗。張郃怕淳于瓊支持不住,一再請求袁紹派兵去救烏巢,但袁紹仍堅持以主力攻打官渡,只派少數騎兵救烏巢。官渡的曹軍營壘堅固異常,士兵死守陣地,袁軍主力久攻不下,被牽制在此,為曹操在烏巢最后取勝創造了有利條件。最后,曹操率兵擊敗袁軍增援部隊,攻下烏巢的袁軍營屯,殺死淳于瓊,這里的一萬多車糧谷全部燒毀。
烏巢糧庫被毀使袁軍軍心大為動搖。原主張強攻官渡、反對張郃用重兵救烏巢的郭圖、因怕追究責任,反而向袁紹誣陷張郃。張郃憤懼,同高覽一起將全部攻城器械燒掉,投奔了曹操。這使袁軍內部更加慌亂,袁軍潰散。
曹操乘勢率兵出擊,大敗袁軍,殲敵7萬余人,繳獲其全部軍資。袁紹僅率8,00名親兵逃回黃河以北,從此一蹶不振。
此后,袁紹又急又氣,病重倒下。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袁紹病死。他的幾個兒子為爭權奪位相互攻殺,最后被曹操各個擊破。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打敗與袁氏勾結的烏桓頭人,基本上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官渡之戰是中國軍事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在此次戰爭中,曹操以少數兵力擊敗擁有10萬大軍的袁紹,主要原因在于:在政治方面,袁紹集團雖占據糧食充足、人口眾多的北方大部,但卻縱容豪族,任意兼并土地,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曹操則厲行法治,打擊豪強,實行屯田,獎勵農業生產,使中原地區的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并注意減輕百姓負擔,籠絡人心。
從戰略形勢來看,曹操能利用對方的矛盾與弱點適時打擊敵人,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變防御為進攻。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挫敗敵人。
在用人方面,曹操知人善任,善于采納部下的正確建議。聲東擊西、誘敵深入、后發制人、偷襲糧庫等均是謀士為之獻上的妙計,使曹操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最終取勝;而袁紹則驕傲輕敵、武斷專橫、偏聽偏信,致使人才離他而去,連遭失敗。
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