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一):歷史沿革1

阿拉伯帝國(一):歷史沿革1

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紀創建的統治伊斯蘭教穆斯林,由哈里發統治的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如《經行記》、《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等,均稱之為大食(波斯語TaziTaziks的譯音),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在拉丁文中意指東方人的帝國)。帝國主要有正統哈里發時期和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三個時期。帝國最強盛的時候,疆域東起印度河和中國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繼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之后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發展進程,在中世紀的歷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1.帝國的建立

狹義的阿拉伯民族是指源于阿拉伯半島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的游牧民族,不論是根據猶太教的《圣經》還是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的記載,都認為他們和亞伯拉罕有血緣關系,語言分類中也同屬于閃含語系。原來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中的以家族為基礎的部落。

6世紀后半葉開始,由于埃及的混亂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也門的交通樞紐,商業城市麥加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

穆斯林認為是在公元610年開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隨著傳教逐漸公開,伊斯蘭教徒先從貧民開始增加,后來甚至一些商業貴族家族成員也加入進來,并引起以倭馬亞家族為核心的麥加統治集團的關注。為了自身的統治利益,倭馬亞等貴族開始對穆罕默德進行迫害。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遷往雅特里布城。雅特里布亦因穆罕默德的到來而改名為麥地那·納比,意為先知之城,簡稱麥地那。

到麥地那后,穆罕默德成功地調解了該城原有部落間的各種爭端,建立了更高的威望。待到時期成熟,便將計劃在應用在社會實踐,以麥加的穆斯林遷士和麥地那輔士為基本力量,組建起穆斯林公社烏馬(Ummah),并定制以伊斯蘭教原則定憲章,作為處理內部和外部事物的準則。

穆斯林相信,為了防范麥加方面的威脅及保護新生政權,穆罕默德受到真主的授權指揮烏馬公社,并以自衛性戰爭方式反擊。624年,穆斯林方襲擊了麥加倭馬亞家族的一支武裝商隊,從而引發了伯德爾戰役,結果以少勝多。這不僅給了倭馬亞家族精神上沉重打擊,而且也被穆斯林們視為是安拉佑助的結果,大大改變了穆罕默德在麥地那人中對他保持觀望態度的看法,擴大了伊斯蘭教的影響。此后數年間,穆罕默德先后兩度與麥加軍隊交鋒。627年,穆罕默德以堅守之策,挫敗麥加萬人大軍對麥地那城的圍攻,穆斯林解除了新興政權面臨的軍事威脅。此后,麥地那軍隊愈戰愈強,屢戰屢勝,或通過派遣弟子宣揚伊斯蘭教,聯合周圍各部落,擴大伊斯蘭教的影響,使這個麥地那的伊斯蘭國家成為當時阿拉伯半島上最強大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力量。

630年初,在半島上的伊斯蘭教勢力日漸鞏固后,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軍兵臨麥加城下,雙方締結《侯德比耶和約》,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麥加城,居民更主動接受伊斯蘭教,而麥加貴族在宗教上的優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隨后,阿拉伯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遣派使者往麥地那表示歸順,少數對抗者遭到鎮壓。自此,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

2.正統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

6326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而他在生前亦沒有指定繼承人,有些新加入的部落酋長們認為,他們對穆罕默德的服從,已經隨著穆罕默德的去世而告終結。于是,各部落停止進貢,各行其是。這一變故在伊斯蘭教歷史上視作叛教,引起了日后一系列的平叛戰爭。為了讓穆斯林力量得以團結,最后經各派協商,同意由穆罕默德的好友阿布·伯克爾出任穆斯林的領袖,稱為哈里發(khalīfat Rasūl Allah,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正是在他的領導下,叛教的部落重新回到了信徒的行列,阿拉伯半島恢復了統一,阿拉伯人開始了最早的對外(東羅馬帝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戰爭,穆斯林則認為是防衛性進攻。

634年,正當兩大帝國因長期互相征伐而國力耗損,人心厭戰之際,奧馬爾一世(634—644年在位)當選第二任哈里發,稱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的繼承人,從此開始擔任了穆斯林軍隊的總司令。他指揮將領率領貝都因人為主的穆斯林軍隊進入敘利亞地區,接連擊敗拜占廷軍隊,636年攻陷大馬士革,兩年后進軍耶路撒冷地區;繼而分兵東西兩路,展開全面進攻。東線接連攻破波斯軍隊防線,占領了伊拉克和伊朗大部地區;西線繼續連敗拜占廷,順勢占領巴勒斯坦和埃及。

從奧馬爾遇刺到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在位時,帝國擴張戰爭更是勢不可擋。東線阿拉伯軍隊乘勝追擊戰敗的波斯薩珊王朝,進軍呼羅珊。651年,薩珊王朝滅亡,阿拉伯帝國奪得呼羅珊、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等地。帝國西線大軍則繼續攻入北非利比亞的昔蘭尼加。

正當對外擴張戰爭勢如破竹時,帝國內部發生分裂。以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為首,哈希姆家族中部分親阿里派的人對出身于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出任哈里發的合法性提出質疑,并組建起什葉派,與普遍接受奧斯曼繼位的遜尼派相對立。穆斯林首次內部分裂由此開端。656年,隨后奧斯曼亦不幸遇刺,阿里繼任哈里發。但此時反以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為首的倭馬亞家族拒不承認阿里政權。雙方數次火拼,未分勝負,僵持不下。不久,什葉派內部又出現分裂,部分對阿里表現不滿的激進穆斯林組建了一個軍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661年,該派刺殺阿里,神權共和時代(正統哈里發時期)結束。

最初的四大哈里發由穆斯林公社以協商、選舉方式產生,歷史上將這4位領袖統治時期稱之為神權共和時期,又稱四大哈里發時期。一般阿拉伯史學家把神權共和時期的四位哈里發叫做拉什頓al-Rāshidūn,意為正統派)。這一時期,帝國版圖迅速擴張,為阿拉伯帝國奠定了基礎。

在此期間,歷任哈里發利用北方拜占庭、波斯兩大帝國長期爭戰的有利時機,以及對當時的阿拉伯社會來說,伊斯蘭教這種新的信仰給他們的部落帶來前所未有的團結和力量,配合他們獨有的沙漠作戰經驗(特別是利用有沙漠之舟稱號的駱駝,而不是像北部的鄰居那樣騎在馬上作戰),以圣戰之名進行大規模的武力擴張,功效確是超乎想像的強大。

3.倭馬亞王朝時期(661年—750年)

公元661年,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由于國內的穆斯林穿著白衣,因此又稱之為白衣大食。他將哈里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成為了帝國的君主。其統治期間,阿拉伯社會開始進入鼎盛時代,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政府文件必須用阿拉伯語書寫。

倭馬亞王朝時代是阿拉伯人軍事擴張的第二個高峰期。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后,阿拉伯人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東線、阿拉伯軍隊侵入中亞,占領喀布爾、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拉子模等廣大地區,直至帕米爾高原,與唐朝相對峙。另一支東線軍隊向南攻入南亞次大陸的北端,占領信德一帶。北線的聲勢和規模最為浩大,倭馬亞王朝甚至曾3次發兵,圍攻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直到717年君士坦丁堡戰役慘敗而元氣大傷才終止。西線的進攻最為猛烈,不僅占領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直到摩洛哥的馬格里布地區,還以新皈信伊斯蘭教的北非土著柏柏爾人為主力,于711年跨過直布羅陀海峽,攻入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消滅西哥特王國后,阿拉伯人翻越比利牛斯山脈,攻入西歐法蘭克王國。732年,阿拉伯人在圖爾戰役中失利,停止向西歐內陸的進攻。不過,他們在意大利半島和法國的地中海沿岸仍頻頻得手。到了8世紀中葉的倭馬亞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印度河,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軍事帝國,面積達到1340萬平方公里,統治的人口達到約3400萬。

倭馬亞王朝貴族為首的阿拉伯統治者殘暴地統治其征服領地,導致眾多被征服民族的怨恨不斷加劇。同時,遜尼派、什葉派及其他派別的教派爭斗日趨激烈,并逐漸與階級、民族矛盾聯結在一起。帝國不僅未能徹底把什葉派鎮壓下去,反而又出現了一個自稱為先知叔父阿拔斯的后裔的阿拔斯派。各種反抗力量在720年后開始逐漸匯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阿拉伯帝國
帶你一次性搞懂世界歷史——阿拉伯帝國篇
阿拉伯帝國:歷史與科技 一百年學術翻譯運動與五百年文化黃金時代
大食
伊朗和沙特的前世今生(下)
阿拉伯帝國的神權共和時期,四大哈里發南征北戰,奠定帝國的基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庆县| 浦县| 泽州县| 平乡县| 梅河口市| 屯昌县| 东丰县| 平果县| 清河县| 宝坻区| 汨罗市| 高雄市| 钟祥市| 榆社县| 灵宝市| 庆阳市| 兴城市| 延津县| 邻水| 手游| 镶黄旗| 宁武县| 溧水县| 平原县| 鹤壁市| 宾阳县| 南丹县| 汉源县| 封丘县| 宜兴市| 临猗县| 镇安县| 玛多县| 吴旗县| 阿勒泰市| 花莲市| 江华| 苍溪县| 华蓥市| 滁州市| 明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