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1288 字
預計閱讀4分鐘
護犢心切是每個父母的天性,當你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時,你選擇怎么做?
前幾天,大白熊媽媽就看到一篇新聞:
視頻中,一個小男孩在媽媽的一再要求下打了另一個孩子三下,顯然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不忍心打小朋友。
但這并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于是媽媽上前繼續(xù)教訓另一個小男孩,隨后對方家長也開始介入,最終演化成群毆。
類似的新聞還有:
當看到孩子被打時,家長應該幫他打回去嗎?
孩子被打了,就是被欺負嗎?
看過《父與子》中這樣一組漫畫《孩子吵架大人鬧》。
兒子和小朋友打架,打完后兒子滿臉淚水地和爸爸告狀。爸爸火冒三丈地領著兒子去找對方算帳,對方的爸爸也火氣沖沖地趕來。
兩位爸爸越吵越兇,甚至大打出手,卻不知,兩個小家伙已經(jīng)和好如初,又玩在了一起。
我們擅長用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去對待孩子們的矛盾。可是你眼里的「被欺負」,在孩子眼里可能并非如此。他們的情緒來得快也去得快,經(jīng)常前一秒還相互推搡打來打去,下一秒就已經(jīng)擦干眼淚重新手拉手去追來追去。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教他們怎么來看待。
家長的打回去,其實是霸凌
當看到校園暴力和霸凌時,我們的反應都是一致的。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霸凌行為從何而來?
先回答兩個問題:
「如果有人打你,你怎么辦?」
「如果有個比你強壯得多的人打你,你怎么辦?」
看到第一個問題,絕大多數(shù)人在無理由被打時,想到的一定是打回去,那么第二個問題呢?我想會有一半以上的人會仔細思考并沉默了。
在上述事件中,家長無疑扮演著強者的角色,大白熊媽媽這里說到一個觀點——成人的行為示范會怎樣影響孩子的認知和行為準則。當家長大打出手的行為示范給孩子看到,在孩子眼里并不是勇敢正義,而是毫無克制,暴力相向。
別忘了,你自己的孩子也在旁邊!如果家長不考慮示范的后果,抬手就是一巴掌,那么我們自己的孩子就會想,「如果有人不同意我、讓我生氣,我也這樣打ta」!所以完全不用去講任何道理,只需要你示范一次,父母的行為示范會讓孩子快速形成認知。
我教訓自己孩子可以嗎?
開頭的事件評論里,很多人還提到了一個態(tài)度,小時候爸媽不是幫自己,反而是自己挨打。
這種做法同樣會傷害孩子。
如果維護孩子會讓他覺得理直氣壯,那么責怪他,孩子會覺得家長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傷害自己,同樣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甚至會激起他的叛逆。
只有恐嚇而沒有真正教孩子如何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著想,那么即使這一刻孩子停手了,但依然沒能從你的訓斥中get到原因,同樣的錯誤還會一次次再犯。
不管怎樣,家長沒有好好思考和溝通就「動手」肯定是錯的,
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發(fā)生了矛盾,盡量留給他們自己解決。
家長可以把沖突事件當作孩子練習社交的機會,讓他們先自己處理,在沒有故意傷害的前提下去探索嘗試。
但如果碰到可能造成人身傷害的情況,要馬上制止。
那么如何判斷孩子是正常打鬧還是被欺負了呢?孩子被欺負了,究竟應該怎么做呢?
明天大白熊媽媽來教你——怎樣讓孩子不再受欺負。
大白熊媽媽之前寫過低幼寶寶打人的文章,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