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期(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西亞地區王朝興替比較頻繁,但這一地區的古老藝術傳統,從古巴比倫、亞述到波斯一脈相傳的古代東方藝術仍是古代后期西亞藝術發展的主流。盡管在此時期之初,由于希臘化的塞琉古王朝統治了西亞廣大地區,希臘藝術的影響一度比較顯著,但在安息王國興起后,波斯一系的古代東方藝術傳統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安息王國是由與波斯人血緣較近的帕提亞族建立,西方史書通稱之為帕提亞國,中國史書則以其王朝始祖阿爾薩息之名稱之為安息。公元前250年,阿爾薩息率眾起義,擺脫塞琉古統治而獨立,并于公元前247年稱王。安息王國建立后,不斷開疆擴土,把塞琉古占領的中亞和伊朗地區逐一奪回。公元前175年,安息得中亞的馬爾吉安那;前155年得伊朗的米底地區,打開了向兩河流域進軍之路,成為西亞大國。安息終于在公元前141年深入兩河流域,奪塞琉古建于其地的都城塞琉西亞,隨即占領古巴比倫文明的核心地區。公元前1世紀時,安息領土從中亞直達南高加索和小亞一帶,定都于底格里斯河畔的泰西封,開始以西亞帝國的雄姿和羅馬相抗,羅馬常遭失敗。
此后安息與羅馬帝國沿敘利亞東部至幼發拉底河一線相持達兩百余年,安息與羅馬東部各行省經濟、文化交流皆稱頻繁,而往東則通過絲綢之路與中國、印度交通。在這幾百年的世界歷史舞臺上,安息與中國、印度、羅馬同為影響最大的四大帝國,它位于四國之間的中心位置更突出了它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安息文化基本繼承波斯帝國的傳統,因此,在藝術方面,波斯建筑、雕刻與工藝美術始終是安息藝術師承的主脈,但也有來自中亞和帕提亞所在的伊朗東北部的地方特色。安息立國之初,建都于尼薩城,其地在今中亞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附近,原為古波斯的帕提亞行省北部重鎮,與另一行省馬爾吉安那的首府木鹿城同為中亞大城,在塞琉古時,兩地受希臘文化影響亦較著。這些歷史背景使都城尼薩的建設反映出波斯、希臘和中亞本土的多種色彩。較后,木鹿亦歸安息統治,遂與尼薩共同發展為早期安息藝術的兩大中心(公元前2-1世紀)。迨安息西占兩河流域,成為西亞帝國而與羅馬抗衡時,安息藝術亦進入其盛期或后期階段(公元1、2世紀,直到224年薩珊波斯興起),這時的藝術中心是建于兩河流域的都城泰西封以及兩河的其他城市如哈特拉(今伊拉克北部)等。安息王國立國至此已歷數百年,又奄有西亞及中亞廣大地區,其藝術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建筑和工藝美術方面尤為突出。
以尼薩、木鹿為代表的早期安息建筑,由于兩座古城的考古發掘已有所開展,使我們獲知較多信息。尼薩古城占地約14公頃,四周筑有厚達10米的土坯城墻。城內建筑分南北兩部份,北為王室寶庫所在,南屬宮殿廟宇區,有方殿、圓殿各一座。王室寶庫呈方形,外部繞以柱廊,形制近似于希臘柱廊,但柱子與裝飾帶本地風格。方殿各邊寬約20米,總面積400平方米,內有四根高達12米的四棱磚柱,形制有點像波斯王宮的接見大廳,但四壁的雙層半圓柱裝飾則有混合本地與希臘、波斯風格之處。這些柱子形制有的近似于希臘的多利亞式或科林斯式,有的則雜以波斯獸形柱頭,而下層半柱涂以白色,上層涂紅色并在柱間置泥塑男女彩像卻屬本地特色。圓殿的分層列柱與方殿同,但圓形殿堂(或神廟)的形制本身似乎來自帕提亞或中亞的原有建筑。因此,這些建筑除了其規模而外,風格與形制的混雜也很值得注意。
木鹿城的遺址比尼薩大得多,分衛城、城區和外郭三部份,總面積竟達60平方公里,表明它當時是中亞最重要的戰略要地和貿易中心之一,有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中間站之稱(其地在今土庫曼的巴伊拉姆阿里城附近)。此城由遠古的寨堡發展而來,它的衛城即寨堡原址,呈圓形,占地約12公頃,中央筑堡樓,城垣以土坯筑成,這種本地寨堡起源的圓形衛城形制也普遍見于其他安息和中亞的城市。衛城南面的城區是主要的工商業區和官署區,呈方形,占地達3.5平方公里,城垣也用土坯砌筑,每邊各有一座城門,有兩條大道從四門通至城區中央成直角相交,以此為中心建筑街坊。城區的建設顯然有統一規劃,大約從波斯在此設省時便已開始,塞琉古統治時更大有發展,而這種方形棋格式布局與希臘城市規劃流行的希波達穆斯模式相近,有較明顯的希臘影響,同時也可見于塞琉古在東方建立的其他城市。城區有多處宮殿遺址,以靠近衛城南墻者最為宏偉,此宮以磚砌筑,高達26米,有五彩壁畫裝飾天井和屋檐,其裝修曾使用來自羅馬東部行省的玻璃,按廳堂形制看,可能是一間禮儀用的接見大廳。城區四周向外延伸甚廣,形成外郭,也有城垣繞其邊緣,是各族商族及農、牧民雜居之地,建筑比較分散,風格也多樣化,其中發現的一個柱頭取希臘科林斯式的茛苔葉紋,卻又在中央置一婦女頭像,反映了波斯或本地的習俗(波斯柱頭喜用夾插的獸形、人形紋)。由此可見,木鹿城的規模在中亞可位居前列,它與尼薩構成安息東部的兩顆明珠,連同其他城鎮,從中亞到伊朗形成一片城市連綿的繁榮地帶,在絲綢之路中段尤為引人注目,因此也給翻山越嶺由東而至此地的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史記》談論它說:"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公元前1世紀中葉,安息占領兩河流域廣大地區已有較長時期,對波斯、亞述乃至古巴比倫的建筑傳統的吸收更進一步,另一方面,這時從西方來的不僅有希臘的影響,還有羅馬、埃及、敘利亞等地在希臘化統治時期積累的較高水平的石砌工程技術也傳于兩河流域一帶,從而促使安息建筑發展到一新的階段。這時安息已定都于底格里斯河畔的泰西封,把原是一個村鎮的無名之地變成了可和羅馬對稱的帝國都城,因此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稱贊它說:"巴比倫是古代亞述的首都,現在的首都則是塞琉西亞,又稱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亞。它旁邊有一個大村鎮泰西封,帕提亞國王(亦即安息國王)把這個村鎮變成了其冬都。……帕提亞人的強大使泰西封由一個村莊變成了城市。后者是這樣的遼闊,它遷入了大量的居民,國王又在城中建筑了許多建筑物,提供貨物,關心為其制造必需品的手工業。真的,由于當地氣候溫和,帕提亞國王通常在這里過冬,夏天他們則住在顧克巴丹或赫卡尼亞。因為他們尊重這些地方古老的榮耀。"正如斯特拉波所說,泰西封的特點是遼闊、富庶,工商業繁榮。此城后來繼續作為薩珊波斯的首都,繁榮連續六七百年,但安息時期的建筑日后多遭拆毀,我們要了解它的情況還不得不求之于其他兩河地區的城市。其中有一點是這些兩河地區城市建筑共有的特色:由于這兒是一片沖積平原,木、石都很稀罕,磚砌是最常用又最發達的建筑技術。早在古巴比倫時期,在亞述、巴比倫的建筑中就有以磚砌拱頂代替木構梁架的趨勢,到安息時期,磚砌拱頂更見普遍,幾乎是王宮、神廟、寨堡等重要建筑必備之制。磚砌之拱可大可小,而且能夠大小結合以適應不同面積之需要,具有安息特色的建筑便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它廣泛動用磚砌拱頂作屋頂,柱子扣以半柱形式砌于墻面,大小不一的拱門不僅是建筑結構的主要部份,而且是決定建筑外部的一大特色。在重要廳堂和門樓上,磚砌大拱達到覆蓋整個廳堂的寬度,拱的外沿構成建筑的門面,于是整個建筑高敞明亮,左右及后面筑墻,前面則形成高大的拱廊。這種三面有墻,前面敞開的拱頂廳堂稱為"依旺",在安息時期形成后,薩珊波斯進一步發展了它,由拱頂演變為穹窿圓頂,并以內角拱作方形墻壁之上的圓頂的支撐,遂使依旺式大廳更為完善,日后的伊斯蘭教建筑便用它作為主要的結構形式。磚砌拱頂和依旺的技術,到石料較易獲得的兩河流域北部和敘利亞一帶,又發展為磚石并用或細方石的技法,即把石料切割為近似磚塊的形狀,用它砌筑拱頂既有磚砌的靈活又更為牢固結實。這類磚石并用和細方石建筑的代表便是哈特拉城堡,它位于今伊拉克北部大城摩蘇爾附近百余里,平面呈圓形,直徑約1.6公里,猶保持安息古堡皆取圓型之制。它的內外兩層城墻都以細方石筑成,城中心是一長方形的神廟區,其中兩個大殿皆取依旺廳堂形制,周圍較小的殿堂廳房有以依旺式構筑者,也有一般拱頂而開置門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