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的傳染病
和親人好友共用一些生活用品,這在多數人看來是件習以為常的事情。但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否想過,這樣的共用物品,真的就安全嗎?
住在澳大利亞的27歲年輕媽媽吉爾克里斯特,在患病前青春靚麗,同時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在外人眼中,她是人生贏家。
但一場變故,卻打破了這些美好。
2015年2月開始,她感到背部有輕微的疼痛。一開始吉爾并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平時坐姿不對導致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疼痛感在加劇并惡化,直到最后疼痛難忍,吉爾才趕去醫院。
入院后,醫生一直無法確定其病因。但在此時,吉爾的病情卻在惡化,雙腳也慢慢失去了知覺。
隨后,吉爾被緊急送往布里斯班緊急手術。等到醒來時,才知道自己感染了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此時的吉爾才恍然大悟,自己的閨蜜臉上曾感染過這種病菌,而在這之前,自己曾多次和閨蜜共用化妝刷。
但如今的吉爾,肚臍以下全部沒有了知覺,下半生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了。
看完上面的新聞,你還依然覺得共用物品無傷大雅嗎?所以,如果你有和親人朋友共用物品的習慣,下面這些物品請一定記得不要共用!
01
帽子與梳子
共用帽子梳子看起來很正常,但是你想過沒有,如果有人患有頭癬。這個時候再共用帽子與梳子,就有很大幾率造成真菌感染。
尤其是家里來親戚時,你也不好意思問親戚有沒有頭癬或者皮膚疾病。萬一這個時候親戚有這類疾病,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準備好各自專用的梳子或者一次性梳子。
02
香皂
香皂明明就是清潔用的,為什么還不能共用呢?
那是因為香皂底部常年都是濕潤狀態,這會加速各自細菌的滋生。而香皂上的細菌又很容易在不同使用者之間交叉感染,所以如果家里人多的話,盡量改用洗手液等。
03
牙刷
大部分人還是一人一把牙刷的,但為了以防萬一還是提醒一下,千萬不要共用牙刷。因為刷毛很容易沾染病菌,當其中一個使用者有口腔疾病時,就很容易傳染給其他使用者。
04
牙膏
雖然共用牙刷的人比較少,但共用牙膏肯定大有人在。為什么不能共用牙膏呢,因為假如其中一位使用者有牙齦或者口腔疾病時,其牙刷的刷毛上往往也會沾染致病菌。在牙刷與牙膏的接觸過程中,我們很難保證這些致病菌不會傳播到牙膏中。
05
化妝品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會反駁:明明唇膏和睫毛膏這類化妝品里面含防腐劑,共用不會有危險!
但還是想提醒一句,如果其使用者有紅眼病、肝炎、流感和結膜炎等傳染病,共用還是有很大幾率造成傳染的。還有,在商場或者專柜用試用裝時,也要多多注意哦~
06
指甲刀和剃須刀
我們都知道,不少疾病是可以通過血液進行傳播的,如艾滋病和乙肝病毒等。而指甲刀和剃須刀是較為鋒利的物品,使用不當很容易見血,這個時候就會造成傳播。
另外,指甲刀共用的話,如果其中有使用者患有灰指甲等皮膚疾病,也會造成傳播。所以,在外面做美甲或者剃須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對方使用的東西有沒有消毒。
07
挖耳勺
共用挖耳勺最容易傳播的就是尋常疣了,這是一種HPV低危型病毒的感染,極易出現在耳朵附近。
08
耳釘耳環等
對女生而言,經常互相換著耳釘耳環戴正常不過。但是想過沒有,一旦耳洞出現破損,這個時候就很容易通過血液傳播一些疾病。
09
耳機
這是大部分人都會共用的東西,但你想過沒有,耳機長期使用極易沾染細菌。另外,耳機如果沒有固定保存的地方,隨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也會不斷沾染外界的細菌。
此時耳機塞到耳朵里,油膩濕潤的耳屎會進一步幫助這些細菌生存繁殖。就很容易誘發皮膚感染等疾病。
10
毛巾
首先,毛巾用久了用的人多了,就很容易沾上人的分泌物或致病性微生物。其次浴室環境濕潤,毛巾也經常是濕漉漉的,這種環境就會滋生細菌并加速繁殖。
這個時候共用毛巾,容易導致交叉感染。所以平時最好做到一人一條毛巾,并且毛巾使用完要清洗干凈并掛在干燥通風的地方。
11
拖鞋
共用拖鞋帶來的問題很明顯,就是傳染腳癬與腳氣。家里最好準備點一次性拖鞋,來客人時給客人用一次性拖鞋。
12
筷子
這是大部分家庭都會犯的錯,筷子共用或者筷子常年不換。尤其是竹木制筷子,當使用次數增加后,積累的細菌會越來越難清洗。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家庭依然沒有使用公筷的習慣。這個時候,大腸桿菌和幽門螺桿菌就會由筷子瘋狂傳播,后果可想而知。
13
烘手機
在不少大型商場的衛生間門口都會有烘手機,這看起來既環保又方便。殊不知,烘手機在廁所這種潮濕的環境下很容易滋生細菌,再加上其風力往往很大,此時細菌等微生物會被吹散到烘手機周圍,再加上烘手機的加熱功能,這種溫度是病菌最喜歡的溫度。
尤其是那些消毒頻率低的烘手機,更是應該謹慎使用。
Dr.X說
上面說到的這些東西,有些東西不少人都知道不能共用,還有一些卻依然在共用。
可能你會覺得,像牙膏、香皂這些東西都不能共用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總之原因也解釋了。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具體怎么執行還是在于你自己。
▼關注我,走進臨床醫生的生活!
-Dr.X-一個醫學博士、外科醫生和三娃奶爸《學會看病》作者帶給你有態度、有溫度的健康干貨和育兒錦囊~關注我,每天多一點健康